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宜春市袁州區的三星鼓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由農民演奏,供農村婚喪喜事使用。它起源於明朝,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流傳於袁州區柏木、蘆村、洪塘、三陽、下浦一帶。在娶親嫁女、祝壽生子、建房開業等時辰演奏,取福、祿、壽三星高照之意。它節奏明快,曲調悅耳動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宜春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又因為它是由三面形狀不同、音調各異的小鼓伴和著嗩吶演奏,所以又稱三聲鼓。演奏時,一般由5人組成一個樂隊,一人擊鼓,兼任樂隊指揮;一人敲小鐺;一人碰小鈸;兩人吹嗩吶。為了增添氣勢,增強效果,也可以加上二胡、笛子、長號,並增加吹鼓手人數。樂隊一般由鄰居、親友組成,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有業務演出,無業務種田。在長期的實踐中,民間藝人創作了40多首樂曲,其中經常演奏的有20多首,代代相傳。柏木鄉茶頭坑組楊細華最近收集整理了一套三星鼓曲,刻印樂曲30多首。目前袁州區各鄉鎮有這樣的三星鼓樂隊上百支,他們活躍於鄉村,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精神生活。又是個好日子。
榮譽影響
“咚嘀噠嘀咚、咚嘀噠嘀咚……”在一陣歡快的鎖吶和鼓的齊奏中,上菜、發喜糖、放鞭炮、發客……一道道程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當所有程式結束後,標誌著袁州區張家山社區又一對新人喜結連理。這樣的場面對於張家山社區三星鼓樂隊來說再熟悉不過。因為,每年進入十月份以後,他們“做日子”的時間就非常多。結婚、過生日、建新房、白喜事……各鄉鎮百姓家裡這些大事總忘不了請他們去吹上幾曲,熱鬧熱鬧。父輩進京無尚光榮正如前文中所述。
袁州區的三星鼓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然而,正是這種“下里巴人”的藝術,卻有兩次進京演出的經歷。 1956年,我省舉辦首屆民間藝術調演,袁州區組織了三星鼓樂隊參加演出,獲得一致好評;並於第二年3月被推薦代表全省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調演。這一次進京演出,樂隊只有5人,張家山的網春才就是其中一位,另外還有來自柏木鄉的楊明才、楊節五兄弟倆和洪塘鄉的姚文清、孫偉純。他們演奏的曲目是當時新創作的《袁河兩岸慶豐收》。演出時,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都去看了。大家對這個節目非常讚賞,之後,中央領導人還親切地接見了這5位農民演員。接見時,周總理叮囑他們說:“民間藝術要發揚光大。你們回去以後,每人要帶5個徒弟,使三星鼓後繼有人。”看到他們衣裳單薄,周總理又指示工作人員,給他們每人買了一件棉襖。這是袁州區三星鼓第一次進京演出的盛況。回來後,他們又被招去參加全省農民業餘藝術團,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巡迴演出。 1991年7月,三星鼓再次赴京演出,多次播放。這一次樂隊共有27人,演奏的曲目是當時新編的《歡騰的金秋》,氣勢恢弘,節奏明快。各界一致盛讚:袁州三星鼓,進京鬧金秋。
積極學藝代代相傳胡炳生是張家山社區三星鼓樂隊的組織者,一談到三星鼓他就打開了話匣子。他向記者介紹,這手絕活是他12歲時從父親那裡學來的。胡炳生的父親胡榮春年輕時做長工,晚上一有空閒就學吹嗩吶,一學就上了癮,天天要吹,沒多久就能吹出許多曲目來,成為遠近聞名的嗩吶高手,有興趣者便慕名前來拜師。沒多久,胡榮春便收了十幾個本村、鄰村的徒弟,胡炳生也就是那時跟父親學的。那時候的曲子可沒有譜子,師傅帶徒弟就是手把手的教指法,然後便是“咚嘀噠嘀咚、咚嘀噠嘀咚……”吹基本的調調。可就是在這悠揚的嗩吶聲中,胡炳生找到了少年時期最大的樂趣。沒多久,《過山鳥》、《滿金快板》等曲子他就得心應手,便開始跟隨父親的隊伍到三陽、渥江、蘆村等一些村民家中去“做日子”了。胡榮春直到80歲高齡時,還依然饒有興趣地參加表演。然而,當胡炳生們沉浸在三星鼓給自己和民眾帶來的樂趣中時也遇到了一些不理解的人。在第一屆三星鼓大賽時,街道相關領導要他們自己去報名,服裝也由他們自己負責。這時,胡炳生及胡春泉、胡仁祥等13人,正在為能參加這樣一次高規格的大賽而感到興奮。但沒有領導的支持,如何排練?最後,為了能參賽,沒有服裝他們就穿舊服裝,沒有人組織報名他們就自己去報名。他們找到村里,村領導安排他們在村委會排練。就這樣懷著一股對自己實力的自信和對三星鼓執著的熱愛,他們這支平均年齡40歲的隊伍白天、晚上加緊訓練起來。登台表演掌聲陣陣正因為有了胡炳生這群熱愛三星鼓的人,三星鼓才得以代代相傳,並且又開始像他們父輩時那樣登上大雅之堂。
2004年,第五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宜春召開。在由各街道參加的文藝匯演時,袁州區文化館的館長、副研究館員楊文柯想到了張家山社區有許多演奏三星鼓頗有實力的吹鼓手。於是他號召張家山社區三星鼓樂隊參加演出。胡炳生接到通知後立即叫上幾個“高手”連日排練。終於,在當天的文藝匯演時贏得了一片掌聲。此後,這支隊伍就固定下來,每逢演出都取得了好成績。
2006年,為廣泛宣傳展示宜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的民間藝術,使宜春市的優秀民間文化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宜春市在鼓樓天文廣場舉辦了第一屆宜春三星鼓大賽,共有來自袁州區各鄉鎮村的9支代表隊參演。經過輪流登台演藝比拼,張家山三星鼓代表隊以一曲《開門紅》奪得冠軍。今年,宜春又舉辦了“’2007月亮文化節暨經貿活動周”活動。為了喜迎這次盛會,在明月山將舉辦一場晚會,各表演隊伍都將拿出了最精彩的節目。
楊館長又一次想到了袁州區本土特色的三星鼓。於是他再次找到張家山的這支隊伍。這一次他們力求在傳統的五人組合上尋求突破,將原來的5人隊伍增加至了23人:將原有2支嗩吶增加到了16支;將原本1隻三星鼓擴充至3隻;將一個鐺鑼增加到4個。好的隊伍還要有好的曲目。此時胡炳生拿出了看家本領,它結合樂器特點以及月亮文化節的內涵精心編出了一首喜慶、歡快的曲目。而楊館長則給曲目取了一個極具特色的名字《林月》。演出當晚,《林月》作為整場晚會第一個亮相的節目,一開場就贏得了陣陣掌聲。而張家山社區三星鼓樂隊的成員們在掌聲中又一次向大家證明了他們的演奏實力以及三星鼓這種本土樂器的魅力。不斷創新發揚光大胡炳生告訴記者,現在他們靠這手藝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業餘文化生活還能賺取一些生活費用。張家山社區三星鼓樂隊的吹打手們的理想就是能像父輩那樣吹著三星鼓走出宜春走向北京。但與他們的興趣愛好不一樣的是,他的兒子並不想學這門手藝。為了將這門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傳承下去,他也開始像他父親那樣帶徒弟了。楊館長還告訴記者,三星鼓是宜春市民間藝術花叢中的一朵奇葩。現在,它不僅在袁州區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還延伸到萬載、萍鄉等周邊城市。目前,他正在組織材料將三星鼓申報“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他希望廣大民眾能夠提高保護意識,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大力支持發展三星鼓,讓它不僅傳承下去,還能不斷創新,成為宜春文化中一顆最為璀璨的明珠,發揚光大,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