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台閣鐵枝

此後,年復一年,約定俗成,於每年的正月十三,三沙都有舉行“搬鐵枝”、“迎奶娘”的傳統民俗活動,成為閩東地區頗有影響的民間節俗活動之一。 真的是萬人空巷,傾城而出,觀眾你推我擠,熱鬧無比。 由於在80年中期的一次鐵枝演出,不慎失火致使一男孩一女孩毀容,從此三沙鐵機已多年未演出。

台閣鐵枝是將珍貴文物飾作模型,肩抬遊街展覽,伴以樂隊吹吹打打,並將上述模型演變為亭閣幕景,配上小演員,便成了有景有戲的“台閣”,由於演員年幼,唱詞簡短,且站坐定位,沒甚表演好看,有藝人巧匠仿照高蹺,採取鐵桿支承結構,使演員空表演驚險節目,這部分台閣就專稱“鐵枝”。鐵枝是以鐵桿空載人。將桿巧妙掩飾,令人莫測機關,叫做“過機”。既要看去順其自然,又要符合力學原理,似險不險,為此許多能工巧匠曾費煞凡思去爭奇鬥巧。
三沙鐵枝藝冠霞浦,久享盛名。
相傳清期前期,三沙民間即有迎春接福的游神民俗活動。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元宵節,一元伊始,為祈保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三沙舉行規模盛大的“迎奶娘”活動,由當地“鐵枝隊”藝人扎扮好上裝奶娘神,安放在四方台閣上的“神船”,由4至6人抬著行走,並配合鑼鼓嗩吶樂器、龍傘旗幡隊伍,浩浩蕩蕩週遊過市,所到之處,善男信女鳴炮燒香膜拜,熱鬧異常。此後,年復一年,約定俗成,於每年的正月十三,三沙都有舉行“搬鐵枝”、“迎奶娘”的傳統民俗活動,成為閩東地區頗有影響的民間節俗活動之一。
一座台閣鐵枝需要多種工匠分工協作,才能達到的製作精美完善,更需要精明強幹,任勞任怨的組織者和慷慨捐資、熱心出力的贊助者,才能保證演出完滿成功。通常令人頭痛的問題是,演員是小孩情緒不夠穩定,家長態度反覆,常發生中途換人或臨場不出等情況。組織者要不斷登門勸說,委曲求全。幸好能得到大多數家長支持。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元宵節三沙台閣鐵枝演出,路線是從奇沙五金廠(現摩擦制動總廠)徐徐出發,一直到彎丘橋車站為止。早期沒車載要靠十幾人輪流肩抬。台兩側各有數人隨行扶持,並有一支樂隊沿途演奏,外圍又有數十人拉著龍頭布的護圈以防觀眾擠撞。隊伍以一頭牌燈和兩面大鑼為前導,儼然封建大員出巡。沿街行至唱點(各鬧市街口為例行唱點或是大商號和門口有禮炮迎接者為臨時唱點)停留演唱。臨街居民大都全家出看,店鋪門前、櫃頭、樓上擠滿觀眾,街心更是人山人海。真的是萬人空巷,傾城而出,觀眾你推我擠,熱鬧無比。由於在80年中期的一次鐵枝演出,不慎失火致使一男孩一女孩毀容,從此三沙鐵機已多年未演出。 台閣鐵枝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娛樂活動的形式,為民間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奇葩,這種發從俗文化應該好好保護,要代代傳下去!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