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打上鏇球最大的(優點)是便於加力控制,是正拍擊球中既能發力重大,又能控制進入場區減少失誤的擊球方法,由於是在快速跑動調整精確的擊球點很難,而上鏇球者有較大的把握性,其他擊法容易失誤,另外,正拍上鏇球的飛行路線呈彩虹狀,過網後有急劇下降的特點,可以打出短的斜線球,把對方拉出場外回擊取得主動。上鏇球還是破壞對方上網的有利武器。過網急墜的上鏇球落在對方上網人的腳下,使其難以還擊。
適用時機
初學者應當在熟練掌握正規的正手平擊之後,再學習拉上鏇球。它的適用時機有以下情況:
1、有較充裕的擊球時間;
2、用以還擊反彈球;
3、用強烈上鏇球對付上網的運動員;
4、用帶有一定上鏇的球,拉短而淺的斜角球。
動作方法
概述
正手拉上鏇球左腳在前,身體側向來球,球拍後擺動作比一般抽球要大要低,拍面稍前傾。在由低向高揮拍迎球過程中,拍與球撞擊時,拍速要很快,前臂和手腕除隨上臂和身體一起向上摩擦而產生強烈上鏇,同時握緊拍柄。擊球後將球拍向上揮過頭部。雙手反手拉上鏇球時,右腳在前,上體左轉,使右肩朝向來球,球拍先向上,然後拍頭從高向低充分後擺,在球反彈至膝部高度時,球拍向上揮動,上體右轉,雙手和肘部向上用力,使球拍摩擦球。擊球後身體重心提起球拍隨勢揮過頭部。詳細
首先,要打出儘可能標準的上鏇球,來球高度至少要達到膝部或高於膝部。同以前相比,你必須將球拍置於比球更低的地方,因此球拍需要有足夠的空間來使它能從球下2英尺處開始揮擊。當你位位於底線後面時也能很容易地打出大力量的上鏇球。在單打中高且深的球,如果對手不在網前,就總要用重上鏇球來擊打。重上鏇球驅使球在至少高於球網4英尺處飛越。如果飛越球網沒有達到這一高度,球在另一側的落點就會離網非常近。因為對手很容易將短且高的球處理掉,所以你並不希望發生這種情況。
可以改變上鏇球的揮拍方式以適應你在場上的位置。當你位於底線時,在長而有力大揮拍後,隨揮動作應該非常高。如果你在發球線擊球且來球很高,就應做同樣的準備動作,但隨揮結束時手和拍應不在底線時低得多,以使球落在場內。短且高大反彈球應該成為自動得分球。大力擊球時,上鏇會幫助你控球。球在弦線上停留的時間更長,這使你能製造上鏇並更多地控制球。
上鏇球是非常奇妙的,但如果你只是一名雙手持拍選手,就要非常小心地使用它。好的上鏇球從高處飛越球網,這使雙打中網前的選手能判斷球的飛行情況並進攻。要修改上鏇球的打法以降低球的飛行路線。使用修改後的西方式握拍和在比較低的高度上完成隨揮動作都可以實現上述目標。
打上鏇球時,你經常正在底線外向後移動。因為已被迫退回如此之遠,所以很多時候你的重心不會是靠前的。無論何時只要可能,就要在重心靠前的情況下擊打每一個球。
雙肩在隨揮動作中起很大作用。在打正手上鏇球和反手上鏇球時,雙肩要打開並面向球網以完成全部向上擦擊動作。
網球術語
網球術語 | |
---|---|
搶七 | 勝1局 (1)每勝1球得1分,先勝4分者勝1局。(2)雙方各得3分時為“平分”,平分後,淨勝兩分為勝1局。 勝1盤 (1)一方先勝6局為勝1盤。(2)雙方各勝5局時,一方淨勝兩局為勝1盤。 決勝局計分制 在每盤的局數為6平時,有以下兩種計分制。 (1)長盤制:一方淨勝兩局為勝1盤。 (2)短盤制:決勝盤除外,除非賽前另有規定,一般應按以下辦法執行。 A.先得7分者為勝該局及該盤(若分數為6平時,一方須淨兩分)。 B.首先發球員發第1分球,對方發第2、3分球,然後輪流發兩分球,直到比賽結束。 C.第1分球在右區發,第2分球在左區發,第3分球在右區發。 D.每6分球和決勝局結束都要交換場地。 |
上鏇球 | (1)有較充裕的擊球時間; (2)用以還擊反彈球; (3)用強烈上鏇球對付上網的運動員; (4)用帶有一定上鏇的球,拉短而淺的斜角球。 |
下鏇球 | (1)下鏇短球不出台 第一,在反手,可以擺短到對方正手小三角,或者中路偏正手位。還可以劈長到對方正手大角度,儘量加轉,以增加對方的下一板在空間上的難度; 第二,在正手位,可以劈長到對方反手大角度,或者擺短到對方正手大角度; 第三,中間位,橫拍可以台內反手擰起來,略帶挑打的意思。 (2)出台、半出台下鏇長球 第一,反手下鏇長球,橫拍直接拉起來好一些,不會拉球只能搓球控制角度不被對方輕易搶攻; 第二,正手大角度,用交叉步或者大跨步到位後發力拉弧圈球到對方正手大角度或者對方反手,儘量發力以提高還擊速度,給對方造成困難; 第三,中路追身,積極側身用正手還擊,拉弧圈球到對方反手位為穩定的接法,對方不宜發力。 |
ACE | 在一區發出的ace:右手球員多是內角的平擊發球或外角的側鏇發球;左手球員多是兩角平擊發球。 在二區發出的ace:右手球員多是兩角的平擊球,左手球員多是外角側鏇和內角平擊發球。 ace球的確是很增強發球方信心的得分方式,但不是所有的ace球都是靠大力和快速來得到的。 |
擊球點 | 第一包括拍和球的接觸點距地面的高度; 第二包括接觸點距身體的前後距離; 第三包括距身體的左右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