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上海市小桃園清真寺地址:上海市小桃園街52號
郵編;200000
簡介
位於南市區小桃園街52號,舊稱西城回教堂,俗稱“西寺”。始建於1917年,由金子云先生出資1.2萬餘銀元購買占地2.4畝的花園住宅,捐作清真寺。1925年重建,當時在哈少夫、馬乙棠等支持下,由金子云率先捐款1萬元,並向全國各地,包括香港的穆斯林募捐籌集銀51152餘兩、銀元64320元建成了具有西亞伊斯蘭建築風格的寺院。小桃園清真寺大門北向為拱形花格鐵門,上額嵌書“清真寺”三字,門頭橫嵌《古蘭經》的經文一節,人內是長方形寬敞庭院。庭院西側是宏偉的禮拜大殿,面積約500平方米,可容近500人同時禮拜.大殿為上下兩層,上層為二殿,有大跨拱頂結構,為國內伊斯蘭教建築中不多見。並有拱形多開窗戶,光線充足,底層門額懸“顯揚正教”匾額一方,門間鑲有兩塊紅木的阿拉伯經文對聯,上額砌有《古蘭經》文一節。大殿頂部用石子澆灌的平台,在正中央大圓拱頂上有望月亭一座,高聳人云的“星月桿”豎立在拱形亭頂之上,為伊斯蘭教寺院的標誌之一。平台四角有四座阿拉伯式拱形圓頂,西南、西北角各有石方台一塊,長凳四條,專供穆斯林誦經、休息之用。庭院東側有廳堂結構的三層樓房一幢,二、三層是圖書室、閱覽室、藏有中外各種版本的《古蘭經》和伊斯蘭教珍貴文物。底層為講經廳堂,廳內放有一部清代中國木刻《古蘭經》和一部烏爾都文注釋的印度版巨型《古蘭經》。牆壁有中堂和條幅,以及經文香爐、香案、花瓶等陳設。庭院北側盡頭為教長室、會客廳,以及水房等。建寺以來,寺內曾經舉辦過各類學校:1928年為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建校初期的校址(後搬至青蓮街),以後又創辦過經堂教育,以及普通的子弟國小——清真國民國小、明誠國小、崇本國小和上海回教孤兒教養所等。從1917年至1937年,該寺曾接待來自陝西、甘肅、寧夏及全國各地匯集上海赴麥加聖地朝覲的穆斯林,並為他們提供食宿及協助辦理出國護照、兌換外幣、購買外輪船票等,為中國穆斯林出海朝覲的集散地。伊斯蘭教著名阿匐買俊三、馬儆吾、馬宜亭等曾在該寺主持教務,並傳播“尊經革俗”的伊赫瓦尼教派思想以及適應時代潮流的宗教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