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斗陣[信奉老莊等道家學說的哲學學派]

三才斗陣[信奉老莊等道家學說的哲學學派]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哲學)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對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宗教、思想、文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還通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後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東漢末年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定義

老子 老子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 ,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以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朴、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尤其重要的是,道家雖有經典著作,可思想並不圈囿(quānyòu)於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歷史長河中每當災世來臨之時,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氣挑戰災難亂源,誅邪衛道,撥亂反正,也因此激盪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傳奇篇章。

鶡冠子也在教育龐煖之時,將一位道家學者的基本修行方向羅列了出來,他稱之為九道,分別是“「一曰道德,二曰陰陽,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藝,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處兵。」”缺一不可,只能多不可以少,能成為道家的人必須是全面的人才。

道因應無方,惟變所適。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旨要》所論。道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虛無為本,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因時為業”、“時變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強調‘變’。這得益於道家所具有的職業優勢和深厚的知識背景。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職責主要為觀察星象、制定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檔案,掌管著華夏部落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所有官方所擁有的珍貴典籍,故其為通曉當時一切知識部門的偉大學者。

思想來源

史記 》中《 論六家要旨

三才斗陣[信奉老莊等道家學說的哲學學派] 三才斗陣[信奉老莊等道家學說的哲學學派]

道家使人 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漢書·藝文志 》: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 》:

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以道為世界最後的本原,故名為道家。創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關尹、莊子、彭蒙、田駢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莊子》外,還有《黃帝內經》、《文子》、《列子》、《管子》、《鶡冠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易經》等。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因為對道和無為的理解不同,所以內部又劃分為不同派別,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於治國,或偏於治身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每篇每個學派各不相同各,都其獨特的風格與特點。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論體系,與《易傳》所提出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類。老子認為是三(三才)生萬物;孔子認為是陰陽、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生萬物。

《讀子卮言》中 《論道家為百家所從出》

“上古三代之世,學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為史官,得以掌數千年學庫之管鑰,而司其啟閉。故老子一出,遂盡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學者宗之,天下風靡。道家之學遂普及於民間。道家之徒既眾,遂分途而趨。各得其師之一遄。演而為九家之學。而九流之名以興焉”。

先秦學術概論

“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歷史發展

1、起源:《漢書·藝文志》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伊尹、許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與儒家文化起源於周文化不同,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秦、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關。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誌,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

3、興盛:老子以後,戰國時期,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派、老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國統一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輝煌: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闞澤記載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黃老之書升格為經在漢武帝尊六經之前。

6、壓制:漢武帝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崇尚儒術”,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

7、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一直延續至今。

8、潛藏: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託,但它絕大多數只能在哲學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直到唐宋時期道家又發展至鼎盛,故學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處“偉大時期”,但其間道家實力卻壓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變為緣化狀態。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且道家對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起過重要作用。

9、復興:晚清,隨著西方的衝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衝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煉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回響,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套用和推廣。

道家經典

《道德經》、《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莊子》、 《列子》、 《六韜》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九主》、《明君》、《德聖》)、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物則有形圖》、《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易傳》、《擊壤歌》、《金人銘》、《巾幾銘》、(《語叢四》說之道)、《鬻子》、《鬼谷子》、《恆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書》、《太公》、《辛甲》、《周訓》、《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書》、《孫子兵法》、《守白論》、《鶡冠子》、《尸子》、《行氣玉佩銘》、《關尹子》、《子華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論》、《世說新語》、《苻子》、《無君論》、《劉子》、《元次山集》、《王無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化書》、《玄真子》 、《無能子》、《伯牙琴》、《逍遙詠二百首》、《須溪先生全集》、《易龍圖序》、《東坡易傳》、《道家佚書輯本十七種》、《郁離子》、《莊元臣文集》、《傅山全書》、《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道藏》等等。

然而道家典籍浩如煙海,除上述所列主要典籍外,還有眾多經典著作,留有華夏文化熱愛復興者去翻看學習。

註:各《道家典籍註疏》是解釋道家經典的權威教參。注,是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是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 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道家思想主要表現在這些註疏中。

道家類別

道家思想作為一個複雜的學說,自上古至今,已歷數千餘年,中間自然會經過許多發展的階段,出現許多不同的名稱,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較早時期,按地域與時間則有鄭道家、晉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齊道家、戰國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種種稱謂。按方向則有北方道家與南方道家。從戰國末至秦漢是一大階段,當時人稱“刑 ( 形 ) 名法術之學”或“黃老道德之術”。到魏晉又是一大階段,史稱“玄風”、“玄學”。各階段之道家雖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但又都帶有自己的特點。道家思想,“皆仰取諸象於天,俯查諸度於地。”效仿天地而為,行為方式則是“為無之事,行不言之教”。“與時遷變,應物變化”。後因側重點不同,而分化為不同派別,形成了多種派別。僅據《漢書.藝文志》載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經秦火,漢火,衣冠南渡亡佚。道家現存學派:

老莊之學

老莊派為老學、莊學的合稱。以自然為本,天性為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以清靜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虛無澄他人之妄心而為。主張清虛自守,齊物而侍。以致“不為物累逍遙天下。”因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園。在漢初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以《老子》“無為”思想為主旨的“黃老”思想受到統治者的尊崇。但時過境遷,儒學獨尊后,道家淪為在野之學。道家社會角色的變化使《莊子》的政治異端思想抬頭,並和《老子》的自然觀宇宙論結合,形成“老莊”思想。從此,以老莊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異端的姿態,從天道觀、人生觀和政治論諸方面向經學提出挑戰,並給東漢一代的政治和魏晉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響。老莊學對社會政治異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於歷代異端學者的思想言行之中,被他們引為同調,並成為他們批判不合理現實的精神武器。如晉代鮑敬言的無君論;明代李贄的童心說,何心隱的育欲說,湯顯祖的至情論;清代唐甄的破祟論,袁牧的性靈論等等,皆得力於老莊學精神。老莊學內部有異端派、玄學派、重玄學派等。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王弼、郭象、嵇康、阮籍、張湛、韓伯、鮑敬言、陶淵明、成玄英、王玄覽、李榮、王績、吳筠、唐玄宗、元結、無能子、陸龜蒙、蘇軾、陳景元、鄧牧、劉辰翁、劉基、莊元臣、傅山等。代表作:《老子》、《莊子》、《嵇康文集》、《阮籍文集》、《世說新語》、《無君論》、《元次山集》、《王無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伯牙琴》、《郁離子》、《莊元臣文集》、《傅山全書》、《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等等。

黃老之學

黃老派主張身國同治,以兩相自然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動之,法天地之使萬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為,以無為謂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遙,善於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形成一種“大音希聲”般的“仁”,故看似無所作為,實則無所不為。

主張“不貴治人貴治己”,因俗簡禮,與時遷變,除衍存簡,休養生息,成了歷次大亂後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時也與中國古代盛世關係密切。代表人物為黃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田駢、宋鈃、尹文、鶡冠子、屈原、呂不韋、劉安、嚴遵、王充、劉晝、呂端等等。代表作:《太公》、《老子》、《文子》、《列子》、《黃帝四經》、《黃帝內經》、《慎子》、《鶡冠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論衡》、《劉子》等等。

楊朱之學

楊朱派則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不與物往以不染物性,無為以兩不相累,兩不相擾。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代表人物楊朱、告子、巫馬子、孟季子、子華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兒說、公孫龍等。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代表作:著作多亡佚。大體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道教之學

道家弟子張道陵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結合黃老方術,成立了道教組織。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道”和“德”“太上老子”作為最高的信仰,在古代由於道家強大的影響力如果不分開道家與道教,佛教無法撼動道教,所以佛教徒釋道安等等極力分開道家與道教的混用。早期道教之所以可以把道家和道教這兩個詞混用並藉助道家影響發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得益於天師道。而近來某些道教徒為了抬高元始天尊地位否定黃帝、老子、張道陵三祖的地位,竟然認為道教源自三祖說法是與學者談論的時候的方便法。實質如佛教《辨正論》、《清淨法行經》一般也。道教學派以張道陵、王重陽等為代表,代表作:《道藏》。

新道家

新道家,主要指的是當代新道家,它是董光壁先生在《當代新道家》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他的文章中,新道家指的是那些受道家思想啟發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後來,陳鼓應、胡孚琛、孔令宏、許抗生、張京華、宮哲兵等人把新道家的概念進行拓展,把它定義為一切從事道家道教研究的專家學者;凡是認同道,繼承道家傳統,在新條件下建立新體系並使之得到運用的人,都可稱為新道家。還有民間人士認為,凡是願意按自己的天性生活,也不反對別人按自己的天性生活的現代人,都是新道家。代表人物金岳霖、陳鼓應、胡孚琛、許抗生、孔令宏、張京華等人,代表作:《道家的人文精神》、《論道》、《當代新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等等

除了上述著名道家學者外,還有姜尚、許由、巢父、黃石公、曹參、漢文帝、漢景帝、竇太后、汲黯、王充、王導、謝安、李世民、李隆基、李白、李泌、嚴復、楊增新、顏廷利等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們也服膺道家思想或者深受道家思想影響,歷來也被視為道家人物。

註:兩千多年來,人們往往把“老莊”“道教”和“道家”混為一談。其實,“老莊”和“道家”並非一回事。人們所稱的“老莊之學”,本是指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但由於“道家”在戰國就已開始分化,出現了不同的分支和思想傾向,而到戰國中後期、秦漢以後更趨複雜,所以,不能簡單、機械地把“道家”與“老莊”“道教”混為一談。道家是整個道家眾多龐雜流派的統稱概念。老莊、道教只是道家眾多學派之一。萬不可說道教就是道家。

道家千古異端

道家認為只有老百姓認可的平等才幸福,人們想要沒有徭役租賦負擔,“內足衣食之用,外無勢利之爭”的社會(以上引文均見《詰鮑篇》)。他的無君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獨樹一幟,對於後世的反君主專制主義思潮有重要影響。

儒家認為平等是來自於人性,人性是善良的那么人類社會也應該是善良的,既被證成的平等;而道家認為過去平等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成果,那么在現有的平等認知基礎上現在以及未來社會應該發展的更好才是,但是儒家禮教階層阻礙了人類發展並成為竊國諸侯剝削百姓的大旗,所以要非仁絕禮消解各種意識形態,得到一個人類都滿意的社會,既被承認的平等。面對西、東周之際禮崩樂壞的政局人心,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汲汲皇皇,為恢復周禮而奔波 ; 而以莊、老為代表的道家,冷刺熱諷, 乃至有否定舊社會吃人文明之偏激。一者意圖恢復,以立為主; 一者不破不立。在文化與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偽詐與腐朽每每如影隨形,莊、老之流崇真黜偽,表現出異端主義的傾向。蕭萐父便視道家為異端者。即對既成秩序的否定批判以及變革。 每當末世蒼涼 ,實誠且有良心的知識者,往往皆會表現老莊的傾向,這是反對統治者賴以維繫其統治的思想文化系統。不過 ,由於統治者所賴以維繫之思想文化系統,亦為禮教維繫精神之所在,故反禮教教義的同時,也要付出必要的代價,那就是知識者本人通過行為藝術無力改變扭轉於現實的失落和憤懣,以致身心憔悴。“楊朱泣歧路”,“ 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王勃《滕王閣序》), 焚琴煮鶴,玉石俱焚,留下一幅幅心膽俱碎的文化慘景。不僅如此還要受到像葛洪一樣的禮教衛道者的肢解與非毀以及著作像楊朱著作、元初毀藏一樣的結果。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利。現代說到道家就是清心靜氣、自然無為的印象或中醫養生,這是因為自宋代以後,道家被理學改造成心靈雞湯。

基本概念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么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髮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

人之所好,不過有、得、是、居上、樂。而道家不載於此,以自然而為,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樂。“人皆知持物之樂而不知不持物之樂。”正是說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極致,則似嬰兒,無識無是,不受物性。可謂之自然之至。能做到這個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道家是否消極

道家是否消極,歷代以來眾說紛紜,而如今較大的誤解主要有三處

(1)認為道家求於無用,居於下垢,消極避世。

翻開《老子》《莊子》書中隨處可見守弱、無用、居下之詞。然而,道家之意卻並不求於此,正如一個人面對其上司時低眉順眼說是謙禮與面對其下屬時低眉順眼說是謙禮的不同一般,道家更注重的是功成與弗居,生而不有的不為物累的超然狀態,而不是用這些去甚求於委身保命,載於生,懶的人的藉口。此外還常有人認為道家避世,卻也並非如此,“道存則隱,道廢則現。”這句話一直出現在諸多道家典籍中,而真正避世的,是那些以道家為外殼不敢面對現實的“類道人”而已

(2)認為道家聽任自然,無為便是無所作為。

道家常見的“無為”兩字表達的意思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為。其實無為正是有為的極致,讓人變得淳樸自然,不做惡事,讓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似自己本應得到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並非聽任自然,萬事聽天由命,而是自然而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為物累。

(3)認為道家過於玄幻

道家並不是陰陽家,如今假借道家名言所謂的陰陽生變,五行相生的,多是掛羊頭賣狗肉,本意只為了賺錢。而凡是真正有所建樹的,不會如此。

況且道家追求的是純粹素樸,追求的只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算陰陽,賺錢財,求得一時的快樂。

學派關係

法家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道家與法家的關係主要是黃老派與法家的關係,從學術淵源上來說。法家學派非常重視道的規律性,明晰了“道”與“理”的關係,對道家思想有繼承和改造。而他們重點闡述的所謂法術勢,都是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來的。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所以許多人認為,黃老道家和法家一樣都是“人君南面之術”。但是,黃老道家堅持“道本清靜、以道生法”的原則,和法家學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另外,黃老道家主張兼采百家,這也是新起的漢朝要用黃老思想撥亂反正恢復經濟的重要原因。

儒家

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兩翼,道家和儒家的關係比較複雜,它們之間有互相學習的一面,也有互相對立的一面。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曾請教過老子,黃老道家和儒家也曾互相影響。但是,當時儒道之爭已見端倪,孟子對楊朱、莊子對儒家,荀況對莊子,都有過強烈的批評。到了西漢時期,儒道之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司馬遷曾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漢武帝執政後,儒家成了勝利者,而道家被壓制,直到魏晉時期,玄學興起,道家重新復活,儒道之爭也重新開始,不過這一階段主張儒道調和的觀點更為流行。魏晉之後,因為純用儒家會帶來王莽式的災難,所以以後的統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內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內施黃老”。在許多朝代立國初期,儒家思想和黃老思想互為表里,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復甦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明時期,許多學者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而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過程中,也曾受到道家思想強烈影響。到了清代,諸子學興起,許多儒家學者精研道家,成為儒道會通人士,這為以後道家復興打下了基礎。

名墨兩家

道家和名家、墨家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傳說老子的弟子——文子曾問學於墨子,《墨經》中也包含有老子的思想片段,莊子曾說墨子為古之道術者。也有學者認為墨家是道家思想的極端化。同時名墨兩家的思想也對道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首先,莊子的學術思想就是在與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也許還包括公孫龍)的長期論戰中形成的,而主張兼容並包的黃老道家更是積極吸取名墨兩家有價值的思想,黃老道家著作《管子》、《恆先》、《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的名墨思想。道家學者宋鈃、尹文因為大量採納名墨思想,前者被人當成了墨家,後者則被人當成了名家。至於後來魏晉玄學的興起,也與名家“辨名析理”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名墨兩家中絕後,它們的一些觀點和著作也有賴道家道教的保存,才能讓我們一窺究竟。

兵家

李澤厚先生說:“《老子》確有多處直接講兵。有些話好象就是《孫子兵法》的延伸”。其實,不僅是《老子》,道家的其他著作如《黃帝四經》、《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兵家思想,甚至有些句子和兵家著作一模一樣。另外,道家學者鶡冠子還曾為趙將龐煖之師,龐煖曾多次向他請教,並領兵打敗燕國,《漢書·藝文志》也曾把許多道家著作列入兵家,又把許多兵家著作列入道家,這些都說明道家和兵家關係密切,並曾經相互影響。不過道家論兵,是其“經身理國”的副產品,與兵家單純關注軍事大有不同。

雜家

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斑駁蕪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反映在《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加以融會貫通而已。反映在文本上,就是不斷出現精、精神、一、應、因、虛、靜、時變、無形、無為等概念,和《晏子春秋》等純粹的雜家有所不同。所以胡適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認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

佛教

佛教剛傳入中國時,是通過附會道家哲學來宣揚教義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中華方術與玄學既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說。漢魏之際,清談之風大盛,佛經之譯出較多,於是佛教乃脫離方術而獨立,進而高談清淨無為之玄致。至魏晉之世遂進為玄理之大宗也0”①魏晉玄學後期,老莊哲學受到玄學家乃至佛教僧人的推崇,直接影響到魏晉時期玄佛合流的趨勢。最可稱道者為羅什之東來,法顯之西行,道安之領袖群倫,羅什之大開譯業,什之門下十哲四聖,皆當時精研老莊的第一流學者。僧肇是東晉時期著名的佛教哲學理論家,自幼“歷觀經史,備盡墳籍”、“每以莊老為心要”,對傳統文化非常熟悉,後以老莊哲學發展般若中觀學說,創造了第一個中國化佛教哲學體系。後來的佛教又結合道家等中國固有文化傳統,形成了天台宗、華宗、禪宗等中國式的佛教派別,尤其是禪宗,它結合了道家“任自然”的理念,曾在唐宋年間風靡一時,至今在世界上有廣泛的影響。

自由主義

第一個發現道家和自由主義關係的是晚清學者嚴復,他反覆強調:“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故能‘長而不宰’,‘無為而無不為’”,“治國宜聽民之自由、自化”、“治國宜順自然,聽其自由,不可多所干涉”。後來,許多西方古典自由主義也開始推崇道家思想,並把道家思想視為人類共同的自由大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自由至上主義者羅斯巴德和包雅士曾稱老子與道家為“世界上第一批古典自由主義者”。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哈耶克1966年9月在東京演講時,談到自發秩序理論時,曾引用《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另外,有些西方學者(如《遠東經濟評論》總編邁克、英國哲學家JJ·克拉克等)還認為,道家思想是西方自由主義的直接源頭。他們認為近代重農學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將“無為”翻譯為“自由放任”,並對亞當·斯密產生了直接影響。而著名英格蘭經濟學家L·Young則認為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思想,可能來源於司馬遷的《貨殖列傳》中“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

基督教

和一般的西方民眾相比,基督教接觸道家文化很早,《道德經》最早就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傳教士介紹到西方去的。不過一開始,傳教士們對道家文化基本上是排斥的,20世紀以後,隨著認識的深入以及華人基督教徒的增加,這種情況才有了明顯改變。今天的基督徒,一般對道家文化持有兩種態度:

一是對道家思想全盤否定,這主要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

二是以林語堂、袁步佳、尤利烏斯·格里爾等人為代表,認為基督教和道家思想可以並行不悖,無須把兩者視作兩極對立的生活方式來評價,所以他們致力於基督教和道家思想的溝通和融合;

道教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關鍵原因是它們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關係。

第一,道家與道教是一家學派發展的不同階段,而非兩家各不相關的學派。雖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民間巫術等各種傳統思想以及佛教思想,但道家思想還是道教最根本的基礎,如果沒有道家思想作為基礎,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種民間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對象,除了民間固有的神靈之外,許多是“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化(如太上老君等);第三,如果道家在漢朝儒道之爭後沒有演變為道教,沒有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學派一樣,湮滅在歷史的塵煙中;第四、如佛教初傳時期附會黃老一樣,道教以道家思想為旗幟,吸引仰慕老莊的慕道者,導致大量崇尚道家的文人入道,魏晉之後沒有不當道士的道家了。許多道教人士對道家理論的傳承和創新有過卓越的貢獻,如成玄英的重玄學說、陳摶的太極圖等。所以將道家和道教完全對立起來,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道家和道教雖然存在多方面的聯繫,但它們的區別也是明顯的。

首先,道家是先秦時期創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兩漢逐漸形成(道教神學一派認為源自太上老君;一派認為是源自元始天尊)。

其次,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張“惟道是從、道法自然”,主要從事的是學術活動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動,奉《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為經典。而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將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追求的是“長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

第三、道家重視不言之教,沒有嚴格的組織和師承關係,但道教卻非常講究師承關係,有教徒與組織,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

第四、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雖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為主,融會貫通而成,而在道教那裡,更多的卻是“以丹為主解道”、“以儒為主解道”甚至“以佛為主解道”,傳統民間信仰的意味很濃。

第五、道家分為老莊派、黃老派和楊朱派,除了老莊派有一些隱世思想外,黃老派和楊朱派都是積極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響,極力宣揚出世思想。因此,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元始天尊徒孫,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

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的《聖訓》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伊斯蘭教自唐永徽二年(651)傳入中國後,已與儒釋道文化發生了“相互融匯”的現象。著名回族學者王岱輿、劉智等皆精通儒釋道三教經書,他們大量運用“道”、“太極”、“兩儀”、“玄機”、“虛靈”、“清”、“真”等道家理念闡述伊斯蘭教教義,《天方性理》等著作以“真”作為伊斯蘭教文化的支點,創“真一、數一、體一”之“三一說”,而伊斯蘭教中的蘇菲派,從理論到修煉更是與道家道教思想暗合。在中國西北地區的一些蘇菲教團,如嘎地林耶的修行生活和體驗中,蘇菲大師或門宦教主們還吸收了許多道教和佛教坐靜、默思、練氣、靜修甚至苦行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有“清真道士”或“清真和尚”之稱。對於此種現象,日本已故學者井筒俊彥還進行過深入的比較研究。

世界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闢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係,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另外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對中國傳統政治也有影響,他們代表著政治上的隱逸和出世傾向;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儒家獨尊后,中國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還是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為準則,主張道法自然緣道生法,不但說明了法律合法性的來源,劃分了無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還為道家治世鋪平了道路。並且對儒家法天和春秋決獄的思想也有一定影響。也對單純的依法治國是一個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無為”和“自然”,認為民間有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規範的能力,並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範,遠比統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這一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吸納,成為一項中國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則。所以後世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民間的細作(如田土、婚姻等)均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寬刑簡政,所以崇尚“簡、平”的法律審美觀。這一審美意趣也影響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審美傾向,最終上升到“法貴精當”、“寬嚴適中”等法律的實質美學,成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審美原則,也成為衡量一個朝代法度優劣的標誌。

3、對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另外黃老道家普遍還有出“義兵”(即正義軍隊)的思想,而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同時將張良、諸葛亮、劉基等具有相當軍事謀略的人當成了道家。

4、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係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這種科學思想體系與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西方機械科學思想體系截然不同,卻與現代自組織化理論、複雜科學體系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在這種有機的科學思想體系形成過程中,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為突出,道家道教不僅嚴格區分了普通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別,還通過道進乎技”、“順應自然”、“以道馭術”、“悟性思維”等思想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技術發展,同時還通過稷下道家、呂氏學派、淮南學派、道教組織等道家道教“科學共同體”對中國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道家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思想和這種有機科學思想體系的發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蘊含的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機械科學思想的發展,讓古代中國的科學理論水平遠不如古希臘,並讓中國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中無所作為;另一方面卻使中國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大國和技術強國。都江堰、長城、蘇州園林、絲綢、瓷器、風箱乃至鑽井等等,至今風采依舊,向人們述說著中國古代技術的輝煌。

5、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許多近現代文學藝術大家,如魯迅、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林語堂、廢名、施蟄存、沈從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韓少功、閻連科、高行健等,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濃厚的道家意味,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綜合來看,道家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審美觀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體現在繪畫藝術上,就是水墨畫簡淡含蓄形神兼備的風格;體現在建築藝術上,就是私家園林“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體現在音樂藝術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同時道家主張無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藝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追求。如建築的亭台樓閣:“江山無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皆盡虛實之妙;詩中絕句“無字處皆其意”,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白之美;中國畫也是多在一幅空虛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無畫處皆成妙境”;書法上同樣講究“潛虛半腹”,“筆不周而意已周”。同時,由於道家思想與盛世關係密切,所以有助於增加文學藝術的豪氣,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療創傷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學藝術曠達放逸的藝術風格。另外,道家主張高下相隨正反相倚,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藝術的結構。如楷書的“逆鋒落筆”:“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國建築,尤其是園林,總愛追求一種欲顯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覆之效果,小說戲曲的故事進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後中間經過無數的曲折,最後又由分到合,以大團圓作為結局。

中華文化之根 中華文化之根

6、其他影響。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學、中華武術、茶道等也 有巨大影響,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易經》和道教的諸多思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以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藥養、節慾、辟穀、食氣等多種方法。來調和陰陽、疏通氣血、培補精氣、鍛鍊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 至於中華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響,國際功夫大師李小龍,就曾在他的畢業論文中討論過道家思想與中華武術的緊密關係。具體來說,道家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在認識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哲學思想關於宇宙本源的“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武術的本質。在方法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物極必反”、“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師法自然”等思想,作為武術技擊思想的指導原則,並追求一種“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語)的境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極拳,它剛柔相濟、虛實相應、動靜相宜、開合有度、圓活順達,可以說與道家思想達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對東亞的影響

公元2世紀至10世紀,越南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對普通人來說,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著他們的處世方法;對文人來說,年輕得志時學習孔孟,遇到亂世或未得到重視時就隱居起來研究老莊,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越南歷代統治者也多按照老子“以無事取天下”的思想來治國安邦。但到了近代,這種影響力卻日益下降,不值得一提。與此相反,由於韓國古代統治者長期崇儒貶道,所以道家的影響乏善可陳,但到了20世紀,道家對韓國的影響力逐漸加強,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韓國學者層出不窮,而且道家思想開始對韓國社會產生實質上的影響。長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學者金溶沃,2001年在韓國教育電視台連續做了56次的長篇演講,以老莊思想闡釋韓國當代社會問題,引起極大的轟動,被稱為“金容沃之風”。韓國外交家官潘基文2012年1月1日就任聯合國秘書長時,也曾引用老子的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來表達自己的工作理念。

比起越南和韓國,道家思想對日本的影響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長期傳播和沈澱,已經成了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著名學者福永光司甚至認為:“國學(指日本本國文化,非儒學)和老莊哲學具有共通性。”有資料表明,早在6世紀中葉,老莊思想就和漢譯的佛教經典一起傳入日本。7世紀中葉日本聖德太子制定的的“17條憲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戶時代道家思想開始在日本普及,不但產生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注釋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通俗讀物。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一些思想家如本居宣長、安藤昌益等人,已經將道家思想溶於自已理論體系之中,並以道家為理論依據,展開了對儒家及其傳統社會的批判。同時,隨著町人經濟的崛起,海保青陵和石田梅岩等人充分吸收道家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經濟學理論。這為蘭學和其他西方思想的引進打下了基礎,維新變法以後,日本學者又大量借用道家術語翻譯西方著作,同時道家思想還成為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幾多郎、夏目漱石、湯川秀樹、川端康成等學者思想靈感的來源之一,1935年,日本學者岡田茂吉還借鑑道家思想,提出了風靡全球的自然農法。如今的日本,對道家思想的熱情不減,許多日本學者對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業家也把《道德經》作為必備讀物,並充分借鑑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創立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學說,而號稱日本當代“老子”的加島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親切的語言,敘說自己對道家思想的親身感受,首發兩個月,各大書店紛紛脫銷,竟然成為同類專著的佼佼者。

對西方的影響

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兩種新的譯本問世。又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經》排名第二,僅次於《聖經》。在Google網站上,檢索到的Taoism(天道思想)比“naturallaw”(自然法)條目還要多。在美國最大的購物網站亞馬遜的圖書搜尋一欄,輸入Dao、Tao、Taoist等這些與“道”有關的英文單詞,竟然會得到近8萬個的搜尋結果,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英文著作。從物理學之道、科學之道,到藝術之道、兩性之道、瑜伽之道,甚至還有兒童讀物。“可見道家的思想元素開始融入美國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劉笑敢分析說。美國如此,其他西方國家也不例外,據德國電視台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一位叫馬克的德國人說:“這是中國的經典,也是我們的經典。”,“足球皇帝”貝肯鮑爾因為迷戀老子思想,以至於德國媒體將其專機命名為“空中老子”。就連冰島,也出版了兩種版本的《道德經》譯本。

當然,西方人迷戀道家思想,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愛。如馮·布蘭切勒的《老子〈道德經〉:美德之道》一書說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愛與寬容的精神;德國人薩馮·施特勞的《老子》注釋本則按照嚴密的德國唯心主義的邏輯體系重構五千言的結構圖式;另有德國學者用格式塔心理學的模型來解讀《老子》;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從《老子》的“當其無,有有之用”抽繹出建築學上的空間與磚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則;美國卡普拉的《物理學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學與《老子》的東方神秘主義有著相似性。著名科學史家、生物化學家李約瑟熱愛道家,自號“十宿道人”。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搖滾樂隊披頭士將《道德經》四十七章改編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哈佛知名講師泰勒用《道德經》詮釋“幸福學”。此外,還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隱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權運動者的興趣,練氣功或柔道的人、傳統醫學的從業者、環保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從《老子》尋找經營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現代性的後現代主義者,都宣稱從《老子》那裡找到了精神養料與靈感源泉。A.N.懷特海是環境哲學的先驅之一,也是對東方智慧豁然貫通的先驅者之一,其著作裡面就含蘊有中國哲學裡極其美妙的天道觀念”。甚至連俄國文豪托爾斯泰也用他那“對惡不抵抗”的學說來詮釋《老子》的無為思想,把老子當成自己的同調;而前蘇聯的楊興順則認為《老子》的“無”不是“無物”而是“無有”,即窮人、無產者,他把《老子》說成是革命宣言。許多西方的古典自由主義對老子和天道思想十分推崇,認為道家思想是人類自由大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信奉自由主義的美國總統里根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明自己的執政理念。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也對道家思想情有獨鍾,《道德經》不但是他處理國內事務時的重要參考,而且他還建議國際社會遵老子教誨應對199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而紀伯倫、奧克塔維奧·帕斯等文學巨匠則從《莊子》中汲取文學靈感和素養,同時《莊子》對梭羅等人的公民不服從思想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當代英國漢學家和哲學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書將此歸結為西方人思維方式上的三個變化:希望過更好的生活,但要從傳統宗教教條式信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透過克服身心二元論達到一種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從更廣的範圍看待當代各種思想潮流。其次,道家的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義性,所以能給人多方面的啟迪。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老子》的精神特質系反對文明的異化,它的自然無為、去偽存真、知足不爭和貴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發展因而其負面問題愈發顯現的西方社會,自然會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認同。

其他文獻

考古發現的道家文獻

郭店楚墓出土的《道德經》(竹簡本) 郭店楚墓出土的《道德經》(竹簡本)

1900年,敦煌遺書出土,其中包括道家最重要的兩部著作——《老子》和《莊子》(殘卷)以及《鶡冠子》。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六韜》,其中包含很濃的黃老道家的味道,或許是《漢書·藝文志》所說的《太公》的一部分。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老子》乙本,《老子》甲本卷後古書《九主》《老子》乙本卷前古書《黃帝四經》等。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出土竹簡《六韜》和《文子》殘篇。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墓出土竹簡《莊子》書中《則陽》、《外物》、《讓王》等殘篇。

1987年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竹簡《莊子》中的《盜跖》殘篇。

1988年 湖南省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管子·霸形》。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中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以及道家文獻《太一生水》、《語叢四》(《說之道》)。

北大竹簡本《老子》 北大竹簡本《老子》

1994年,一批戰國楚竹書出現在香港文物市場上,隨即被上海博物館購

回,後被人稱為上博簡,裡面包括《恆先》、《彭祖》、《三德》、《凡物流形》、《用曰》等許多道家佚書,其中以《恆先》最著名,它用詞古奧,哲理深刻,堪稱《道德經》的姊妹篇。

2009年初,北京大學收藏一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珍貴西漢竹書,總數達3300多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獻是全本《老子》與《周訓》,其《老子》殘缺部分僅占全書篇幅的1%,幾乎堪稱“完璧”。而《周馴》的篇發現將“還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道家文獻

定縣出土的西漢竹書《太公》 定縣出土的西漢竹書《太公》

《伊尹》五十一篇。

班固註:“湯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註:“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顏師古註:“父讀曰甫也。”

《辛甲》二十九篇。

班固註:“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鬻子》守山閣叢書本 《鬻子》守山閣叢書本

班固註:“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 楚祖。”顏師古註:“鬻音弋六反。”

《管子》八十六篇。

班固註:“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顏師古註:“筦讀與管同。”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

班固註:“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

班固註:“述老子學。”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管子》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管子》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

班固註:“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字》九篇。

班固註:“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

班固註:“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顏師古註:“蜎,姓也,音一元反。”

《關尹子》九篇。

定縣出土的《文子》殘簡 定縣出土的《文子》殘簡

班固註:“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

班固註:“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班固註:“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

班固註:“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

班固註:“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莊子》殘簡 《莊子》殘簡

《田子》二十五篇。

班固註:“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顏師古註:“駢音步田反。”

《老萊子》十六篇。

班固註:“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

班固註:“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顏師古註:“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宮孫子》二篇。

顏師古註:“宮孫,姓也,不知名。”

《鶡冠子》一篇。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鶡冠子》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鶡冠子》

班固註:“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顏師古註:“以鶡鳥羽為冠。”

《周訓》十四篇。

顏師古註:“劉向《別錄》雲人間小書,其言俗薄。”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

班固註:“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

班固註:“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班固註:“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

班固註:“六國時。”

《捷子》二篇。

班固註:“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

班固註:“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

班固註:“武帝時。” 顏師古註:“劉向雲故待詔,不知其姓,數從游觀,名能為文。”

上博簡《恆先》(戰國) 上博簡《恆先》(戰國)

《臣君子》二篇。

班固註:“蜀人。”

《鄭長者》一篇。

班固註:“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顏師古註:“《別錄》雲鄭人,不知姓名。”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

班固註:“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司馬遷指的是黃老道家,而班固這裡指的是以老莊等道家為中心而略有後世神仙家的色彩的思想和實踐性指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