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有近60年歷史的楊思中學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歷史,1949年初成立了中共楊思地下黨支部,並輸送了不少熱血青年參軍參乾。1957年學校在校學生數曾達2117名(42個班),在那時有相當的規模和影響。
在幾十年卓有成效的辦學歲月中,學校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人才,並造就了一些優秀的幹部,在浦東地區是一所很有社會影響的歷史名校。目前,學校分高國中兩部,高中部為區重點,國中部為就近入學的義務教育。
三校合一後的楊思中學擁有教學班70個,學生3300餘名,教職工260餘名,規模龐大,為浦東新區普教系統中學生數最多的一所中學。學校有兩處校區:一為高中部,在原楊思高級中學校址,占地65畝;二為國中部,在原楊思南校校址,占地25畝。學校擁有設備齊全和標準較高的專用教室,全塑膠跑道、室內藝體館、千兆校園網,並配有百座電子閱覽室,34個多媒體教室、高標準的圖書館,高中部還有可容納600名學生住宿,設施一流的學生宿舍。
2003年9月,楊思中學正式遷入占地90畝的原校區(原楊思南校校址劃給三林北校)。國中25個教學班遷入老校區進行教學,高中28個教學班留在原址。至2008年止有學生數2478名,教職工235名。
所獲榮譽
1.上海市中國小示範圖書館
上海市楊思中學
上海市楊思中學
2.01—02年度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系統創建文明單位先進集體
3.先進基層黨組織
4.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5.教育信息化工作先進集體
6.上海市第十三屆運動會浦東新區代表團優秀組織獎
7.法制教育星級示範學校(2001—2005)
8.上海市民眾體育先進單位(2002—2006)
9.2005年印度洋海嘯賑災募捐活動成績突出
10.浦東新區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
11.浦東新區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三星級示範校
12.浦東新區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學校
13.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學研究實驗學校
14.認養中華鱘證明
15.浦東新區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
16.全國中學教育科研聯合體常務理事學校
17.“恆源祥”文學之星上海“新知杯”作文競賽優秀組織獎
18.先進職工之家
19.捐贈證書
20.影視教育特色學校
21.2005—2006年度上海市浦東新區文明單位
22.“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學研究”獲2005—2007年浦東新區第五屆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
上海市楊思中學
上海市楊思中學
(張雪飛、陳玉紅、丁勤、夏智、杜慶銀)
23.“‘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獲2005—2007年浦東新區第五屆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沈飛、黃永東、王燕芳、施禮、夏智、鄭旭敏、李彥華)
24.第五屆“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創新套用示範學校
25.2007年浦東新區體教結合學校綜合評估三等獎
26.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部規劃課題——課題組成員校《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總課題組
發展基礎
1.形成了明確的辦學理念和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學校以“規範、和諧、發展”為辦學理念,注重學校文化內涵的建設,注重教師隊伍和學生素質的提升,已基本形成“進取、務實、誠信、自強”的校風、“敬業、愛生、嚴謹、創新”的教風和“勤學、好問、自主、合作、高效”的學風,秉承校訓“揚善慎思”
2.新形勢下的學校管理體制基本成形。
學校以“規範、和諧、發展”理念為指導,初步形成了“分級管理、合作高效、目標明確、職權統一”的制度管理網路。依據有關教育法規並結合學校實際先後整理彙編了《楊思中學學校工作管理條例彙編》等一系列學校管理制度。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各項改革已經啟動,其中人事制度改革,幹部任用制度改革,後勤管理改革,晉級評優改革已經凸現一定的成效。如在人事制度方面,推行教師聘用契約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骨幹教師評聘制,建立了幹部、教師競爭上崗流動機制。經過三年的整合和改革,已基本組建了一支年輕化、能吃苦、敢為先、樂奉獻的幹部隊伍。
3.學校科研和特色學科建設初見成效。
課題引領,科研興校已有一定成效。前三年學校在英語分層教學、體育分項教學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實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初步形成為學校的特色,心理健康課已納入學校課程,目前已形成了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學校體育教育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突破,體教結合創特色有了基礎保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已開始啟動。
4.適合學校發展的硬體設施有了一定基礎。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在占地面積達65畝的校園內,300米全塑膠跑道操場,已有設備較齊全、標準較高的專用教室、千兆校園網;實驗室、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投影設備,能基本滿足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所需;學生公寓可容納600名學生住宿,圖書館配有百座電子閱覽室,心理實驗室配備綜合素質網路測試系統;藝體館內擁有集成控制音樂合成系統的音樂教室、美術專業多媒體教室、桌球房、健身房和866平方米的籃球館。
5.注重實際的辦學效果逐漸被認可。
經過幾年的努力,楊思中學順利地度過了合併初期的磨合狀態,學校注重實際的辦學效果逐漸被社會認可,取得了“進分並不高、負擔並不重、質量並不低”的社會評價。2004年被評為“區文明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