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河

上新河

中新河與上新河相通,是停泊官船的地方,下新河則是木商販運木材的地方。 上新河成了明代長江下游著名的木材集散市場,是當時最繁榮的碼頭之一。 清代的上新河清代,上新河木材市場達到鼎盛時期。

幹流概況

明初定都南京後,百廢待興,城內進行著大規模的建設,作為建築材料之一的木材主要是依靠外運,這就需要在南京找一個便於木材集散的場所。上新河因地處江心洲的夾江東邊,適合大批水運木排、竹筏的停靠和分散,可隨時轉運進城。因此,明初便在這一帶開鑿了一條河道。

主要支流

新河開闢以後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仍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運輸事業需要,因此,又接連開了兩條新河。因先開的河在上游,遂稱上新河,後開的兩條河,分別稱為中新河和下新河。中新河與上新河相通,是停泊官船的地方,下新河則是木商販運木材的地方。

治理開發

新河的開掘,使這一地區快速繁榮起來。上新河成了明代長江下游著名的木材集散市場,是當時最繁榮的碼頭之一。一個新興的市郊集市──上新河鎮也應運而生。隨著木材、毛竹的大量集散,這裡的居民越來越多。長江上游的木竹柴炭以及米豆雜糧等農副產品、土特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到這裡。《同治上江兩縣誌》記載:“市廛輻湊,商賈萃止,竹木油麻,蔽江而下,稱沿江重鎮。”

歷史文化

明代的上新河古鎮

明初,建城所需的部分木材就是徽商從長江上游運來供應的。許多徽商就是在這裡因經營木材而發財致富,腰纏萬貫。他們不僅在上新河建徽州會館,每年還舉辦盛大的燈會。甘熙在《白下瑣言》中描述道:“徽州燈皆上新河木客所為。歲四月初旬,出都天會之日,必出此燈,旗幟傘蓋,人物花卉鱗毛之屬,剪紙為之,五光十色,倍極奇麗,合城士庶往觀,車馬填闔,燈火連旦,昇平景象,不數笪橋。”可見當時南京徽州木商的氣派。僅次於徽商的是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木商。
上新河早在明代末年就已是名播遠近,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將上新河作為一個悲劇故事發生的地點,寫進了小說。他在《警世通言》里的故事“喬彥傑一妾破家”中寫到了上新河。故事警告世人休要“飽暖思淫慾”,地點卻選在了上新河,由此可見,上新河這處重要的水陸碼頭在當時是相當熱鬧繁榮的,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清代的上新河

上新河附近街道
清代,上新河木材市場達到鼎盛時期。清廷所需的皇木和長江下游各地所用的樁木、架木以及城鄉建築、家具用木,多從上新河購得。當時這裡的木材有“四時常足”之稱。各地木商麇集,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陽湖運出的木材齊集於此。上新河的木商以徽商的經營量最大,資金雄厚。徽商除運銷徽州地區的木材之外,還到湖廣、四川等地販運杉木、毛竹來南京銷售。
清代中後期,蘇州城內填港塞灣的木排就是由上新河轉運去的。曾國藩還一度令鎮江、常州兩地木商帶著資金來上新河開設行號,經營木材,曾一度把揚州仙女廟(今江都縣)的木市遷到上新河來。據統計,當時這類資本雄厚的木商達32家。清末,南京開埠後,長江通行輪船,陸運的鐵路逐步修成,木材運輸便捷,上新河的木材市場漸趨衰落 。
清人甘熙記錄了在《白下瑣言》當時這裡的興盛:“徽州燈,皆上新河木客所為。歲四月初旬,出都天會三日,必出此燈,旗幟傘蓋,人物花卉鱗毛之屬,剪燈為之,五色十光,備極奇麗。合城士庶往觀,車馬填街,燈火達旦,昇平景象,不數笪橋。”這就是當年聚集在南京上新河一帶聚集著大批的徽州木客,即徽州木材商人,到後來積聚在此處的徽州木客對於南京社會風俗,有著頗為重要的影響。
經營木材貿易的徽商當時遠赴江西、湖廣、四川,開拓貨源,擴大木材販運活動。徽商以上新河作為經營貿易中心,利用長江水運之便,把上游的木材運送到此,在此改成木排,然後分銷蘇浙或北方各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