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馬太守昂夫索題爛柯山石橋

《三衢馬太守昂夫索題爛柯山石橋》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表現了爛柯山的仙境之姿;頷聯用“鞭石”的典故,讚嘆爛柯山石橋的雄偉;頸聯用“鵲橋”的典故,仍然極力渲染爛柯山的神奇;尾聯誇讚此詩的唱和對象馬昂夫有凌雲之志,而又丰姿瀟灑。此詩筆力雄偉奇崛,意境綺麗,是薩都剌詩中比較少見的大量用典、風格奇詭的作品。

作品原文

三衢馬太守昂夫索題爛柯山石橋

洞口龍眠紫氣多,登臨聊和采芝歌抄。

爛柯仙子何年去,鞭石仙人此地過自。

烏鵲橫空秋有影,銀河垂地水無波互。

遙知題柱凌雲客,天近應聞織女梭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三衢(qú):指浙江衢州(今浙江衢縣),州西有三衢山。馬太守昂夫:又名馬九皋,詩人,曾任衢州達魯花赤。爛柯山:在浙江衢縣南。傳說晉王質入山伐木,見童子數人弈棋而歌,因置斧視聽。童子與一物如棗核,含之不飢。不久奕罷,童子催歸,質起視,斧柯已爛盡。既歸,去家已數十年,親故殆盡。

2.采芝歌:即采芝操,琴曲名。相傳為漢初的商山四皓所作。

3.鞭石仙人:《初學記二》載,宜都郡有二大石,一為陽,一為陰,鞭打陰石則雨,鞭打陽石則晴。

4.烏鵲橫空:相傳每年七月七日夜,烏鵲在銀河上垂翼架橋,渡牛郎與織女相會。

5.題柱:把名子寫在柱子上,指因容儀品行端莊而被皇帝注目的人。漢田鳳為尚書郎,容儀端正,每入奏事,靈帝目送之,題柱曰:“堂堂乎張,京兆田郎”。凌雲客:志氣高遠的人,此指馬昂夫。

6.織女:織女星。

白話譯文

洞口龍眼祥雲瑞氣多,登臨勝景姑且和一曲采芝歌。

爛柯仙子是何年從這裡離去,鞭石神人又是何日由此經過。

秋天有烏鵲橫空影,銀河垂地水裡沒有波。

遙想當年題柱的凌雲客,天近應當聽見織女穿梭。

創作背景

此詩是薩都剌與好友馬昂夫的唱和之作。薩龍光把這首詩的年代定為元至正四年(1344),而據考證,馬昂夫任三衢太守是在至順三年(1332)至元統二年(1334)之間,此詩的創作時間應該在此期間,比至正四年要早。

作為一首唱和詩,馬昂夫應該有一首原作,但是目前流傳下來的只有他的一首小令《蟾宮曲·題爛柯石橋》。薩都剌應馬昂夫之邀寫這首詩,但他並沒有親眼見到爛柯山的景色,於是融合與爛柯山相關的幾個膾炙人口的傳說、典故,營造出想像中的爛柯山。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首聯即緊扣爛柯山這一主題,這是後世流傳廣泛的遇仙故事。這首詩要重點表現爛柯山的仙境之姿,第一句就展示了一個令人嚮往的仙境,有洞天福地、有龍、有仙氣環繞,引人入勝。薩都剌用這個典故,表示看到如此仙境之後,他內心不由得產生了隱居脫俗的心思。

頷聯渲染爛柯山壯麗瑰奇的景色,暗示作者內心也懷著遇仙的渴望。“鞭石”一句切題,詩人感嘆爛柯山的石橋凌空橫跨,凡人不可能完成,就像是有鞭石神人憑藉神奇的法力建造的。

頸聯仍然極力渲染爛柯山的神奇。句中的“烏鵲橫橋”是從牛郎織女故事變化而來的典故,這裡用“鵲橋”的典故,也是照應吟詠“石橋”這個主題。這一聯對仗工整,且以實對虛,想像出奇:烏鵲橫橋雖然來自傳說,但畢竟鵲也好、橋也好,都還是現實中可以見到的事物,當然可以“有影”;至於銀河,本身就不是“河”,自然“無波”,詩人的思維之翼卻偏要伸展開來,在“波”字上做文章。“銀河垂地水無波”一句,其想像力直追李白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試想一下,橫亘天宇的銀河竟然垂到地上,這種氣貫長虹的氣勢,非常令人神往,同時這句也暗示爛柯山之高,其絕頂可以觸及天上的銀河。在道教傳說中,這樣的高山正是凡人飛升上天的道路,也是仙人出沒的地方。

尾聯的“題柱”用了漢代司馬相如的典故,即被視作有志於功名。這裡“題柱凌雲客”指馬昂夫,作者誇他有凌雲之志,而又丰姿瀟灑。這種凌雲之志,既可以理解為仕途方面的努力,也可以理解為對得道飛升的追求。另外,有人認為“題柱”用的是漢代尚書郎田鳳的典故,這么理解也無不可。但是由於此詩是詠爛柯山石橋,將“題柱”理解為司馬相如題橋的典故顯然更為貼切,何況司馬相如所題的橋名叫升仙橋,與詩中所敘遇仙主題也很吻合。最後一句提到了“織女”,回應上文出現的“烏鵲橫橋”、“銀河”。“天近應聞織女梭”,與李白的“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夜宿山寺》)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屬於薩都剌詩歌中用典較多的作品。典故雖多,但是沒有堆砌、累贅之感。這些典故在詩中套用極為自然,它們恰如其分地融匯到詩句里,整首詩可以說是環環相扣,前後照應,意蘊雋永。由此可以看出薩都剌驅使典故為己所用的功力。明人張習在為《雁門集》所撰的題識中,稱薩都剌屬於“奇才天授,開闔變怪,莫可測度,以駭人之視聽”。這首詩意境奇詭,壯麗宏闊,頗有唐代李白、李賀的餘韻,正符合張習所下的判語。由山水的自然之景,引出對傳說中仙境的嚮往,其中也透露出學佛問道、隱居避世的內心渴望。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龍德壽:此詩立意高遠,氣象遼闊,韻律和諧,節奏優美,對仗工整,是薩詩七律中上成佳作。(《元好問薩都剌集》)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教授丁文慶:此詩傳神之筆引人步入靈境,發脫離紅塵、參悟自然之思。首聯寫山景,次聯寫仙跡,三聯點河橋,末聯贊畫家。織女梭照應銀河,而銀河由題目中石橋二字引出,造意奇崛,意象壯闊。(《回回古詩三百首》)

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