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戰略

三步走戰略

中國政府的經濟建設目標十分明確,這就是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第一步目標,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實現;第二步目標,1991年到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標,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基本信息

簡介

三步走戰略 三步走戰略

中國政府的經濟建設目標十分明確,這就是1987年提出的中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第一步目標,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實現;第二步目標,到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這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標,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必須抓住牽動全局的關鍵問題,實施五大戰略舉措:大力發展海河經濟、海洋經濟、優勢產業、區縣經濟、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兩條基本途徑: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改革要突出一個“活”字,激發全社會創造財富的活力;開放要突出一個“爭”字,爭項目、爭資金、爭技術、爭人才、爭市場。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的一個根本保證:提高領導現代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中,關鍵的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基本內容

鄧小平的現代化“三步走”戰略與小康社會的提出

小康,是鄧小平1979年會見當時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的用於現代化發展戰略的一個概念。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把鄧小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構想確定下來。“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為了規劃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藍圖,鄧小平構想了著名的現代化發展“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溫飽;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2000年,我們已勝利地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全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達到848美元,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下一步將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即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程度的現代化發展戰略第三步階段。

新的歷史起點是對“三步走”戰略的進一步展開

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鄧小平設計的“三步走”戰略,對第三步只作了一個大致的構想。在走完前兩步目標的時候,把第三步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作出新的戰略規劃,是歷史的必然和現實的要求。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重申:“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按照這個戰略部署,我們從上世紀末進入小康社會後,將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個階段,逐步達到現代化的目標。2010年前,是第一步。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根據十六大的規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從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過30年的奮鬥,基本實現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闡述、提出新要求,強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們要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戰略目標

三步走的提出 三步走的提出

鄧小平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的三步發展戰略目標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副總書記、政府副首相格拉時指出:“總的說我們的情況是好的。粉碎‘四人幫’以後,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實踐證明這些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但畢竟我們只是開步走。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目標不高,但做起來可不容易。”

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是制定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哲學基礎。這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把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從經濟目標中分階段地體現出來,使人們從經濟成果中深刻地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此目標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角度來描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的發展過程,體現了鄧小平的人民利益觀和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鄧小平接著談到這一目標的發展狀況時說:“現在我們可以說,第一步的原定目標可以提前在今年或者明年完成。這並不意味著第二步就很容易。看起來,第二步的目標也能完成,但第三步比前兩步要困難得多。已經過去的八年多證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但要證明社會主義真正優越於資本主義,要看第三步,現在還吹不起這個牛。我們還需要五六十年的艱苦努力。那時,我這樣的人就不在了,但相信我們現在的娃娃會完成這個任務。”

用質變和量變的關係原理分析黨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

質變和量變的辨證關係:1、質變和量變是相互轉化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產生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開始一個新的發展過程。2、質變和量變相互滲透,在總的量變中包含部分質變,在質變中有量的擴張。

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係對於黨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三步走戰略目標就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部分、階段性質變到根本性質變的過程,是量變和質變相互轉化關係的生動體現。在發展戰略中,每一步都有相應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標準,規定在第一步走向第二步時,我國將從“溫飽型”走向“小康型”,從第二步走向第三步時將從“小康型”走向“比較富裕型”,層層遞進,不斷積累,最後實現社會主義目標,進行質的飛躍。

2、在每一個階段中,量變和質變不斷滲透。溫飽型、小康型和比較富裕型階段里都包含著質變和量變的過程,在每一個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又有量的擴張,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長,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推動國民經濟向前推進。

3、在邁向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必須把遠大的建設目標和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因為三階段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一個個質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全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一步一步才能達到,如果沒有各項工作的量的積累,這些目標是無法實現的。

4、實現這些目標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每個人的工作影響著總的量的積累。因此,必須做好本職工作,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

歷史意義

三步走戰略 三步走戰略

“新三步走”戰略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進一步展開。這對於全面繼承和完成鄧小平的現代化“三步走”戰略,全面規劃黨和國家未來50年發展的藍圖,是非常必要的;對全面落實“三個代表”要求,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邁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非常有利的;是新世紀率領全黨全國人民努力奮鬥的方向和旗幟。比較起來,“新三步走”戰略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新三步走”戰略是在新的歷史階段和時代條件下,中國人民全面加速實現現代化的努力與追求。完成這個階段之時,中國社會的面貌將煥然一新,不僅完全實現了小康,而且全面進入了現代化社會,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將得以實現。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實現現代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和壯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可以說是開闢歷史的新紀元。

更多信息

“新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夢”

當中國跨入21世紀的時候,1949年起始的後百年“中國夢”,有的已經變為現實,有的正在變為現實,有的經過努力也將變為現實。於是,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中國人,在世紀之交,開始謀劃21世紀頭50年、頭20年的發展藍圖。人們可以從中看到什麼呢?人們可以從中看到“中國夢”的未來走向。

三步走戰略 舉例 三步走戰略 舉例

按照鄧小平設計的“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到2000年已經如期完成了前兩步發展目標。在告別20世紀之際,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810億美元,人均854美元(即實現了鄧小平提出的人均800美元的指標)。如果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也就是說,超過了原定20年翻兩番的目標要求。許多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也躍居世界前列;長期困擾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應短缺的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市場供求格局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從總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

進入21世紀,中國人的任務就轉到實施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三步戰略部署,也就是要用50年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把幾代中國人堅持不懈地追求的“中國夢”完全變為現實。

為了達到這一宏偉的戰略目標,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新三步走”發展戰略。這就是江澤民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宣布的:“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裡說的“建黨100年”,即2021年;“建國100年”,為2049年。這個“新三步走”發展戰略,是後百年“中國夢”在最後50年的追求,也可以說是21世紀頭50年“中國夢”。

由於鄧小平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把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步驟合為一個總目標——建立小康社會,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定把“新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步驟也合為一個大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現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說,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在中國這樣一個10多億人口的國度里,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這將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礎,為更加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新的起點。”在20世紀召開的最後一次中共中央全委會——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明確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這樣,在2002年11月8日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上,江澤民明確提出:“綜觀全局,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21世紀頭20年的“中國夢”。這是實現21世紀頭50年“中國夢”和後百年“中國夢”,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中國人在21世紀頭20年的夢想是什麼呢?

在了解這個夢想的內涵之前,人們注意到,中國領導人對自己面臨的挑戰和肩負的任務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黨的十六大指出:“一方面,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地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另一方面,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應該說,這是一個十分清醒的估價,既肯定了中國人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又指出了中國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繼續前進的方向。

對於人口眾多、底子又薄的中國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僅用2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建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其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實屬罕見。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小康。據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的分類,人均國民生活總值5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545~2200美元為中下收入國家,2200~5999美元為中上收入國家,6000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中國人口眾多,國情特殊,不能簡單地套用這些分類標準,但從總體上說,中國在進入小康社會時候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低水平的。即使從鄧小平的構想來看,他說過到2000年爭取達到人均800~1000美元,而實際達到的是人均854美元,也是低水平的小康。

應該看到,中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不全面的小康。1991年,國家統計局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按照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監測指標和小康臨界值:(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相當於900美元);(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4)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2平方米;(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爾係數50%;(10)成人識字率85%;(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12)嬰兒死亡率3.1%;(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14)電視機普及率100%;(15)森林覆蓋率15%;(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根據2000年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的實績,採用綜合評分方法,檢查一下這16個指標的落實狀況和實現程度,人們可以發現:到2000年,全國小康的實現程度為96%。特別是有三個指標尚未達到小康標準,即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066元,實現85%;人均蛋白質攝入量為73克,實現90%;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實現80%。因此,中國雖然從總體上實現了小康目標,但還不是全面實現了小康。

應該看到,中國現在達到的小康更是發展不平衡的小康。上述16項指標的實現情況,已經告訴我們,城鄉之間在實現小康目標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農村是難點。從地區看,中國大陸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有1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小康實現程度在90%以上,9個省市區在80%~90%之間,7個省市區不到80%。東部地區小康實現程度為98%,中部地區實現程度為94%,西部地區實現程度為84%。

認清這些基本情況,十分重要。這是中國人繼續前進的基礎,也為中國人繼續前進指明了方向。所以,十六大報告提醒大家:“我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已開發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體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

正是在這樣清醒認識的基礎上,中國領導人提出要把一個“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社會”轉變為一個“全面的”小康社會。中國人在21世紀頭20年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即夢想是:

第一,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要在最佳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也就是到2020年,按可比價格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將接近36萬億元人民幣,按現在的匯率計算為4.3萬億美元,人口14億多,人均3000美元,相當於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就需要通過改革和發展,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民主要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要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第三,在文化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要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在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上,可持續發展能力要不斷增強,生態環境要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要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