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秘境

上海秘境

《上海秘境》是《TimeOut上海》雜誌同名欄目的文章精選集。在近五年的時間裡,《上海秘境》積極挖掘城中最好的去處,探尋建築背後的故事,不管是巨擘傳奇還是市井家常,你都能在這些關於秘境的字裡行間讀到。“上海秘境”也是《TimeOut上海》最受歡迎的欄目之一。愛上上海,是出於對它永遠不會枯竭的好奇。秘境導覽:外灘、真如寺、首席公館、摩西會堂、情人路、作家協會、東平路9號、復興島、威海路、舊市立圖書館、上海灘學堂、楊樹浦水廠、交大圖書館、紙片樓、英雄金筆廠、玻璃博物館、福開森路、董家住宅、周家花園、嘉定孔廟、梓園、海洋大學、749弄、上海文廟、三十六宅、太原路、周公館、西園大廈、聖尼古拉斯教堂、利西路、江灣體育中心、靜安別墅、葉家花園、徐匯濱江、望德堂、大福里、原華政教師宿舍、溧陽路、諾曼第公寓、禮查飯店、息焉堂、文化廣場、和平飯店、克萊門公寓、瑞金賓館、聖三一堂、外灘鐘樓、北川公寓、若瑟堂、公益新天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上海秘境》是《TimeOut 上海》雜誌同名欄目的文章精選集。在近五年的時間裡,挑選出上海最地道、最獨特、最市井的秘境,也許是一條路、一棟洋房、一座教堂、一個園子、一片社區……但都是喧囂都市的安靜去處。用故事串聯起建築和記憶,記述人與城最深刻的情感。
每處秘境的“周邊好逛”和“Tips”版塊,不但有探訪秘境的詳細路線,還延伸到秘境周邊眾多好玩的地方,為讀者提供更多探秘的樂趣。
《上海秘境》是重新發現和體驗當下上海最理想的讀本

作者簡介

甘世佳,填詞人、獨立撰稿人。
甘鵬,娛記出身,不遺餘力地走訪上海的許多老建築。
施雯,原《TimeOut上海》記者,現在上海圖書館工作。
沈艷燕,《TimeOut上海》特約撰稿人,對上海的舊時歷史非常感興趣,長期為上海秘境欄目供稿。
戴劍,《Timeout 上海》雜誌主編。

媒體推薦

探秘者告白
沈艷燕:城市如人的手掌,散落於上海各處的老房子串起了或長或短的掌紋,令歷史變得有跡可循。我一直覺得,這些老房子,它們的身體雖存活到現在,靈魂卻仍留在屬於它們自己的那個時代。在婚紗照中,它們成為背景;被改成酒吧後,它們成為軀殼……如何融入,這是一道多么難解的命題。以文字,喚醒老房子的靈魂,我們懷念的,是那個時代。
施雯:相信我,如果你對這座城市像多年的愛人一樣,左手摸右手般膩味了,這本書必定會令你重新愛上它。
甘世佳:如果不是時常表現出恨的態度,那只能說明你對這座城市還沒有足夠的愛。原諒我在文字里,對於這座城市的改造有諸多不滿,因為它實在是需要我們展示更多的“恨意”,才會變得更有魅力。
戴劍:關於上海的故事不應該只是風花雪月或者黑幫傳奇,有太多與市井相關的分分秒秒值得被紀念,這是一本關於市井上海的書,我們讓造作和獵奇走開。
甘鵬:上海,一個混合了摩登、神秘、迷醉的複雜名詞,單用魔幻或者花天酒地來概括顯然是片面的。上海因為複雜而構成上海。秘境截取每個人眼裡上海一角、一面,它們拼貼在一起,成為獨一無二的大上海。

圖書目錄

1 月
01 一百年詩意的源頭
02 城市有寺真如許
03 首席公館:老上海流氓大亨的奧菲斯
04 摩西會堂:修葺一新的上海方舟
2 月
05 情人節 軋馬路
06 上海作家協會:昨日的愛神花園
07 東平路 9 號:平生未有之愛情
08 島上的光陰
3 月
09 歲月神偷之威海路
10 舊市立圖書館:西安式的蒼涼
11 恰同學少年:中學那點事兒
12 楊樹浦水廠:當工廠變成童話里的城堡
4 月
13 不進老圖書館 不算交大人
14 寧波路 390 號:真心 hold 住的紙片樓
15 英雄終歸難過歲月這道關
16 玻璃博物館:溫柔易碎,請小心輕放!
5 月
17 福開森路:一日的前世今生
18 董家住宅:好光景掰著吃
19 寶慶路 3 號:上海第一天價老洋房
20 嘉定孔廟:人之生也直 僥倖不得
21 屬於梓園的時光
6 月
22 海洋大學 看鯨魚去!
23749 弄:兜不完的特務迷城
24 上海文廟:愛書人的天堂
25 三十六宅:七十年前的稀世豪宅
7 月
26 被爬山虎糾纏的太原路
27 思南路周公館:踩著永不凋零的藍調
28 非常有戲的西園大廈
29 從教堂到餐廳:“白俄”留給上海的過眼煙雲
8 月
30 利西路:把老房子都寫成詩
31 江灣體育中心:體育場變身舒適的公共設施
32 永不厭倦的靜安別墅
33 葉家花園:那一片深邃的綠
9 月
34 徐匯濱江:尚有寧靜就好
35 望德堂:跳一曲熱辣的佛拉明戈
36 大福里:抖落滿地金銀
37 原華政教師宿舍:鬧市裡的鄉村
10 月
38 溧陽路:生活在靜處
39 諾曼第公寓:巨輪泊在大上海
40 水果 情人 夢:從禮查飯店到三角地
41 息焉堂:動物園裡的君士坦丁堡
11 月
42 文化廣場:藝術啟蒙八十年
43 和平飯店之重出江湖
44 克萊門公寓:如火斜陽外
45 瑞金賓館:願守住宿命般的矜持
12 月
46 聖三一堂:聖誕那夜的琴聲
47 外灘鐘樓:時間的背面
48 北川公寓:最值錢的是故事
49 出走的若瑟堂
50 公益新天地 : 傳承美好心愿
後記 什麼都會發生 因為這裡是上海

後記

什麼都會發生因為這裡是上海
如果有人問我,你為什麼愛上海,我覺得那簡直就是個可笑的問題,這就跟問你“為什麼要在一生中愛上一個人”一樣可笑。但我仔細想了想,現在可能要這樣回答:愛上它,是出於對它永遠不會枯竭的好奇。
不知道你有沒有喜歡看站牌的癖好,我有,而且幾乎到了強迫症的地步。這種病症始於七八歲,剛認了字,電車站牌是最好的戶外教科書。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站牌來自於55路,這是上海很有年紀的一條公交線路了,如果你第一次乘坐它,會看到上面有一個站名叫“五角場”,問題是,你第一次讀到五角場和你第一百次讀到五角場,感受一定不同,我的第一次就有很多奇思妙想:這地方大概是塊標準菱形,至於“場”,我能想到的就是家門口的三角地菜市場,清晨就有小販的吆喝聲,擺滿了悅目的蔬菜,還有公平秤前排著長隊的阿婆爺叔,是了,那地方一定就是塊菱形的菜市場。當然,後來我真的到了五角場,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裡是五條大馬路的匯集之處,中間有個超大的花壇,好多電車公交開到這裡,都要轉個圈,從一條路繞上另一條路,從空中看五角場,它就像個旋轉的螺旋,抑或自體分裂的細菌,生生不息,永不停止,但那是彼時的樣子了。現在的五角場沒有了中間的大花壇,而是改成了很cool的下沉式廣場,廣場的上方還蓋了一座充滿後現代意味的拱形裝飾,霓虹初上的時候,LED燈放肆地打出各種新奇圖案,如果俯視,你會驚奇地發現,那“細菌”還在,只不過跟著城市的腳步一起進化了而已。
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從五角場開始,你會發現另一些真正可稱為遺蹟的東西,比如壽命要比申花足球隊長很多的江灣體育場,從民國市立體育場到後來大修成為申花主場,再到如今與創智天地毗鄰,再度回歸“民國風”,地方誰都曉得,可背後的那些軼聞老談,卻不是人盡皆知。當然,還有完全被市井化了的地方,比如曾經的民國市立圖書館,現在成了同濟中學的一部分,跟西安老城樓差不多樣子的建築,竟然成了上海學生們日日進出的校園,實在也夠迷幻的了。
第二個叫我很費神去思量的站頭是——提籃橋,彼時我媽從東區趕到西區_上班,總要坐13路,站牌上赫然有著“提籃橋”這樣的站名,如果五角場還能靠想像來窺測的話,提籃橋簡直讓人抓狂,提著籃子的人們必須要走的橋?這說不通,而且那畫面實在蠢,後來真的到了提籃橋,果然是有座橋,就在大名飯店旁邊,是高高的人行天橋。但提籃橋本身已經不夠神秘了,因為這裡有更讓人興奮的秘所——一座監獄和一座猶太人教堂。那時,兩者都甚是冷清,全然不像今天,摩西會堂已經成了:二戰猶太倖存者們的朝聖之地,提籃橋監獄呢?依然諱莫如深地藏在百多年前英國人造的高牆後面。至於為什麼叫提籃橋,我算是明白了,原來嘉慶年間,這裡確實有座小木橋來著,木橋附近有爿竹器店,人家真賣籃子,因此,橋就隨了這店貨品,取名提籃,可二百多年前走這橋的老祖宗哪裡能想到,橋和店早已灰飛煙滅,但這名字卻留了下來,不僅留在電車站牌上,最新的捷運12號線,也蓋起了堂皇的提籃橋站,估計當我們垂垂老矣,這站台還會豪氣地吐納八方來客,趕路的人念叨著提籃橋,誰會去想,那小小的一爿竹器店和走過小木橋去下海廟燒香的善男信女呢?
這樣的“站名暢想”有很多,比如大八十(後來的大柏樹)之於已經消失的9路,復興島之於還在運營的60路,還有在上海開埠之前就有的、在“城牆”之間來回的ll路,現在連老南市都沒有了,可11路依然在各種“門”之問穿來穿去,怎么看都很有“詐屍”的感覺。
我想,每個上海人腦子裡一定都有許多站名,一些牽扯著無疾而終的戀情,於是一輩子都不想再坐那輛車;一些是青春年少,無端張狂的寫照,於是路過,總要多看幾眼;一些是曾經的家,不管彼時快樂或憂愁,每天在似乎不會變的站台上等車,好像一部分的魂已嵌在那裡,等的時候無知無覺,到那車站不見了或走出了你的生活,究竟是否會唏噓,為車站?還是為人生際遇?只有他自己曉得了。
所以,“上海秘境”這個欄目,乃至於這本書的出現,就是要歸功於這些車站和這種好奇,同樣,也要感謝那些將好奇付諸實施的人。第一個自然是甘世佳,他是最懂上海地圖的人,估計他腦子裡有一本各時期的上海地圖,滄海桑田,那裡曾經是哪裡,現在是哪裡,他都曉得,可他竟然還是八零後。接下去還有幾位讓人欽佩的撰稿人,像是甘鵬,別以為他只是知名娛記,他同樣奉獻出了幾篇精彩的文章;我們的御用撰稿人馬麗(沈艷燕),從上海小姑娘到上海媽媽,她陪著“上海秘境”走過了四年歲月,用過硬的文字功底和細膩的筆觸,寫下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傳奇;在這個專欄曾擁有大批冬粉的景熙(施雯),復旦才女,她帶來的所有故事,都有非常強烈的現場影像感,讓人不得不欽佩她駕馭文字的能力;然後是從《TimeOut》一進入上海就給我們寫稿子的陸蓓葉,她的筆法老練又帶些許戲謔,你一定猜不到,她的本職工作是四大會計事務所的職員;而先後擔任過秘境欄目責任編輯的兩位女將也很了不得,前任蘇德與現任吳琳,都是城市文化方面的有力推手,正是她們的工作,將那些由車站開始的感覺,延伸到了故事的層面;當然,最重要的還有我們的攝影師楊曉喆,最擅長掃街的他,帶來的美好景致也支撐了所有這些故事所要表述的情緒。最後,《TimeOut上海》的原文化編輯王莫之,也在書籍的編輯與整理工作中,提出過許多真知灼見,在此一併感謝。
最後,我想感謝的是所有看故事的人,就像我願意感謝那些依然等車坐車的人,如今的車站可能愈發無聊了,不過都是道路、商場和小區的名字,但行走的魅力依然還在。當你撥開那些擾亂視線的迷霧,或許能找到站名背後、屬於每一塊地方的傳奇。或許某一天,你自己也能成為這傳奇的一部分——在這座城市擁有一條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路,要知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因為這裡是上海。
《TimeOut上海》主編戴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