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內容
該作品體現了少年的躁動和不安,是年輕的力量、憂鬱、故作深沉、狂放不羈的象徵。第一首的主題是“衝突”,體現為五聲旋律和半音階以及爵士和聲之間的衝撞。第二首的主題是“神秘”,也可以說是故作神秘,是五聲旋律與“大小三和弦對置”的結合。第三首的主題是“年輕的力量”,主要材料與前兩首有一定關聯,是天馬行空的狂想曲。
“三首樂曲風格獨特,有爵士樂韻味,第一首和第三首是快板,給人以無限激情。第二首是慢板,作曲家像是把聽眾帶到神秘的夢幻世界,結尾處又給人一絲惆悵的留戀之情,然後緊接第三首的快板,最後以剛勁有力的快板結束全曲。”
創作背景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物質騰飛的社會,也帶來精神文明要提高的呼聲。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互相融合,以至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作曲家和各式各樣體裁的鋼琴作品。如王建中老師改編創作的《彩雲追月》、孫以強老師的《春舞》、丁善德老師創作的《兒童鋼琴組曲》等等。但走出國門我們才發現,中國作曲的水平落後西方太多了。這時候的西方現代音樂半音化、序列化已經發展到了極致,再後來的無調性的發展,使音樂沒有什麼可聽性了。這對中國作曲家來說既是一種創作上的機遇,也是一種挑戰。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就是“協和”、“悅耳”,遇上西方音樂的“不協和”,使張帥這首作品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中西合璧,取兩者之優點又易被國人所接受,讓《鋼琴前奏曲三首》的旋律可聽性增強。
作品賞析
“張帥鋼琴作品《三首前奏曲》作為中國現代鋼琴音樂作品的代表之一,有著許多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地方。筆者在對其作品的研究中發現:這三首前奏曲主題之間基本是獨立的,但每首的主要材料之間卻存在一定聯繫。作品在曲式結構上都是採用單三的曲式形式,在和聲的處理上都採用了西方和聲處理方式。作品通過音樂形式化語言來展示當代青年的形象,描繪出他們叛逆、故作神秘的精神狀態。樂曲的旋律以中國五聲性為主,結合了西方半音化的旋律處理技法,加之爵士化節奏型的充分套用,使該作品風格既有民族性又有異域風情;既有古典音樂的美感,又有通俗音樂的情調。雅俗共賞且膾炙人口。”
作曲家介紹
張帥,青年作曲家,博士,現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美國密蘇里大學訪問學者。1979年出生於藝術家庭,自幼學習鋼琴。2008年博士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自曾組建蠟筆盒樂隊,樂隊解散之後,張帥一直活躍在音樂會作品、舞劇音樂、歌劇、影視音樂、以及舞台劇和廣場音樂創作等領域。
他的作品曾多次獲國家級獎項,其中包括文化部舉辦的2003年全國(聲樂)新人新作獎;2002、2003年連續兩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等。2006年,張帥擔任韓國釜山劇場大型舞台劇《海底夢幻》音樂總監、作曲。2009年受邀參加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慶典音樂創作。2010年受邀擔任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開幕式音樂主創。張帥的代表作《三首前奏曲》被中國音樂金鐘獎鋼琴比賽推選為必彈中國曲目,在國內外被頻繁演出並獲得廣泛好評,併入選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鋼琴獨奏作品百年經典(1913-2013)》樂譜系列。2013年受中國歌劇舞劇院委約創作大型歌劇《天鵝》(一、二幕)。2015年受西藏歌舞團委約創作大型原創舞劇《太陽的女兒》音樂。
作品多次在重要音樂活動中演出,其中包括北京現代音樂節、廣東省藝術節等。除嚴肅音樂外,創作還涉及影視音樂、舞台劇音樂以及唱片和單曲製作等。代表作有交響曲《年畫》,交響詩《挪威的森林》《不朽的雕像》,《雙簧管協奏曲》,民樂組曲《詩雨江南》,小提琴音詩《潯》,鋼琴曲《三首前奏曲》,歌曲《開始春天》《望大陸》,舞台劇《海底夢幻》,電子音樂作品《東方班得瑞》等。
到目前為止,張帥創作的作品所涉及的題材多樣,體裁廣泛,中西結合的創新想法和對作品的感悟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979年張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一個藝術世家,從小就接受著正統音樂文化的薰陶;師從於中央音樂學院葉小剛教授、瀋陽音樂學院范哲明教授。自幼學習鋼琴,師從於時任瀋陽音樂學院附屬中學鋼琴系主任呂小白老師,呂老師對張帥的評價很高,那個時候的男孩子都貪玩,但張帥都能回好每一次布置的作業。由於父母希望張帥能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把張帥送到音樂學院附中附國小習,一直到大學之前都是讀的普通高中,由於對音樂的喜愛,利用課餘時間張帥一直接受著良好的音樂教育,小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舞劇《天鵝湖》和《梁祝》,從小接受中西方音樂的耳濡目染,為他今後音樂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中時,張帥對流行歌曲的寫作產生了興趣,從那個時候開始張帥就對歌曲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便付諸於行動研究作曲。開始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寫,只是哼一些好聽的旋律片段,並用筆把它記下來。最後完成一首曲子,最初創作的時候,並沒有曲式、和聲、調式調性這些基本的創作概念在裡面,創作的唯一標準就是“好聽”兩個字。隨著系統的學習作曲,創作出的曲子也日漸成熟。
考大學時,張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張帥說:“對於我這種普通高中出來的學生,跟瀋陽音樂學院附中作曲系的學生相比,考瀋陽音樂學院還是有很大壓力的,但是我還是以自己的音樂能力,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大學本科畢業以後,張帥又以作曲專業第1名的好成績被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錄取,成為著名作曲家葉小剛教授的研究生。在今後幾年裡,張帥又讀了博士。可見,張帥無論是在鋼琴演奏上還是作曲上,都有著很好的音樂素養祭奠。《鋼琴前奏曲三首》創作的成功,與張帥鋼琴技巧的良好基礎和日後作曲創作的學習是分不開的。
筆者認為作者的音樂創作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高中——大學本科。在這個階段里所創作的作曲大多都是學習的作品,帶有練習性的一些作品。經過這個階段的學習、磨合,《鋼琴前奏曲三首》就孕育而生了。雖然是早期的作品,但作品中中國五聲調式與西方爵士音樂文化的運用拿捏得恰到好處。這部系列作品完成於1998年,首演是2000年。2002年獲得了中國音樂界唯一常設的綜合性專家大獎——“金鐘獎”銅獎。之後又被指定為2007年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鋼琴比賽的指定中國曲目之一。
2.本科——研究生。在這個階段里代表作是《潯》這部作品。我們可以明顯地聽出《潯》這部作品作曲家賦予作品的內涵更深刻,鋼琴演奏的難度技巧更加複雜。《潯》這部同樣為鋼琴而作的作品再次獲金鐘獎。這個階段張帥的創作主要還是集中在鋼琴作品上。
3.博士——至今。這個階段創作的作品以交響樂為主。代表作有《年畫》。2008年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在這段期間,他依然孜孜不倦的對寫作手法展開深入的研究,並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做訪問學者。
綜上所述,張帥博士一直在將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手法與西方音樂的創作手法相結合,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研究探索,形成了他獨特的張氏創作風格。本文以張帥在1998年創作的《鋼琴前奏曲三首》(op.18)為例,從作品的音樂分析、作品的演奏分析以及作品的對比分析進行研究。
相關論文節選
張帥《三首前奏曲》的創作特點
仙景
【摘要】:中國的鋼琴藝術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重大改變,在這近一百年的時間裡,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者一直在不懈地追求和探索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道路,即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把中國民族民間的單聲旋律改編成鋼琴的多聲音樂,這就需要與西方和聲相結合。本文介紹了中國年輕的作曲家張帥為鋼琴而作的《三首前奏曲》中"中西合璧"的創作理念。
【作者單位】:濟寧學院音樂系;
【關鍵字】:張帥前奏曲創作特點
【分類號】:J624.1
【正文快照】:
鋼琴藝術無論是理論、創作還是技能,全部來自西方,傳入中國只有大約一百年的時間,但是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並沒有全盤西化。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之下,中國鋼琴音樂不斷地尋求發展之路,與西方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努力探索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創作。
張帥三首鋼琴前奏曲探析
王袁
【摘要】:張帥鋼琴作品《三首前奏曲》作為中國現代鋼琴音樂作品的代表之一,有著許多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地方。筆者在對其作品的研究中發現:這三首前奏曲主題之間基本是獨立的,但每首的主要材料之間卻存在一定聯繫。作品在曲式結構上都是採用單三的曲式形式,在和聲的處理上都採用了西方和聲處理方式。作品通過音樂形式化語言來展示當代青年的形象,描繪出他們叛逆、故作神秘的精神狀態。樂曲的旋律以中國五聲性為主,結合了西方半音化的旋律處理技法,加之爵士化節奏型的充分套用,使該作品風格既有民族性又有異域風情;既有古典音樂的美感,又有通俗音樂的情調。雅俗共賞且膾炙人口。
【關鍵字】:鋼琴作品曲式分析古典與通俗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624.1
張帥的《鋼琴前奏曲三首》演奏研究
蔣慧
【摘要】:《鋼琴前奏曲三首》是青年作曲家張帥在1998年所作的鋼琴曲,副標題為“為鋼琴而作”,它既是其鋼琴作品中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國現代音樂的典範之作。此作品表達了對生命的熱愛,氣勢磅礴,張揚年輕人的創新個性。因使用中西合璧的創作手法,使這首曲子被賦予了強烈的時代感。這部作品在2002年曾獲得了中國音樂界唯一常設的綜合性專家大獎——“金鐘獎”,2007年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行,此曲被指定為2007年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鋼琴比賽的必彈曲目之一,可見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由於這部作品完成不久,大家對這部作品和作曲者還不是很熟悉,故筆者先對作者作一簡介。從鋼琴演奏的實際角度出發,通過深入研究其作品和演奏技巧,加之筆者在演奏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作一整合,使我們更了解《鋼琴前奏曲三首》這部作品,為以後的演奏、研究、教學提供理論支持。並讓我們更清楚了解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的多元化。 筆者所寫的這篇論文除去第一章引言和結語之外,中間分為四個章節來闡述。第一章為引言,筆者通過所能收集到的關於張帥《鋼琴前奏曲三首》的書籍、論文、音響、期刊和樂譜資料,撰寫了引言部分。第二章是張帥及《鋼琴前奏曲三首》的創作背景介紹,這一章分三點來闡述:首先是作曲家簡介,其次是作曲家音樂創作的幾個階段,最後是《鋼琴前奏曲三首》的創作背景。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是三首作品的音樂分析和演奏技巧分析。筆者研究方向就是鋼琴演奏與教學,因此這兩部分為筆者研究的重點。第五章把《鋼琴前奏曲三首》與同體裁作品作一對比,論述兩部作品的異同。
【關鍵字】:張帥現代音樂鋼琴演奏前奏曲
【學位授予單位】:瀋陽師範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624.1
作曲者訪談
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王袁在其畢業論文《張帥三首鋼琴前奏曲探析》中收錄了王袁對作曲家張帥的訪談如下:
張帥訪談錄
時間:
2010年1月27日
地點:北京
張帥老師家
採訪人:王袁
被採訪者:張帥
《三首》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中國作曲環境是落後西方10-20年的,但資訊是知道的。我十多歲時聽作曲系前輩的作品,很現代,但很喜歡。我考慮走出另外一條路,跟著前輩的路去走肯定是沒突破的,這另外一條路就是既有現代的因素,使用現代的作曲技法,音響上更協和,更容易讓人接受,這也是浪漫主義的一種,但寫這首作品的時候並不知道“新浪漫主義”的存在,只是一種不謀而合。因為聽了太多的現代派音樂,也想做一種回歸的嘗試,恰恰是這種回歸就是整個現代音樂一種趨勢,當現代音樂走到極端,全面序列以後,它已經沒有可聽性了,音樂甚至都可能是算出來的,音樂家作曲用一張紙排好和聲是什麼,所要用的音高是什麼,這已經離音樂的本質很遠了。華格納的音樂已經到了極致,半音化已經很厲害了,再往下就是勛伯格的無調性了,無調性讓音樂難聽了,再往下就是越來越追求理性化。音樂分為兩條路,之前是感性化的,發展到70年代末以後,已經極致理性,全面序列,感性化的成分已經沒有了,當理性發展到頂,大家都聽不懂的時候,作曲家也覺得沒意思了,又開始尋求回歸,但這種回歸是帶著前面理性化發展的成果的一種回歸,這種音樂就跟《牧童短笛》聽起來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牧童短笛》還是感性化的作品,是把民間音樂轉變為音樂語言,雅俗共賞,具象化了。所以《三首》雖然還不清楚當時世界上的音樂潮流,但是我還是前瞻性的希望寫出又好聽,又現代的作品,適合大眾口味。
作者所處時代的西方音樂的創作背景對《三首》的創作有何影響?
西方現代音樂給給人以難以理解,怪異的感覺,中國的現代音樂開始於80年代末-90年代,西方從勛伯格開始,二戰後發展迅猛,各種技法層出不窮,90年代開始,音樂上的“新浪漫主義”作曲家以約翰・科里利亞諾(John Corigliano代表作電影《紅色小提琴》配樂)、艾倫・傑伊・柯尼斯(Aaron Jay Kernis代表作《血色的曠野》)等美國作曲家居多,他們形成了此流派,“新浪漫主義”在“簡約派”之後,從“簡”到“新”是一種大的思潮。《三首》的誕生是與這一思潮有關聯的。第二首有迷幻的感覺,其中有浪漫的因素,也有印象派的因素,“新浪漫主義”也是會這樣的,之前時代出現過的音樂風格在作品中都可以出現,不再強調風格必須一定要統一,喬治・羅奇伯(George Rochberg)1975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中,就大膽地把巴洛克、浪漫主義和無調性等幾種截然不同地風格結合在一起,成為新浪漫主義音樂作品的經典之作。我的《潯》也有這種風格,一會浪漫,一會民族,一會爵士,這種不會在風格上限制它必須統一的風格,自成一派,成為一種多樣性的風格。
《三首》的創作思維是什麼?
想用民族的音樂跟西方音樂語言做結合,而不是用民間音樂因素與西方作曲技法去完成,而後者這種未必有西方的和聲語言。《牧童短笛》所有的和聲是中國的民族語言,只是借鑑西方的作曲技法去寫。
例如第一首是用中國的五聲音樂與爵士和聲去做碰撞,右手旋律是五聲性的,左手節奏都是爵士樂的,與中國不同。9-10小節擴展,把前面的調中心從C調轉到G調上了,左右手的調性要分開看,右手五聲調式,左手西洋大小調式,復調性。左手前十小節都是C調,右手降G調,左手C大調不明確,有大量半音充斥,降低了C大調的穩定感,但左手根音一直都是C,要從旋律,和聲(看左手),調性(復調性)上去分析,主題的旋律不來自任何一首民歌,旋律簡單,優美,純五聲調式,不作任何半音變化,全是大二度。是一種是先考慮過的試驗,就是把簡單的五聲性的旋律和西方和聲做一種碰撞,因為中國一直都處在碰撞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中西文化是並行的,不可能有一方被吞沒,就產生了節奏採用西方的,旋律是東方的效果,這種效果來自於右手旋律的五聲性。在最後60-61小節又體現了我創作的原始思維,右手五聲性音階,左手半音階,就是一種中西文化的碰撞,音響效果很好,最後切分柱式和弦結束。左手雖然根音都是C,但是半音化的過程使調性比較游離,雖然是C調的感覺,但大小調不明顯,右手有旋律,但又是五聲性的,這就是復調性,很有特色,這種思維就與《牧童短笛》時期就已經不一樣了,所以呈現出來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這首作品應從哪些方向進行的分析?
對這首作品的分析應該從曲式、和聲、旋律上來進行。這首曲子復調因素不多,是一部三部曲式的作品,我不會考慮曲式結構是不是嚴格的單三,但我會考慮高低潮,作為這么短的一首曲子,我對曲式結構考慮的不多,考慮比較多的是音樂的高低潮是否符合人體的審美感覺,是否有黃金分割點,如果真正從曲式上考慮創作,可能會比較死板。
三首前奏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各是什麼?
《三首》是作為習作來寫的,一種實驗性的作品,當初確實有中西方結合碰撞的理念,當數年後再看這首作品,就是一種表達青春力量的迸發,既不是對愛情的表達,也不是對人生的思考,就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是一種大的方向。第一首體現一種年輕人敢闖,很具有創造力的,精氣神很足,很巧妙、很靈巧,第二首就是描寫青澀的男孩,裝成熟,故作神秘,第三首就很野蠻,是一種原始性力量的迸發,天不怕地不怕的一個男孩,不懂人情世故。
在《三首》里採用了明顯的爵士樂節奏型,請問爵士樂在對《三首》的創作是否有影響?
早先受的是古典樂的薰陶,後來開始聽流行音樂、爵士樂,上大學寫《三首》的時候正是最迷爵士樂的時候,還正經練過爵士樂,但是怕太耽誤時間,主要是怕耽誤創作,因為作為中國作曲家,爵士樂的因素如果侵入的太多會影響民族音樂的發展。爵士樂因素對於我的創作素材從開始涉及到貫穿這首作品為止,已經達到巔峰了,已經足夠多了,再多就不好了,所以我在《三首》中運用中西結合碰撞的方法正好,後來我對爵士樂也不再研究了,還是專注於研究中國作曲家應該用什麼作曲語言去創作。
《三首》的演奏難度在哪?
三首的技巧性都不是太大,所寫的每一條,我都是在鋼琴上演奏過的,我也可以把技巧寫的更難,《潯》就是一例,但技巧性不是我追求的目標。目的是讓大家都能去彈,達到演奏效果。這首作品難得是在於達到那種“勁”,我想要的“勁”就很不容易。這首樂曲奔放,是年輕人青春的爆發,樂曲充滿著強烈的切分爵士樂的節奏型,切分對於爵士樂來說非常重要。很多女孩演奏時我就明顯感到“勁”味不足。我親自演奏的那個版本(學校內部比賽現場錄音),是我追求的初衷。
《三首》為什麼會獲獎?
中國好多年沒出膾炙人口的鋼琴曲,自出《牧童短笛》,“平湖秋月”以後,現代作品也有不少,但可以讓人去彈得卻不多。《三首》能獲獎也是填補這一空白。從80年代到90年代,譚盾,葉小剛,陳怡《多耶》在做探索,以原始民族材料作為動機,很多參加金鐘獎的作品還仍是追隨他們的腳步,現代音樂中的許多作品在學術上是有價值的,但並非有演奏價值。金鐘獎的很多參賽作品都很雷同,沒什麼特點,都很現代,很不和諧,《三首》的參賽給評審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假設現在用《牧童短笛》去評獎,也不一定能得獎,因為太傳統了,所以《三首》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三首》作為必彈曲目,也是因為中國鋼琴曲很多年沒出過這種新作品了。我這一代年輕作曲家也沒寫過多少鋼琴作品,主要還是以寫交響樂為主,可能還是因為跟鋼琴作品很難出成績有關。得益於金鐘獎獲獎的平台,08年全國都在練《三首》。權吉浩(張帥本科配器老師)所寫的鋼琴曲《長短組合》也是一首習作,後來參加比賽獲獎,收錄於鋼琴曲集中,漸漸被大家所熟知,然後開始有人研究,所以《三首》也是走的同一條路。
《三首》的獲獎對我的創作風格有何影響?
我的風格是沒有變的,我主張的作曲理念是要找融合性的點,《潯》既有好聽的東西,甚至有搖滾樂的因素。我的經歷和一般學作曲的還不一樣,從一開始寫流行歌曲,什麼都寫,很多學作曲的就是古典的底子,一點爵士樂、流行音樂、搖滾樂都不聽,我什麼都聽,傳統的也聽,交響樂、古典的也聽,華格納我就很喜歡,現代音樂也聽,爵士樂也聽,流行歌曲不但聽也去寫,我甚至還組過搖滾樂隊,還開過演唱會,寫過整張專輯,還是主唱。我的經曆始終都在跨界,所以我的作品始終有一個風格理念:好玩好聽,符合現代人的心理,而不是故作深沉,去做一些扭曲的東西。我覺得音樂可以悲傷,但是一定要心向陽光。相對來說,我的作品可聽性很強。可聽性這個詞在作曲界是比較有爭議的,很多人的作品寫得很現代,就不願提到這個詞,他們認為可聽性這個詞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有些作品我們大眾覺得是難聽的,在他們看來他們覺得就是好聽的,這個我也認同。但是我認為可聽性這個詞是相對的,大多數人覺得好聽的,可聽性自然就強。
作者的交響樂作品是否也像器樂作品一樣具有可聽性?
《年畫》是我研究生的畢業作品,是深圳交響樂團做了一場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生專場音樂會,選了五個博士,我博一還沒有什麼大的作品,就用研究生畢業作品去用,《年畫》雖然是現代派作品,但可聽性也還是不錯的,我音樂的可聽性永遠是創作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完全沒有旋律性,我是接受不了的。
作者的另一部鋼琴作品《潯》在《三首》獲獎後的又獲得金鐘獎,此作品與《三首》有何關係?
研一時作品《潯》又獲得金鐘獎,連續獲得金鐘獎。兩首作品都有相似之處,但《潯》與《三首》相比更成熟,技術難度更複雜,作品更龐大,演奏時間大概需要12-14分鐘,《潯》是一首獨立的樂曲,單樂章,而《三首》是三個樂章,每一首都很短小,所以《潯》的要求就跟難了,這兩首作品以後就是一些樂隊作品,還有社會上的一些委約作品。鋼琴作品就很少寫了,鋼琴作品畢竟在作曲層面上是一個既簡單又困難的體裁。說簡單是因為沒有難么多的聲部,但是想把它寫好就不容易了。
作者學習音樂的歷程是怎樣的?
我從國小習鋼琴,師從時任瀋陽音樂學院附中鋼琴系主任呂小白老師,讀的是普通高中,大學考入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呂小白老師對我的評價是音樂感覺很好,但手的條件對於鋼琴演奏時吃虧的。上高中後開始有興趣寫流行歌,從那時開始想去研究音樂了。高中時主動的特別有興趣的去寫歌,一開始也不知道作曲是個什麼,就覺得哼一哼好聽的旋律,把它記下來就可以了。然後就試著寫了兩首歌,自己覺得寫得挺好聽的,就把自己寫的歌拿去給時任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范哲明(代表作《祖國讚美詩》),說想跟他學作曲,就把所寫的歌給范老師聽,范老師覺得寫的還不錯,比其它一些從來沒有學過作曲的人要強,起碼是主動想去學作曲,想寫點東西,而不是被逼無奈。然後范老師說先帶三個月看看,覺得有才能的話,再繼續教。剛開始學還是比較迷茫的,心裡沒底,後來三個月到了,范老師覺得我還是有天賦的,沒問題,可以教。范老師要求一個禮拜就要寫出一件作品交給他,所以壓力從那時起就有了。作曲這一行是很痛苦的,要永遠頂著壓力,作曲跟其他音樂專業還不一樣,比如鋼琴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只要你練習就會有進步,而作曲家作曲需要有靈感,每次都不能拷貝自己,比如說這一次你這首作品很成功,但下一次再寫就不能寫的和這一次一樣,肯定做要完全的一次新的嘗試,作曲家每一次都是一種創新,一次超越自我的過程,而這種過程勢必會帶來壓力,所以剛學作曲的那三個月,每一個星期都要寫一部作品,能不能寫出來,對我都是一種考驗,但我憑藉自己的天賦和努力,還是挺了過來。對於我這種普通高中出來的學生,跟瀋陽音樂學院附中作曲系的學生相比,考瀋陽音樂學院還是有很大壓力的,但是我還是以自己的音樂能力,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當時瀋陽音樂學院學習環境很好,學術的前沿性地位雖然不及中央音樂學院,但是各方面的硬體條件很好,因為我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所以有自己獨立的琴房,這在中央音樂學院都是沒有的。我在本科五年的學習時間裡,天天三點一線,教室、食堂、琴房,每天晚上都要等著管理琴房的師傅催著才肯走,《三首》創作於大二,大五去參賽的,在本科還沒畢業時這首作品就獲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