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草匍柄霉輪紋病

此外,可侵染三葉草屬的還有匍柄霉(S.botryosum 束狀匍柄霉可為害多種三葉草。 無病草地留種,或用藥劑處理病種,以控制種子傳病。

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初為小褐點,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褐斑,稍凹陷,中部色較淡,有時有輪紋。受害嚴重時葉片乾枯,提早脫落。潮濕條件,病部呈現欖褐色至黑色的霉層-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病原特徵

束狀匍柄霉(Stemphylium sarciniiforme(Cav.)Wiltsh.)。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束生,直立褐色,具2-4個橫隔,大小約16-32微米×6-8微米,頂部膨大,上單生分生孢子,當分生孢子成熟後脫落,梗頂向上延伸,形成新的產孢細胞和新的分生孢子,這種產孢方式往往使其分生孢子梗呈結節狀。分生孢子近圓形、卵形或長橢圓形,欖褐色,壁光滑,有縱橫隔膜,分隔處明顯縊縮,大小為18-38微米×18-29微米。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且形成的分生孢子梗較病組織上的細長。培養適溫為20-25℃,未發現其有性階段。此外,可侵染三葉草屬的還有匍柄霉(S.botryosum Wallr.)、小球匍柄霉(S.globubiferum(Vestergr.)E.Simmons.)與上述兩個種的主要區別是分生孢子近球形,色較匍柄霉(S.botryosum)暗、較小,壁上疣突較粗鈍,有性階段為格孢腔菌(Pleospora sp.)。

寄主範圍

束狀匍柄霉可為害多種三葉草。據戈登等(1976)報導,感病性在種間差異較大,如紅三葉、亞利山大三葉(T.alexandrinum)、T.cherleri、T.diffusum、芒剌三葉(T.lappaceum)、蒼白三葉(T.pallidum)等易感病,白三葉、地三葉雜三葉絳三葉、草莓三葉、間三葉、黃白三葉(T.ochroleucum)、潘諾尼亞三葉(T.pannonicum)和高山三葉(T.alpestre)表現出中度抗性,而平原三葉(T.campestre)、加羅林三葉(T.carolinianum)和T.dubium則具較高抗性。且多數三葉草,種類也表現出抗性差異。此外,該菌還侵染紅豆草、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休眠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病殘體上越冬,次年生長季節,分生孢子藉助風雨重複侵染,擴展蔓延至流行。花器受侵為害種子或使種子帶菌,花器受侵越早,種子帶菌率越高。帶菌種子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可造成遠距離傳播。高溫高濕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故夏末和秋初發病較重。

分布與危害

三葉草匍柄霉輪紋病是一種分布全球的三葉草病害,在我國見於雲南、貴州、江蘇、吉林。它可單獨為害,也常與其它葉病共同為害,通常當葉片受侵壞死面積達到20%時,便造成葉片枯死,提早脫落。還可使牧草產量和質量下降,種子品質顯著下降,造成癟籽。萌發時種子或幼苗發生腐爛。

防治方法

1、使用抗病品種 根據種間和種內的抗性差異,從中選育抗病品種。
2、管理措施 無病草地留種,或用藥劑處理病種,以控制種子傳病。
3、藥劑防治 種子繁育基地或科研地,可用退菌特、多菌靈、甲基托布津、代森錳或疫霜靈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