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14年8月三都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三合街道由原三合鎮、拉攬鄉、水龍鄉祥寨村、偉寨村合併組建而成。
行政區劃
三合街道辦事處下轄4個居委會、24個行政村、219個村民小組。轄原三合鎮同心村、聯合村、行償村、晨光村、猴場村、巫塘村、中納村、牛場村、龍台村、姑掛村、中樂村、夭寨村、苗龍村、下排正村、上排正村、排招村、排偷村17個行政村和轄小河社區、都柳江社區、堯人山社區、鳳凰社區4個居委會;轄原拉攬鄉來樓村、高寨村、拉攬村、排燒村、懂術村5個行政村;轄原水龍鄉祥寨村、偉寨村2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24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合鎮位於三都縣中北部,面積309.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1平方公里,其中拉攬片區3.28平方公里;三合片區17.82平方公里。
氣候
三合鎮地處都柳江中上流,鎮屬中亞帶濕潤季風氣候,受東南季風影響強烈,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平均溫度18.1℃,無霜期長330天,年降雨量1380mm,森林覆蓋率為48.72%。
地形地貌
境內屬中低山、低山河谷盆地,周圍群山環繞,中間為小盆地地形,東部為中低山,山巒重疊,極小成片壩子,海拔在700-910米之間。西部為低山,海拔450-600米之間,境內最高海拔在東部排偷村黨相坡海拔1365米,最低海拔在三合村都柳江出水口海拔385米。
人口
2014年末總人口數55962人,其中常住人口58072人。少數民族42050人,主要有水族、苗族、布依族、瑤族等。
經濟
2014年底三合片區農民人均純收入7021元;拉攬片區農民人均純收入532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
三合街道土壤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和垂直分布的特點,適宜種植業的發展。農業經濟確立以城郊農業為主,多種作物並存的格局。近年來已形成大蒜、番茄、早玉米、茄子、萵筍等無公害早熟蔬菜基地,成為縣城居民日常蔬菜的主要供應地,其中萵筍出口加拿大。經濟作物以甜茶、楊梅、柑桔、碰柑、臍橙和葡萄為主,其中甜茶遠銷日本、美國、台灣、香港等國和地區,成為全縣創外匯產業。
三合街道的特色農業有兩寶。一是 “頰齒余香三日長,一家煮肉四鄰香”的巫不香豬。二是“脆嫩甘甜,香沁心脾”的拉攬水晶葡萄。它們以產地山清水秀、純淨無污染、風味獨特的特點,在市場上倍受關注,迅速成為街道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2014年三合街道香豬出欄量為10000頭,產量58噸,銷售收入230萬元。葡萄種植面積1300畝,盛產期平均畝產量1500公斤,總產量160萬公斤。銷售收入350萬元。
交通運輸
三合街道是一個交通便捷、山清水秀、資源豐富的城中城。交通有夏蓉高速、321國道與外界相通,連線貴陽、都勻、榕江、獨山、荔波等地;水文有都柳江貫穿境內,水資源豐富,適合發展小水電;自然有保持原始生態特徵的有堯人山國家3A級森林公園和神奇莫測的姑魯產蛋崖等自然旅遊資源。
社會事業
1.文化工作。一是鳳凰社區新增一個廣場舞體育協會;二是各村、社區開展農村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和多功能排練廳對外服務民眾活動;三是積極參加縣裡組織各種大型演出活動,並取得了較好成績。
2.教育工作。一是開展法制教育講座7次;二是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全街道適齡兒童入學率99.6%,國中入學率97.4%。
3.衛生服務工作。一是投入15萬元對街道轄區內山井灣等路段破損路面進行重新硬化;二是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條件及設備整體升級,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三是全街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有序開展,2014年度新農合參合資金為231.616萬元,參合人數為10567戶33088人。
4.交通運輸工作。途經縣——鎮主幹道的村(社區)有15個,村級公路通達的村有13個。路面等級較好,可3車同行的有15個村(社區);其餘13個村均為路面寬4.5米左右的腳踏車道或雙車道。
2014年底,我街道共拓建上排正、排招、排偷、夭寨、行償、偉寨、祥寨等村通村通組油路25.2公里。組織實施 “一事一議”建設項目完成14.3公里,總投資285萬元。
5.水利工作。一是水利基礎設施資金投入266萬元,完成聯合村1、2組人畜飲水工程和苗龍片區葡萄地蓄水小水窖126個,出水量1000立方米;二是完成污水處理廠擴建項目10畝。
風景名勝
三合街道結合自身情況,從科學性、實用性和長效性出發,不斷研究、提煉,出台了一套適合三合街情、適合三合發展,極具三合特色的《“六美工程”實施意見》。該“意見”的實施讓三合街道計畫在2018年建成一個“城區格局美、民族旅遊美、鄉村環境美、現代農業美、民眾生活美、幹部形象美”的最美街道。
一是以強化規劃的科學性為著力點,按照擴南連北、提質擴容的要求,突出三合民族文化特色,對三合小城鎮發展進行科學定位,制定有足夠發展空間、功能布局合理、公共服務完善、民族風格濃郁的城鎮發展規劃並抓好落實,破解外在形象差難題,塑造城鎮格局美;二是以立足民族文化產業聚集為著力點,按照“大旅遊、大文化”的產業發展思路,通過培育民族文化產業和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園區,形成民族文化要素的聚集,以水族民族文化,將少數民族文化論壇研究等引入園區建設,切實形成以水族文化的性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度結合後,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大旅遊、大文化”格局。破解旅遊產業輻射帶動不大不強的難題,塑造民族旅遊美;三是以爭取項目投入為著力點,按照“一環兩點一線”(即以白家寨至拉攬的環形通村路為軸線的自然風光觀光旅遊走廊、以苗龍為軸線的現代農業觀光旅遊走廊、分別姑魯——灣灘——拉攬的綜合觀光旅遊片區)的旅遊發展布局,布置好果旅結合、蔬旅結合的旅遊發展格局。將水晶葡萄文化注入到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破解基礎設施弱難題,塑造鄉村環境美;四是以健全示範聯動機制為著力點,打造三合現代農業(扶貧)產業園。以村為單位,描繪 “一村一品”的規劃藍圖。破解民眾增收慢難題,塑造現代農業美;五是以提升民眾整體素質為著力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大力開展文明和諧新家園創建活動,倡導新生活新風尚,提高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改善民眾生活環境。破解文明程度低難題,塑造民眾生活美;六是以強化作風建設為著力點,帶動良好的幹部作風。破解工作效能低難題,塑造幹部形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