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貨幣史

上海貨幣史

《上海貨幣史》是由潘連貴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0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貨幣作為財富的象徵,人們如此虔誠地重視它;貨幣作為經濟學的一個範疇,人們也有點畏懼研究它的神秘和複雜;還由於貨幣是有腳的,它會在全國各地跑,並不限在一個地區流通;再由於近代上海金融事業的輝煌,似乎可以把全國的等同於上海,凡此種種,說明寫出一部中國貨幣史本不容易,而寫出一本地區性的上海貨幣史也有相當大的難度。如今這本《上海貨幣史》終於寫成功了,我們自然不難理解寫作過程中作者的艱苦和辛勞。

作者簡介

潘連貴,供職於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處.現任《上海金融年鑑》副主編。研究方向為中國金融史和中國貨幣史。出版有學術專著《中國古近代金融史》(與葉世昌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為《經濟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經濟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錢幣學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十銀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金融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等書的撰稿人;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圖書目錄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明以前上海貨幣流通概況

第二章 清鴉片戰爭前的上海貨幣

第一節 清代前期的貨幣流通

一、秤量貨幣——白銀

二、制錢制度

三、民間的紙幣

第二節 鴉片戰爭前流人上海的外國銀元

一、以西班牙銀元為主的外國銀元

二、外國銀元流通衝擊傳統幣制

第三章 清鴉片戰爭後的上海貨幣

第一節銀兩制度的發展

一、九八規元的產生與發展

二、上海公估局的產生

三、銀爐業與寶銀的鑄造

第二節 外國銀元的廣泛流通和自鑄銀元

一、墨西哥銀元的崛起

二、其他外國銀元

三、上海早期鑄造的銀元

四、自鑄銀元的正式產生

第三節 制錢流通的衰敗和銅元制度的產生

一、小刀會錢幣和太平天國錢幣

二、混亂的鹹豐大錢

三、上海寶蘇局

四、制錢制度的危機

五、代制錢而起的銅元

第四節 層出不窮的紙幣發行

一、外國銀行在滬擅自發行紙幣

二、中國銀行業紙幣在上海興起

三、官鈔和私票

第四章 北洋政府時期的上海貨幣

第一節 兩元並用繼續存在

一、《國幣條例》的頒布和《金券條例》的流產

二、上海銀元行市的統

三、上海廢兩改元的倡議

四、上海造幣廠的籌建與擱淺

第二節 外國銀行紙幣流通的擴張

一、外國銀行紙幣的興替

二、中外合辦銀行紙幣的畸形發展

第三節 國內銀行紙幣的黃金時代

一、辛亥革命時期上海軍政府的軍用鈔票

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紙幣與停兌風潮

三、地方銀行的紙幣

四、特種銀行的紙幣

五、商業銀行的紙幣

第四節 發行制度和領券制度

一、分區發行制度的建立

二、銀錢業的領券制度與莊票

第五節 名不副實的輔幣

一、劣質銀角的盛行

二、銅元的濫鑄與貶值

第五章 國民政府前期的上海貨幣

第一節 國民政府早期的貨幣政策和措施

一、中央銀行成立後的上海紙幣流通

二、金本位製法草案與關金券

三、國民政府對發行銀行加強控制

第二節 上海的廢兩改元

一、廢兩改元的準備過程

二、上海實施廢兩改元

三、中央造幣廠與銀本位幣

第三節 實行金融壟斷的法幣政策

一、上海的白銀風潮

二、官僚資本對發行銀行的進一步滲透

三、法幣政策的實施

四、法幣的發行及《輔幣條例》

第六章 抗戰時期的上海貨幣

第一節 “孤島”時期的貨幣

一、租界的法幣

二、輔幣的危機

三、五光十色的代價幣

第二節 日本貨幣對上海的掠奪

一、戰時的日本銀行券

二、日本軍票的肆虐

第三節 太平洋戰爭前後汪偽政府的貨幣

一、華興銀行券的出籠

二、中儲券對法幣的進攻戰

三、上海全面淪陷後的惡性通貨膨脹

第七章 國民政府貨幣制度的徹底破產

第一節 法幣的濫發與走向崩潰

一、戰後對敵偽貨幣的收兌

二、預示法幣崩潰的上海黃金風潮

三、法幣制度的破產

第二節 窮途末路的幣制改革

一、金圓券大騙局的炮製與出籠

二、金圓券的發行及其種類

三、短命的金圓輔幣

第三節 金圓券的惡性膨脹與急速崩潰

一、惡性通貨膨脹對上海經濟的影響

二、金銀外幣的計價流通

第八章 上海解放初期的人民幣制度

第一節 人民幣在上海的發行與流通

一、人民幣迅速占領上海市場

二、禁止金銀外幣計價流通的措施

三、關於上海解放紀念試樣幣的探討

第二節 上海對通貨膨脹的治理

一、解放初期的通貨膨脹和物價風波

二、打擊金融投機和開辦折實儲蓄存款

三、通貨膨脹的制止和物價的穩定

第三節 新型的貨幣管理制度

一、貨幣管理制度的推行

二、貨幣投放回籠計畫制度的實施

第四節 新人民幣的發行及其意義

圖書前言

目前大家有興趣和熱情研究上海各個方面的歷史,但很少有專門研究貨幣和貨幣流通的;解放前和建國後已有多本中國貨幣史專著出版,但沒有一本上海貨幣史,現在潘連貴副研究員撰寫的《上海貨幣史》問世了,正好彌補了這一項缺陷和填補了這方面空白。

貨幣作為財富的象徵,人們如此虔誠地重視它;貨幣作為經濟學的一個範疇,人們也有點畏懼研究它的神秘和複雜;還由於貨幣是有腳的,它會在全國各地跑,並不限在一個地區流通;再由於近代上海金融事業的輝煌,似乎可以把全國的等同於上海,凡此種種,說明寫出一部中國貨幣史本不容易,而寫出一本地區性的上海貨幣史也有相當大的難度。如今這本《上海貨幣史》終於寫成功了,我們自然不難理解寫作過程中作者的艱苦和辛勞。

一部貨幣史要告訴讀者的不外乎四方面的內容。一是歷代貨幣制度的演變,二是貨幣在流通中的狀況,三是貨幣所處的地位與特徵,四是貨幣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與作用。我們不難看出,《上海貨幣史》的作者正是朝著這些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全書以八章篇幅涵蓋古代、近代和當代,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內容豐富。不論是對古代上海地區貨幣流通狀況的記述,還是對近代上海地區銀兩制度的發展、銀元和紙幣流通的擴大、制錢制度的衰落和銅元制度的產生等都作了恰如其分、繁簡適當的闡明。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明以前上海貨幣流通概況

上海是今天中國最大的現代化都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上海”作為地名出現,最早見於《宋會要輯稿·食貨十九·酒麴雜錄》中,為秀州(治所今浙江嘉興)17處酒務之一。這雖是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的著錄,但根據內容則可以推斷在上海設立主管徵收酒稅的酒務應在天聖元年(1023年)以前。也就是說,在設定酒務之前,人群已在此聚落。譚其驤認為:“從聚落的最初形成到發展到夠資格設定酒務,又當有一段不太短的過程,因此,上海聚落的最初形成亦即上海之得名,估計至遲當在五代或宋初,即公元第十世紀。”①上海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位於吳淞江下游一條支流上海浦的岸邊。

早在上海得名之前的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趙居貞奏請設定華亭縣。華亭縣的設立是江南社會經濟發展在行政區劃上的反映。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始設上海鎮治,有鎮將駐守,隸屬華亭縣,這是上海城市發展的開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華亭府,翌年改為松江府,治所在華亭(今松江城廂鎮),所轄範圍約今上海市吳淞江以南地區。至元二十九年,割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五鄉置上海縣,屬松江府。至此,上海縣成為一個地方行政區,這是上海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