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民居

三峽民居:三峽建築的個體形象 如今,三峽民居定格在歷史的畫冊中,我們從中可以讀到古老的建築藝術、傳統的三峽文化、深厚的人文關懷、符合科學與美學規律的三峽建築個體形象。 願我們和他一起走進三峽,走進三峽民居,走進三峽建築個體形象的美麗之中。

三峽民居:三峽建築的個體形象
古老的民居和現代的大壩相映成趣
三峽庫區蓄水後,淹沒線以下的許多城鎮、鄉村、祠廟、路橋等等都已沉入江底。其中,包括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豐富多彩的三峽民居,除了少部分民居得以搬遷外,大部分民居都無緣再與世人見面,這讓我們深感遺憾。怎樣保留這一份研究三峽地區社會發展和民居文化的寶貴資料呢?由宋華久攝影、湖北建築集粹編委會編輯、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畫冊《三峽民居》的面世,讓我們能夠了卻心愿,欣賞我國民居建築中的又一枝花。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乾峙先生在該畫冊序中所說:“《三峽民居》中許多精彩的照片,為我們作了直觀的注釋……實在保存不下來的,就通過攝影這種形式,儘可能詳細地把歷史的信息保存下來,讓人們認識它、了解它,仍然可以取其精華在新的建築中發揚光大。如今,三峽民居定格在歷史的畫冊中,我們從中可以讀到古老的建築藝術、傳統的三峽文化、深厚的人文關懷、符合科學與美學規律的三峽建築個體形象。
三峽自古有人家,而且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是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碰撞交融之地,其民居建築形式呈現出多元多變的風格。但從總體上看,我個人認為,三峽建築的個體形象充滿了強烈的山地意識,承載了深厚的人性記憶,形成了峽區極有特色的人文地表景觀。這種形象在宋華久先生的鏡頭中,得到了較為完美的體現。無論是酉陽龔灘的吊腳樓、巫溪寧場的半邊街、石柱西沱的雲梯街、巫山大昌的溫家大院,還是宜昌的黃陵廟、雲陽的張飛廟、奉節的白帝城、忠縣的石寶寨、巴東的秋風亭,甚至雲陽雲安的街角小樓、秭歸新灘的門洞屋脊、巴東楠木園的吊樓窗扇等等,都在畫冊中占有一席之地。三峽民居多元多變的風格,是歷史上大規模長期移民的結果,也是三峽地區以巴楚文化為代表的主流文化受中原文化和西洋文化影響進而融入中國建築體系的結果。乾欄式、井幹式、碉房式、四合院式等等,在三峽兩岸的傳統民居中都有不俗的表現。那么,三峽建築個體形象形成的原因呢?主要是受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過境傳輸貿易的影響,因此其布局與朝向都與山水有關。背依青山,面臨流水,朴中出智,拙中藏巧,與自然高度和諧,故有巴楚民居文化“活化石”之美譽。三峽民居就是如詩如畫的民居文化。
翻開大型畫冊《三峽民居》,你會讀出民間建築的韻律節奏感,你會讀出風水,讀出民居文化的實用功能與審美意義,你會驚嘆三峽百姓用自己的實踐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你會愉快地領略到三峽建築個體形象的旖旎風光。總的說來,“淵源於三峽地理環境和巴楚歷史文化的民居建築在營造上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福防災的功用觀,人地和諧、鄉土特色的審美觀,崇拜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觀,並打上了巴楚文化的印記,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居民建築文化。”(引自《三峽旅遊文化概論》第116頁)它稱得上是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卷、充滿魅力的造型藝術作品。
感謝宋華久先生和他的《三峽民居》。願我們和他一起走進三峽,走進三峽民居,走進三峽建築個體形象的美麗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