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三台縣東塔位於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縣城東面的東山公園之上,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磚砌塔。
東塔塔高24米,為六角九級樓閣式磚砌塔,九層各有心室、神龕、門窗,沿底層而上的螺旋形石梯可直達頂層,將三台縣城東西南北四方盡收眼底,並與涪江對岸清代九級樓閣式北塔遙遙相望。
東塔塔身由下而上層層收縮,猶如一把利劍直指藍天。塔門朝西,在塔門兩邊有一副石刻對聯:“九級浮圖,舉步凌雲霄之上;三巴砥柱,陶情在山水之間。”對聯下方落款為明代潼川知府陳南金所題。而在塔頂刻有明萬曆潼川吏科張正學的七律詩殘句“青青結客上東山,千里江城一望間”。
歷史
據三台縣文管部門考證,這座古塔建成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到現在已經歷經407年。“在目前綿陽境內保存的古塔中,三台東塔是修建時間最久遠的一座。”三台縣文管所研究員左啟說,它不但是當地一大景觀,同時也曾經為古代繁忙的涪江航運提供了顯要的地理坐標,南來北往的船舶在它的指引下避過險灘逆流。
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戊子年(1588)秋天,當時的潼川知州顧雲鳳觀察三台縣城地形時發現,三台四面都有山,但東南角相對較低,從風水上來看不夠完美,因此他萌發了在縣城東山續建一座九層塔的想法。顧雲鳳捐了約1000兩銀子籌建修塔。後來成為進士的三台永明人張正學組織募捐和施工。開工後,負責施工的張正學設計採用取材於附近山崖的青石打地基,上層用青磚砌塔。但修到第二層時,資金用完了,一時又無法籌集,只得停工。3年後,顧雲鳳卸任離開三台時,這座塔仍未完工,張正學也到京城做官去了。
明萬曆戊戌年(1598),張正學辭官回到潼川府。已離開家鄉好幾年的張正學看到那爛尾塔依然孤零零地殘敗在山巔,倍感失落,於是拿出自己在外地掙的銀子,召集舊募復工續建,但修到第四層時,建設資金再度告急。這時,潼川城內一個姓王的絲綢商人慷慨解囊,贊助銀子800兩。修到第六層時,在他們的感召下,地方豪紳朱麗明、周汝宇、戴禮鄉、李和甫相繼出資贊助,這座九級六角樓閣式古塔終於建成。
現況
由於年代久遠,東塔幾年前就已經局部損毀,一些地方出現了裂隙。“5·12”特大地震使古塔遭遇重創,塔身六層以上轟然垮塌。如今,在位於涪江岸邊的東山,東塔被大量尼龍網罩住,來自北京的古建築專業維修公司已經入駐。古塔的維修將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由於受地震影響很大,預計需要近一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