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證候

溫熱病邪經口鼻侵入機體,影響肺系,導致肺氣不利,宣降失司,衛外功能失常,而見肺衛受邪的相應證候。

解讀

外邪侵襲人體的通道之一是由鼻而入。因肺合皮毛而統衛氣,邪氣經肺系而侵入肺臟,外則衛氣被遏,內則肺氣失宣,這是上焦證候的基本病機,如果發生變證,病邪逆傳心包,仍屬於上焦範圍。上焦證候的病變部位在頭面、咽喉、皮毛、胸膈等處以及肺與心(包括心包)兩髒。按《溫病條辨》原意還包括手太陰與手厥陰兩條經脈。從六經辨證來看,上焦證候基本上屬於太陽病及其變證。以衛氣營血辨證來看,上焦辨證絕大多數出現衛分證,但肺熱壅盛時亦可見氣分證,逆傳心包時,往往出現營分證,熱毒熾盛時還可出現血分證。這些性質各異的證候,其共同之處在於病變部位都在上焦,病程都在外感病早期,絕大多數證候出現衛分證或伴有衛分證。

中醫套用

1、臨床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咳嗽,鼻塞,口渴,自汗等;重證則見但熱不寒,口渴,汗出,咳嗽,氣喘,苔黃,脈數等邪熱壅肺的證候。

若肺經之邪不解,挾痰內陷心包(逆傳心包),神明被蒙,則見高熱、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肢厥,舌謇,舌質紅絳等症,並可兼見動風證候。

2、證候類型

邪在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的病變,常見證候類型有:

(1)邪襲肺衛

肺合皮毛而統衛,開竅於鼻。溫邪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則肺衛同時受邪。其病理特點為:衛受邪郁,肺氣失宣。症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頭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赤,舌苔薄白欠潤,脈浮數等。溫邪入侵,正氣抗邪,故發熱;肺受邪乘,清肅失司,故咳嗽;肺氣失宣,衛氣不布,肌膚失於溫煦,故微惡風寒;邪熱傷津,故口渴。其辨證要點為:發熱,微惡風寒,咳嗽。

(2)邪熱壅肺

邪襲肺衛不解,溫邪自表入里,演變為邪熱壅肺,肺氣閉郁的病理變化。症見身熱,汗出,咳喘,口渴,苔黃,脈數等。溫邪自肺衛傳入氣分,故身熱而無惡寒;里熱迫津外泄,故汗出;液為熱耗,津為汗傷,故口渴;肺氣閉郁,故咳喘氣促;苔黃脈數為氣分熱盛徵象。其辨證要點為:身熱,咳喘,苔黃。

(3)濕熱阻肺

濕熱病邪或暑濕病邪犯肺,出現衛受濕遏,肺氣失宣的病理變化,即吳鞠通所說:“肺病濕則氣不得化。”症見惡寒,身熱不揚,胸悶,咳嗽,咽痛,苔白膩,脈濡緩等。濕郁衛表則惡寒,熱為濕遏則身熱不揚;濕熱阻肺,宣降失司,則胸悶、咳嗽、咽痛;舌苔白膩,脈濡緩,為濕重熱輕之徵。其辨證要點為:惡寒,身熱不揚,胸悶,咳嗽,苔白膩。脈濡緩,為濕重熱輕之徵。其辨證要點為:惡寒,身熱不揚,胸悶,咳嗽,苔白膩。

(4)邪陷心包

邪陷心包指溫邪內陷,阻閉包絡,出現以神誌異常為主的病理變化。症見身灼熱,神昏,肢厥,舌謇,舌絳等。邪陷心包的途徑,一是肺病逆傳,心包受邪;二是由表入里,漸次傳於心包;三是邪熱直中,逕入心包。熱陷心包,擾亂神明,出現嚴重神誌異常,如神昏譫語,甚則昏憒不語;心竅為邪熱所阻,氣血運行郁滯,四肢失於溫煦,故身灼熱,四肢厥冷不溫,一般冷不過肘膝;心主血屬營,邪乘心包,營血受病,故舌質紅絳。邪陷心包以神昏,肢厥,舌絳為辨證要點。

(5)濕蒙心包

濕蒙心包指氣分濕熱釀蒸痰濁,蒙蔽心包的病理變化。症見身熱,神志昏蒙,時清時昧,舌苔垢膩,舌質紅或絳等。痰濕蔽竅,心神受擾,故神志昏蒙,時清時昧,較邪閉心包,逼亂神明,神昏譫語為輕;如邪在氣分,未入營血,舌質紅;如濕遏熱伏或氣營同病,可見舌絳;氣分濕邪內阻,故舌苔垢膩,其濕重於熱者為白苔厚膩,熱重於濕者為黃膩苔。總之,濕蒙心包以神志時清時昧,舌苔垢膩為辨證要點。

3、治則

上焦證候的治法,原則上應各隨其不同性質而定,但有一點是基本的,即絕大多數應考慮輕清疏解以祛除在表之外邪。所以吳瑭在《溫病條辨·治病法論》中說:“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