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宅文化遺址

上宅文化遺址

上宅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谷區內。包括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陳列館,是中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基本信息

歷史階段

西有周口店,東有上宅,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遺址位於京東我的故鄉平谷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曾有專家論道:上宅文化早於西安半坡。我在歷史書上,是見過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的,只是所知不詳。而今到了西安,便不能不拐個彎,繞路半坡了。 一路想來,渭河發源於甘肅,滔滔滾滾曲折而來,奔騰東流注入黃河,橫貫陝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土地肥沃,人稱八百里秦川,為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半坡遺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臨滻 河,距今約五千至六千年,當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了。作為時間上前後相繼的上宅文化遺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來人類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處,畢竟那個時代人類還只有被動的依賴自然,而不能主動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遺址,發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以豐富的文化遺存,成為我國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館,就坐落在遺址上,進去,須登幾十級台階,仿佛一條時光隧道,一級級引我步入遠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話,應該叫半坡村。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布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著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上宅文化遺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築,大多是不規整的橢圓形,屋內都埋有一個或兩個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儲火種。因沒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環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類似的。半坡遺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築應是用樹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莖葉再加泥土混合架構而成的,上宅文化遺址也發現了柱洞。這些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起眼的"馬架子窩棚",卻是六千年前先民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土木合構的古典建築的發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潤濕傷民”,人們便就地取材,鋪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內設有火塘,但無煙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艱難的生活!人類發展是緩慢的,每一個進步,都經歷了漫長的生活實踐甚至付出了血與火的慘重代價。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棲身之地,我們現在的煙囪等通風通煙易如反掌,隨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們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樣,實屬不易了。那么,這些房子裡又住著什麼人呢?既處在母系氏族階段,每個小房子,似應住著過婚姻生活的婦女以及不確定的來訪的其他氏族的男子,當然,也會有男女相對穩定的對偶婚,但絕不是後來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於母系大家庭內,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領住在大屋子裡,同時也是老年、孩子的集體住所。在半坡村里,人們過著生而平等相安無事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既然居住區是一種環形布局,那么,四周環繞一條壕塹圍護,就很正常了,儘管現在只清理一小段。塹深六至七米,寬五至八米。半坡人沒有現代挖掘設備,完全是用簡單的石鏟一鏟一鏟掘成的,數百米的壕塹,算來起碼出土量要一萬多立方米,那時一個氏族能有多少人?除去老弱病殘,還有多少強壯者?其工程之浩大之艱難,恐怕不亞於後人開鑿一條大運河。中華民族最能吃苦耐勞,從原始先民也得以體現。夏雨時節,村落積水可以疏導到壕塹中,而野獸襲擊、外族侵襲,壕塹做了第一道防護的屏障,稱這是後世城壕的雛型或先驅,不為過。塹北為墓葬區,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當整齊,一般頭部向西,以單人葬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兒童分開,兒童大多不葬於公共墓地內,而是置於瓮棺內,埋在房屋附近,或許想孩子年幼,尚需父母照顧吧,尤其瓮棺上有一鑽鑿的孔洞,大概是作為孩子靈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經具有人死後而靈魂不滅的觀念了。如果從整個墓葬看,雖然那時仍處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物質極其匱乏,人類還沒有走出混沌,因而沒有階級,沒有貧富,更沒有剝削與壓迫了,但差別總是有的,可能社會學家會有很多種更科學更合理的解釋,而憑直覺我以為,屈肢葬、俯身葬,一定與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優於其他葬者,不然,就不會隨葬品大多出現在仰身葬中了,哪怕幾件陶罐,現在覺得忒不值幾個錢了,而那時當是較為貴重的了,宛若後代隨葬的青銅器、金銀器一般。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徑,一靠狩獵。從出土的許多石或骨的箭頭看,他們已普遍使用弓箭,還有石球石矛。 由此可以想見,人類發明了弓箭與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為滿足生存需要,後來進入階級社會,為了爭奪領土,為了爭奪權力,弓箭與矛才用於戰爭,用於消滅人類自己!二靠捕魚。數千年了,漁網難以保存,網墜兒卻不易腐朽,很簡單,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兩側擊打出缺口,拴在網沿上,墜網沉入水底,網在水中張開,待魚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紋,半坡人已經紡紗織布,因此,他們就一定能夠用細繩,編織魚網。他們應該具有了這種能力。當然,我們切不可將五六千年前先人的智慧估計太高,畢竟是人類的童年,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相反,也不可能把他們的智慧估計太低,什麼都不行,那還怎么稱得上萬物之靈呢?三靠種值。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進入了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並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後,用石鐮或陶鐮收穫,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脫皮碾碎。現已發現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後的遺物,證明半坡人學會了栽培,粟耐旱易種,且便於存貯,不僅養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國北方種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農業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國家了。記得上宅人也使用了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通過穀類孢粉鑑定,那時上宅地區便孕育了原始農業的萌芽。正是由於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即便是刀耕火種,他們才能夠過著較穩定較長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許他們還要扶老攜幼,一群群地四處飄泊,隨地而安呢。
半坡人製作了大批彩陶。雖然耕作於遠古時期,卻顯現著魅人的藝術感染力。他們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觀察和認識著變幻無窮的斑斕世界,用彩色繪製在陶器上,那藝術形象儘管簡潔,卻寓意深刻,充分再現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總的看,這些彩陶或寫實,如遊動的魚,賓士的鹿,應是他們漁獵的寫照,藝術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也會寄託著希望捕獲更多的魚和鹿的心愿;或審美,彩陶圖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圖案逼真,筆畫流利疏朗,顯然具有裝飾作用;或象徵,如人面魚紋圖案,人面塗彩,口部銜魚,三角頭飾,或許這就是半坡氏族的圖騰、族徽。彩繪中,魚紋形象很多,表現手法也由簡單而逐漸豐富,由寫實而逐漸脫離了魚的自然形態,成為寫意的幾何圖案。是寓人於魚,還是寓魚於人?抑或人魚合為一體?可以想見,半坡氏族極有可能是以魚類水族為圖騰的。既然如此,他們會不會認為他們就是由魚變化來的呢?如果是,倒與幾千年後科學所研究的人類起源於魚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語。據說,夏部族是以龍紋為主要的圖騰紋樣(又傳說夏禹治水),是否從半坡氏族的魚類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遺址發現了許多鳥首陶柱,專家認定這是上宅人祭祀的東西,崇拜的圖騰。那圖騰是一種鳥。曾有人認為商部族就發源於燕山山脈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鳥,即燕子,那莽莽蒼蒼的山脈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斷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來的,這其中是否會有些內在關聯甚至一脈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還沒有發現具有明顯的有規律的符號,而半坡多種器物上,都有符號,筆畫均勻流暢,相當規整。同類符號在關中地區其它遺址中,多有發現。從其形狀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現於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只時間有別。是純粹的偶然嗎?甲骨文會不會來源於這些刻劃的符號呢?無論如何,甲骨文已經是一種很成熟很系統的文字,絕不會憑空產生的。而這些符號,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門外的我只匆匆一瞥,僅僅看了幾個先人足跡。而這足跡,甭管是深是淺,也是母親在遠古留下的。況且,與上宅人儘管遠隔千年與千里,足跡卻時斷時續地連貫在了一起……

上宅遺址

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台地。1984年發現並試掘,1985~1988年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5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4米。總發掘面積3 500餘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餘件。發掘出長80餘米、寬9米的東西走向灰溝1條和陶窯1座。灰溝東淺西深,東段分岔為2條小灰溝,陶窯位於2條小灰溝之間。上宅遺址的地層堆積可分為8層:第1層,耕土層;第2層,灰黃色土,質地鬆散,厚0.31~1米,出土唐遼磚瓦、陶瓷碎片,此層下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第3層,淺灰色細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細泥紅陶殘片;第4層,灰黃色粉細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質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和少量泥質灰陶及石器;第5層,暗褐色細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塊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細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第6層,青灰色土,乾燥後近灰黃色,土質較硬,厚0.5米,出土夾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種類少於第5層;第7層,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種類與第6層相近,數量較少;第8層,灰黃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較少格線紋厚胎夾砂紅褐陶片。。①文化遺存分期。上宅遺址的文化遺存可分為3期。第1期(第8層)年代約距今7 500年,陶器的種類少,器類單一,主要是含滑石的夾砂厚胎大口深腹筒形罐,器表呈黃褐色,厚唇,口沿下飾數圈凹弦紋,其下有一匝麻點狀附加堆紋,以下為網狀棱形紋。未見泥制陶,石器很少。第2期(第7~4層)年代約距今7 000~6 500年,為上宅遺存的典型代表,陶、石器數量多,種類豐富。可分為早段和晚段兩個階段。早段主要以第7層為代表,陶器中夾砂陶和摻有滑石粉的陶質占大多數,燒成溫度較低,陶質粗糙;陶器上的紋飾主要是抹壓條紋、刮條紋、“之”字紋和篦點紋,較模糊粗糙;器形以深腹罐、缽為主,口沿部唇圓厚、罐口微侈。晚段泥質陶增多,並出現了細泥陶,燒成溫度增高,胎質較硬;紋飾種類增多,如方格形紋、“回”字形紋、波折紋,還有幾何形紋飾,紋飾較精細,“之”字紋、篦點紋組成的雙一紋較有規律;出現了一些新器形,如鼓腹罐、舟形器、細泥陶缽、碗等,圓足器增多,罐腹變淺,口沿唇部變薄並有圓尖唇。第3期(第3層)年代約距今6 000年,陶器出土數量不多,以細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泥質灰陶,以素麵為主。②出土文物。包括陶器和石器。出土陶器1 000餘件。有深腹罐、鼓腹罐、缽、圈足缽、碗、杯、盅、舟型器、勺等,陶質以夾砂羼滑石粉為主,還有少量泥陶。夾砂陶以紅褐色為主,均為手制,器表多飾有壓印“之”字紋、抹壓條紋、刮條紋、篦點紋、剔刺麻點紋和刻劃紋等。還有鳥首支架形陶器、鳥首形陶柱和鳥首鏤空器,應為用於祭祀的器物。陶質工藝品有豬頭、羊頭、熊頭、海馬、蛇等動物小型塑像及耳璫形器等。空心陶球,為泥質紅陶,壁厚1毫米,素麵無紋,核桃般大小,內裝1個實心陶丸,為夾細砂黃褐陶質。出土石器2 000餘件,以打制、琢制或磨製的大型石器為主,兼有少量細石器。大型石器有用於砍砸、研磨的盤狀器,還有石斧、石鏟、鋤形器和石磨盤、石磨棒等。細石器有石鏃、尖狀器、刮削器、石刀(複合工具)等,用間接打製法製成。此外還有用於狩獵的石球、彈丸及捕魚用的網墜、石制小工藝品等。

北埝頭遺址

位於大興莊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台地。1984年發現,清理房址10座。1988年秋、1989年春對遺址進行發掘,發現房址3座及屬於上宅文化的陶器、石器等遺物數百件。遺址高出河床7米,東西寬50米,南北長120米,面積約6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2.5米,有兩漢時期的墓葬打破早期遺址。遺址地層分為6層。上兩層分別是耕土層和片狀水流層;第3層是粉砂質粘土層,為漢文化層;第4層是粘土質粉砂夾碎石,為戰國文化層;第5層和第6層分別是粉砂質粘土層和粘土質粉砂層,均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地表0.8~1米,文化層厚度在0.5~1米之間。①居住遺址。共發掘10座,分布較集中,半地穴式建築。平面多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有3座是抹角之形,直徑在2.5~4米之間。門開在東面或南面。在房址靠內壁的底部,有柱穴的遺蹟。居住地面經過火的烘烤,表面是一層5~6厘米厚的紅燒土,火候不均,顏色斑駁,硬度不一。在每個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有1個或2個埋在地下的深腹陶罐,用以放置炭火,保存火種。罐口沿露出地面6厘米,罐記憶體較多的木炭渣和燼土。在陶罐周圍的地上有較多的紅燒土碎塊和木炭碴。②出土文物。房址及周圍地面出土陶器93件。均為手制,較規整,胎較厚。陶質以夾砂陶為主,多數夾砂陶內摻有滑石粉,顏色多為紅褐色或褐色,有少量泥質陶呈桔紅色。器表紋飾以壓印“之”字紋數量最多,其次為刮條紋、篦點紋、戳刺紋、劃紋等,素麵紋較少。器形以平底器為主,有少量的圈足器和圓底器。種類有大口深腹罐、圈足缽、圓底小罐、平底碗、雙系小杯、鳥首支架形器,還有利用陶片磨製的圓形小餅和帶戳刺紋的大圓形器等。出土石器73件。石器以盤狀器數量最多,還有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石餅、石墜等。製法有打制、琢制、磨製3種,還有一些細石器,如柳葉形石刀、尖狀器、刮削器及石片、石核等。皆由燧石打制而成,有的刃部經過二次加工。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位於平谷縣韓莊鄉上宅村北200米處山坡台地上。該地原稱"大廟台"。遺址文化層堆積深達4米多。1984年11月試掘40平方米,出土粗細石器200餘件。1985年正式發掘,已挖掘2000平方米,出土器物,整理修復的有2000多件,其中陶器有紅陶缽、灰陶缽、深腹罐、圈足碗、船形器、豆形器、鳥頭羽身器物等,均為刮條紋、刻劃紋、之字紋,石器有打制和磨製石器,其中有石刀、石斧、石磨盤、石磨棒、石鑿、石鏟等。還出土做工精細的藝術珍品,如陶豬頭、陶羊頭、陶熊、陶魚頭、石網墜、耳??、刮削器、石猴、異形器等。該遺址共分八層,上層為商周至唐遼文化,中層與紅山文化接近,下層經碳14測定距今6000一7000年,為新石器時代中早期文化。

上宅文化陳列館

於金海湖西側。建於1987年,1989年開館。展館占地面積8 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 284平方米。展廳面積907平方米。館內陳列主要是上宅文化及周圍考古的科研成果。陳列館分為2層展廳,第1層展廳為上宅文化的專題陳列,共有展線230米,照片42幅,圖片資料23幅,文物132件。展覽共分4區:第1區介紹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概況;第2區陳列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100餘件;第3、4區分別介紹北京地區環境考古及發掘現場情況,各級領導視察、專家工作情況。第2層展廳舉辦臨時展覽。

重建

小鎮將保留現有的市級民俗村,另建一條魚宴飲食街、一處運動場,還將引入一家三甲醫院以及泰康保險公司的高端養生會所。
此外,金海湖特色小鎮將重建上宅村新石器文化遺址。上宅文化遺址文化層堆積3米,出土過古代石器、陶器和早期的藝術雕刻,考古價值很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