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忠墓

三忠墓為清順治年間,明代魯王時兵科給事董志寧(今鄞州人),明督師兵部右侍郎馮京第(今寧波江北區人)和王翊(今慈谿人)三人,因反清復明事敗殉難,南明按察副使陸宇鼎派人取回董的遺骸、馮的手臂和王的頭顱,合葬於寧波江北北郊鄉馬公橋邊,謂之三忠墓。
董志寧(?—1651年),字幼安,浙江省鄞縣(寧波)人,明末清初浙東義軍領袖。明朝貢生,入太學,以名節自勵。明末清兵南下,與王家勤張夢錫、華夏、陸宇鼎(火鼎)、毛聚奎稱“六狂生”。魯王時,授志寧為大理事評事。順治八年(1651年)九月,董志寧困守定海,力量耗盡,自刎而死,被清軍梟首示眾,其妻與二女先後殉難。
王翊 (1616~1651) 字完勛(一作定勛),號篤庵,慈谿縣(慈城)人,遷居餘姚。1646年(清順治三年),南明軍據錢塘江抗擊清兵,御史兼餘姚知縣王正中薦他為職方主事,參加江防。江防失守,與黃宗羲等率部入四明山,結寨於大嵐,至海濱招兵,圖堅持抗清。次年十二月,清兵逼大嵐,引軍退避。1648年正月回師大嵐山,三月破上虞城。時浙東抗清義軍山寨達百餘部,兵源複雜,時有擾民,唯李長祥、張煌言及王翊三部不擾民,而翊部最眾。清軍首襲翊部,山寨破。後會合馮京第合守杜岙,未幾清軍再攻,突圍400餘人,遂向天台會合俞國望,途中招集萬人。尋率部回師杜岙,破清軍團練,次年春再占上虞。六月至健跳(今三門縣東南)朝魯王,授河南道御史、副都御史。1650年(順治七年)三月,授兵部右侍郎。八月攻克新昌。未幾清軍由奉化、餘姚道入,會攻大蘭山,軍帳瀰漫30里。不敵,退至舟山。次年至天台招兵,七月二十四日於北溪被俘,八月十四日被害。行刑時,三箭穿胸而過卻未仆倒。後被割去雙耳,砍去首級,首級懸寧波西城門示眾。陸宇鼎等以計得之秘藏12年,後與馮京第、董志寧同葬於寧波城北馬公橋畔。
馮京第,明末清初學者、抗清志士。字躋仲,號簟溪,慈谿縣(慈城)人。年輕時與慈城人組織“文昌社“,會文品詩,學者稱“簟溪先生”。
明末復社名士,崇禎十一年列名《留都防亂公揭》一百四十位士子之一。明末清軍南下,南京、杭州等地失陷,參加浙東抗清義軍,隆武帝時任監軍御史。後赴日本求援,日方不許他上岸,京第每天身著朝服,跪在船頭哭拜。但日人始終未發一卒。後與王翊結寨於四明山,任兵部侍郎。永曆八年(1654年)9月,清軍襲擊舟山,馮正患重病,匿居於大嵐的顴頂山,為部將出賣被俘,慷慨就義。有部下為他保留一隻手臂,後人將王翊之首與董志寧之屍和馮京第之臂,合葬於寧波江北北郊鄉馬公橋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