周圍環境
彎彎的豐源河穿村而過,村莊沿河而建,東西兩面青山對峙,一派青山環綠水、綠水繞青山的優美景色。上豐村始建於南宋,始祖宋貺由河南開封遷來。貺生於北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歿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貺公(初授)將仕郎,(次任)新安尉,(三任)知上元縣,(四任)監左藏庫,(五任)監軍器簿,(六任)司農丞,(七任)金部郎中,(八任)戶部右司,(九任)權給事中,(十任)戶部侍郎、光祿大夫、吏部尚書,贈開府儀同三司。故後與夫人黃氏合葬於歙縣縣治大堂後的白蓮院(古紫陽書院)處。其長孫宋穎(官授丞務郎)定居歙北上豐。至今宋氏在上豐已歷經四十餘世,有八百餘年歷史。
上豐是歙北一大古鎮。上豐村宋氏施政堂(俗稱大廳)坐落在上豐古街中心,它坐西朝東,由前、中、後三進及南廳、廚房、台房組成。前進和中進建於清初,後進則建於民國初年。屋柱有木柱和石柱兩種,石柱為一尺見方的方形石柱,木柱是兩人合圍的粗木柱。房頂內部為拱梁形,外部飛檐翹角,十分宏偉壯觀,現保存完好。
歷史
上豐自古以來就是周邊20多個村莊以及績溪縣的金坑、東鄉的石門、富堨鎮的仁里等村的農產品集散地,是上豐鄉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上豐村古街由清一色石板鋪就。沿街店面林立,往來購物販賣土特產者絡繹不絕,每逢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人來人往,市面十分繁榮。
上豐村上村口隔河相望是社屋,那裡有汪公、社公、五相公、六相公、太子等一堂菩薩。每年臘月三十,宋氏子孫將菩薩接至施政堂(大廳)。為其洗臉更衣,並用四十碗祭菜供奉。正月十六抬菩薩遊街,正月十八抬菩薩回社屋。上豐下村口有文會,在文會上也有一個文會堆,堆上也有千年古木十餘株,環境幽雅,是全鄉文人墨客的好去處。在民情風俗上,上豐宋氏後人在春節期間有舞獅、嬉龍燈等習俗。年初一至十五,以舞獅為主要文娛活動,獅子過仙橋最為引人注目,仙橋由八仙桌堆疊而成,或三層或五層,獅子過橋每層舞姿都不同,最頂層的堆元豎牌坊或疊羅漢。動作十分險,使遊人嘆為觀止。
正月十五嬉龍燈,上豐的龍燈由龍頭、四十個排燈和龍尾組成。嬉龍燈時伴有四把一丈多高用毛竹製成的大刀,大刀開路,龍燈接上,隨後是各種造型的小花燈,當游到上村口的麥田時,每把大刀由三位壯漢扛著,以割麥式放平打上幾圈,預示著今年的小麥豐收。端午節嬉,鍾馗由一壯漢扮演。中午喝過雄黃酒後,鍾馗在人們的鞭炮聲中開始起跳,每家每戶開門迎鍾馗,恭請鍾馗捉鬼。中秋節,每家吃過團圓飯後,開始玩草龍。龍身由新稻草紮成,草龍到家門口,每戶均以香火插在龍身上,遠遠望去,數丈長的龍身發出點點火光,忽左忽右,上下翻騰,別有一番農民慶豐收的鄉村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