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色介紹
三原色光模式(英語:RGB color model),又稱 RGB顏色模型或 紅綠藍顏色模型,是一種加色模型,將紅( Red)、綠( Green)、藍( Blue)三原色的色光以不同的比例相加,以產生多種多樣的色光。
RGB顏色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在電子系統中檢測,表示和顯示圖像,比如電視和電腦,但是在傳統攝影中也有套用。在電子時代之前,基於人類對顏色的感知,RGB顏色模型已經有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RGB是一種依賴於設備的顏色空間:不同設備對特定RGB值的檢測和重現都不一樣,因為顏色物質(螢光劑或者染料)和它們對紅、綠和藍的單獨回響水平隨著製造商的不同而不同,甚至是同樣的設備不同的時間也不同。
非線性
由於gamma校正,在計算機顯示設備上的顏色輸出的強度通常不是直接正比於在圖象檔案中 R, G 和 B 值。就是說,即使值 0.5 非常接近於 0 到 1.0(完全強度)的一半,計算機顯示器在顯示 (0.5, 0.5, 0.5) 時候的光強度通常(在標準 2.2-gamma CRT/LCD 上)是在顯示 (1.0, 1.0, 1.0) 時候的大約 22%,而不是 50%。
色光加色法和色料減色法示意圖中,左圖是色光的三原色:紅(red)、綠(green)、藍(blue);右圖是色料(顏料)的三原色:黃(yellow)、品紅(magenta)、青(cyan)。
色光三原色是指紅、綠、藍三色,各自對應的波長分別為700nm,546.1nm,435.8nm,光的三原色和物體的三原色是不同的。光的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呈現各種光色。根據托馬斯·楊和赫爾姆豪茲的研究結果.這三種原色確定為紅、綠、藍(相當於顏料中的大紅、中綠、群青的色彩感覺)。彩色電視螢幕就是由這紅、綠、藍三種發光的顏色小點組成的。由這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和強弱混合.可以產生自然界的各種色彩變化。顏料和其他不發光物體的三原色是品紅(相當於玫瑰紅、桃紅)、品青(相當於較深的天藍、湖藍)、淺黃(相當於檸檬黃)。由英國化學家富勃斯特(1781—1868)研究選定的這三原色可以混合出多種多樣的顏色,不過不能調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的三原色外還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顏色。
美術中紅、黃、藍定義為色彩三原色,但是品紅加適量黃可以調出大紅(紅=M100+Y100),而大紅卻無法調出品紅;青加適量品紅可以得到藍(藍=C100+M100),而藍加綠得到的卻是不鮮艷的青;用黃、品紅、青三色能調配出更多的顏色,而且純正並鮮艷。用青加黃調出的綠(綠=Y100+C100),比藍加黃調出的綠更加純正與鮮艷,而後者調出的卻較為灰暗;品紅加青調出的紫是很純正的(紫=C20+M80),而大紅加藍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從調配其他顏色的情況來看,都是以黃、品紅、青為其原色,色彩更為豐富、色光更為純正而鮮艷。(在3D MAX中,三原色為:紅黃藍)
三原色分類
色光三原色
光線會越加越亮,兩兩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間色:大紅,中綠,群青,三種等量組合可以得到白色。
補色指完全不含另一種顏色,紅和綠混合成黃色,因為完全不含藍色,所以黃色就是藍色的補色。紅色與綠色經過一定比例混合後就是黃色了。所以黃色不能稱之為三原色 。
在法國19世紀印象主義畫派出現以前,人們大都習慣的認為物體的顏色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物體的“固有色”。後來印象派畫家大膽的提出不存在固有色,物體的顏色是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的,從而否定了固有色。有人提出不應當否定固有色,認為許多繪畫就是根據固有色來著色的,固有色在繪畫中有存在的價值。那么怎么看待“固有色”呢?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因為物體只有固定的物理結構,具有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長光線的能力,但是顯示什麼顏色還是要決定於什麼樣光線的照射。
在同樣的白光下,消色物體中,吸收全部色光的物體呈現黑色,反射全部色光的呈現白色。某些物體由於它們結構的特點不能分解白光,但是它吸收部分白光同時又反射部分白光,因而列入從淺灰、灰到深灰等不同消色系列,這些顏色都是物體對白光非選擇性吸收的結果。
當白光照射在有色物體上時,這些物體對白光有選擇的吸收和反射,反射出來的光譜成分也各不相同,這時人們就會看到不同色彩的物體。例如紅花吸收白光中的黃、青、綠、藍、紫等色光,而反射紅光,所以看起來是紅色,所以說人們看到的物體色,就是物體不吸收或少吸收而反射出來的不同顏色。 當不同的光色映照物體時,它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日光下消色的物體也會變成有色物體。日光下呈現綠色的布料在紅光下會變成黑色,因為綠布只反射綠光,而在紅光下無綠光可反射所以呈現黑色。又如一張白紙,在白光下是白色,在紅光下現紅色,綠光下呈現綠色,如果同時打上紅、綠兩種色光,就會呈現黃色。只有發光體才具有其自己的固定不變顏色,不受其他光和周圍環境反光顏色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發光的物體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其色彩是由其自身的物理結構和周圍的光線條件所決定的,所以稱之為條件色。我們在色彩畫寫生時,首先要認識並注意表現條件色。
顏料三原色
彩色印刷的油墨調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產、彩色印表機設計以及實際套用,都是黃、品紅、青為三原色。彩色印刷品是以黃、品紅、青三種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印刷機的印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層乳劑層分別為:底層為黃色、中層為品紅,上層為青色。各品牌彩色噴墨印表機也都是以黃、品紅、青加黑墨盒列印彩色圖片的。按照定義,原色應該能調製出絕大部分的其他色,而其他色都調不出原色。
美術實踐證明,品紅加少量黃可以調出大紅(紅=M100+Y100),而大紅卻無法調出品紅;青加少量品紅可以得到藍(藍=C100+M100),而藍加白得到的卻是不鮮艷的青。
彩電三原色
彩色電視機的螢光屏上塗有三種不同的螢光粉,當電子束打在上面的時候,一種能發出紅光,一種能發出綠光,一種能發出藍光。製造螢光屏時,工人用特殊的方法把三種螢光粉一點一點的互相交替地排列在螢光屏上。你無論從螢光屏什麼位置取出相鄰三個點來看都一定包括紅、綠、藍各一點。每個小點只有針尖那么大,不用放大鏡是看不出來的。由於小,又挨得緊,在發光的時候,用肉眼就無法分辨出每個色點發出的光了,只能看到三種光混合起來的顏色。
印刷三原色
印刷的顏色,實際上都是看到的紙張反射的光線,比如我們在畫畫的時候調顏色,也要用這種組合。顏料是吸收光線,不是光線的疊加,因此顏料的三原色就是能夠吸收RGB的顏色,為青、品紅、黃(CMY),他們就是RGB的補色。
把黃色顏料和青色顏料混合起來,因為黃色顏料吸收藍光,青色顏料吸收紅光,因此只有綠色光反射出來,這就是黃色顏料加上青色顏料形成綠色的道理。
按色感分
興奮色與沉靜色, 紅橙黃等鮮明的暖色使人興奮;青綠、青紫、青給人以沉靜的感覺。
輕色與重色,淺淡的顏色給人以輕快的感覺,低明度深重的濃色給人以沉悶的感覺。重色在下輕色在上,使人覺得安定;輕色在下重色在上,則給人以不穩定的感覺。
艷麗與樸素的色彩, 明度、純度高的顏色,給人以艷麗的感覺;明度低純度也低的顏色給人以樸素無華的感覺。
前進色與後退色, 處在同一平面上的顏色,有的顏色使人感覺突出,有的顏色給人以退向後方的感覺。前者稱前進色,後者稱為後退色,一般的暖色如紅、黃有前進感;冷色如青、綠有後退感。淺底子上的小塊深色感覺向後,而深底子上的小塊淺色給人的感覺則相反。房間的牆壁及屋頂塗以後退色感覺屋子寬敞高大。
膨脹色和收縮色, 有些顏色看起來比實際大,有些看起來比實際小。前者稱為膨脹色,後者稱為收縮色。膨脹色與前進色一致,暖色、明亮色顯得大;收縮色與後退色相一致.冷色、暗色顯得小。白底子上的黑色顯得小;黑底子上的白字顯得大。穿深色、冷色衣服的人顯得瘦;穿淺色暖色衣人顯得胖。
1925年的一個傍晚,帕基尼在書房裡觀看油畫,隨著天氣逐漸變暗,光線越來越弱,會發覺眼睛對畫面顏色的感覺,隨著光度的減弱而發生變化,先是紅顏色漸漸變得不明顯,後來就只能看見藍顏色,在暗光線下光波長的紅,黃色感覺暗;光波短的青、綠色感覺亮,這種視覺色彩敏感度與亮光下相反的現象,被稱為帕基尼現象。月光是太陽光的反射光,光色的組成與日光相同,但是亮度約為日光的五百分之一,在這種光線下,青綠色易於感知,紅黃則難以辨認,所以人在月光下看紅色是黑褐色,白色物體呈現青色,其他東西都帶有一種青綠的調子,實際上月夜風景的獨特色調不是月光光譜組成的變化,而是人的視覺對光譜中不同光色的感知度發生了變化。
視覺對明度也具備同樣的恆常性感受。在直射日光下觀看灰顏色的紙張,反射的光線強度,與在室內觀看白紙時的亮度相比,要明亮許多倍,但人們都認為是灰紙。因為人們有在陽光下觀察白紙的記憶與之相對照,從而在心理上自動調整了視覺感受。
色彩的恆常性表現在“固有色”觀念上。人們在觀察物體時,由於受意識的影響,習慣地根據長久的經驗積累,排除光線變化及環境色彩對物體的影響,把視覺的色彩感受調整到接近物體的常見色,如傾向於把皮膚看成肉色,把樹葉看成綠色,把天空看成藍色。這種固有色觀念給人們地日常地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但如果不能在特定情況下排除,就會給色彩觀察帶來相當不利的影響,涉及眼睛、視神經、心理對比,補色關係,色彩適應等。色彩愛好,色彩感情,色彩美感等,就不只限於視覺屬性地範圍,要擴展地聯繫到心理,個性,社會意識等許多因素來解釋,只有全面地了解色彩的主題,才能正確理解色彩現象。
按屬性分
色彩三屬性 :色相,明度,純度。人類能夠見到地顏色多種多樣,有各種鮮艷,柔和,明亮,深重不同地顏色,絕大多數顏色具有三個方面的屬性,色相,明度和純度,顏色可以分為兩大類:有色系列和消色系列,有色系列的顏色都具有這三個方面的屬性,無彩色系列物體,既黑白灰色物體,不具有色相和純度,只有明度屬性,不過色彩地三屬性既包括有色系列,也包括消色系列,人們可以根據這三個要素給任何一種顏色定性,定量,因為顏色是由物體反射光波而產生地,這三個要素實際上就是基於所反射光波地特徵而劃分.
色相
色相是指色光由於光波長,頻率地不同而形成地特定色彩性質,也有人把它叫做色階,色純,彩度,色別,色質,色調等,按照太陽光譜的次序把色相排列在一個圓環上,並使其首尾銜接,就稱為色相環,再按照相等地色彩差別分為若干主要色相,這就是紅,橙,黃,綠,青,紫,等主要色相。
明度
明度是指物體反射出來地光波數量地多少,即光波的強度,它決定了顏色的深淺程度,某一色相的顏色,由於反射同一波長光波地數量不同而產生明度差別,例如粉紅反射光波較多,其亮度接近淺灰的程度,比大紅反射的光波量較少,其亮度接近深灰的明度,他們的色相相同,明度卻不同,這裡還有一個因素影響色彩亮度,人類的正常視覺對不同色光的敏感程度是不一致地,人們對黃、橙黃、綠色的敏感程度高,所以感覺這些顏色較亮,對藍、紫、紅色視覺敏感度低,所以覺得這些顏色比較暗,人們通常用從白到灰到黑的顏色劃成若干明度不同地接替,作為比較其他各種顏色亮度地標準明度色階。
純度
純度是指物體反射光波頻率的純淨程度,單一或混雜的頻率決定所產生顏色的鮮明程度。這是一個外來辭彙,由於翻譯的不同,也有把它翻譯為:飽和度、彩度、色純、色度、色階,這些詞的含義是一樣的。當然,有些譯法容易混淆,值得商榷。單一頻率的色光純度最高,隨著其他頻率色光的混雜或增加,純度也隨之減低。物體色越接近光譜中紅、橙、黃、綠、青、藍、紫系列中的某一色相,純度越高;相反的。顏色純度越低時,越接近黑、白、灰這些無彩色系列的顏色。
當我們繪畫時,經常要比較幾塊顏色的不同.“便在調色時加以區別.這時要同時比較色相、明度、純度三個方面,不能只看一兩個方面的區別。兩種顏色互相比較時.可能出現下面8種情況,其中包括了三屬性搭配的各種
理論與套用
套用原理
色光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人的眼睛是根據所看見的光的波長來識別顏色的。可見光譜中的大部分顏色可以由三種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這三種基本色光的顏色就是紅(Red)、綠(Green)、藍(Blue)三原色光。這三種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達到一定的強度,就呈現白色(白光);若三種光的強度均為零,就是黑色(黑暗)。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廣泛套用於電視機、監視器等主動發光的產品中。
色料三原色
色料(顏料)三原色——減色法原理
在列印、印刷、油漆、繪畫等靠介質表面的反射被動發光的場合,物體所呈現的顏色是光源中被顏料吸收後所剩餘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減色法原理。減色法原理被廣泛套用於各種被動發光的場合。在減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顏料分別是青(Cyan)、品紅(Magenta)和黃(Yellow)。
美術三原色
傳統美術色彩三原色:紅,黃,藍
紅、黃、藍為人們加入了感覺實際,是實際上的三原色。
美術教科書講的是繪畫顏料的使用,色彩調色是紅、黃、藍為三原色。
美術色彩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橙綠紫
美術色彩顏料三原色——減色法原理:紅黃藍
美術色彩三原色組成的六色體系:紅黃藍、橙綠紫,給人以實際色彩感受,符合客觀實際。
真正美術三原色:青,品紅,黃
青、品紅、黃是科學上精確的三原色。
真正美術學三間色:紅、綠、藍
一般電視光色等光色是紅、綠、藍,在美術實踐中和生產操作中的情況說的是科學上精確的三原色。
三原色配色表
色光三原色(加色法)
(紅)+(綠)=(黃)
(藍)+(綠)=(青)
(紅)+(藍)=(品紅)
(綠)+(藍)+(紅)=(白)
印刷/顏料三原色(減色法)
(青)+(品紅)=(藍)
(品紅)+(黃)=(紅)
(黃)+(青)=(綠)
(青)+(品紅)+(黃)=(黑)
調色
調色原則
顏色如同炒菜要掌握火候.顏色調配得不夠,會顯得“生”,“火氣”。
顏料的品種要儘量用得少,包括黑白在內,一般不超過四種色就能調配出所需要的顏色,第五種以上的顏色加進去,只能起到增加黑和灰的作用,顏色中的對比色成一起,就是黑灰色。有人認為加不同顏料可以使顏色豐富,其實只能降低純度,經驗豐富的畫家常常利用簡單的幾種顏色,取得優美雅致的效果。用淺黃加入少量的黑調配出一種沉著的綠色。當顏色調配合適的時候,會有一種滋潤的感覺,塗在畫布上色素滲入畫面,退到空間裡的感覺,相反顏色顯得乾枯、漂浮就不好。
根據顏料中所含的成分,顏色可以分為純色、清色、濁色。純色中不含白,清色中只含黑,或者只含白,濁色(“灰”顏色)中含有黑色也含有白色,也就是含有灰色。
我們作畫時口頭上講的“灰顏色”,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消色的灰色;另一個指的是濁色。不是指由黑加白調出的灰色,而是指顏色微妙、沉著,含有一定灰色成分的某種顏色。畫面上使用大量“灰顏色”,其目的是為了使畫面色彩互相襯托得更為響亮。
彩畫家應該熟練掌握調色技巧,明確所要調配的顏色是純色(灰顏色),然後根據不同種類顏色的調色原則分別進行調色。
清色
是指原色中只加白的亮清色,或者原色中只加黑的暗清色。清色的特點是顏色中不含灰色的成分,也就是說一塊清色不能同時既含黑又含白。一般的畫面中清色的面積不多,但卻常常是不可缺少的顏色。如果在亮清色中混入黑色,顏色就會顯得脹、發灰;如果在暗青色中混入白色,畫面會發灰、發粉。清色應該是很容易調配的,但是如果畫筆中混有髒顏色,或者畫板的顏弄髒了沒有及時清理,那就會怎么努力也調不出清色來的。
濁色
繪畫中大量的顏色是純度偏低、色彩傾向不突出、色感比較微妙的濁色,通常稱為“灰顏色”。“灰顏色”不是指的簡單的黑色加白色而調成的灰色,要調得亮而不灰,難點是掌握濁色中灰色成分的含量,或者說黑色和白色成分的含量。適當則過則“髒”,不足則“生”。調濁色時掌握灰度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三種:第一、加入適當的黑顏色,加黑多則純度低,加黑少則純度高.在一般情況下只需要加入很步黑色.這需要細緻掌握。
第二、用對比色控制顏色純度。我們知道對比色相加成灰黑色,加入對比色就等於加入一定黑色。畫家吳作人談怎樣畫靜物時.曾經指出:畫紅花時要加進一點綠顏色.效果才好。我道綠正是紅的對比色,紅色中加進綠色,等於加進一定量的黑色.這會使顏色顯得柔和微妙。的如藍加橙,黃色加紫都有同樣作用。
第三、用複色調色。有些現成的顏料如土黃、生赭、熟褐、生褐、土紅、赭石、土綠等都是複色,原色,也不是間色,這幾種顏料本身就含有黑灰成分。調色時不用原色、間色?使用這樣一些互相調配,調和出米的顏色會顯得柔和又不容易髒。比如,調臉色用土紅和土黃加白,本身有一定的灰色成分,會比用淺黃加大紅加白顯得柔和、沉著。
純色
不含有黑和白的成分,如紅、橙、黃、綠、青、藍、紫等屬於色相環上的顏色,不能認為顏料袋中原封不動的顏色都是純色,像土黃、土紅、赭石、生赭、熟赭、生褐,本身就不純,相當於含有微量的黑色的暗清色。繪畫中直接使用擠出的純色較少,只有紅、黃、綠、青、藍、紫等幾種,繪畫中需要的大多是界乎兩個顏色中間的純色。純色大多是用色相環上鄰近的兩種顏色互相混合調配出來.如用橙和紅調配出偏橙的紅色;用或者用群青和紅調配出偏紫的紅色;用綠和黃調配出偏綠的黃色等純色。調純色時擠出自調色板和畫筆都要乾淨,不要使用被污染,弄髒了的筆和顏色。不然就調配不出鮮明、純色。
色調
明度色調以占據畫面的大部分面積的色塊的明度為依據從而形成的不同色調。從明度上畫的色調,可以分為高調、中間調、低調三大類,高調以淺亮色為主;中間調以灰色明度色塊;低調以深灰、黑色色塊為主。
此外明度色調還可以區分為長調和短調。它們是在明度基調中,根據整個畫面全部明度色階運用的幅度區分出來的。如果把明度從白、灰白、淺灰、深灰、黑灰到黑.分為若干層次。在色調時.有選擇的擴展或限制所運用的幅度。就會形成長調和短調。使用明度色階寬闊的調.使用明度色階狹窄的是短調。套用時根據需要適當進行大小面積的搭配,這樣便可構同的長短調效果。
高長調
大面積淺灰的底色配以小塊的黑和白,給人以明快的感覺。
高短調
大面積淺灰色的底色配以小面積的灰。造成微妙柔和的氣氛。
中間長調
在大面積中灰色的底色上配以白和黑的小塊,會給人以強烈而鮮明的感覺。
中間短調
在大面積中灰色的底色上,配以淺灰和深灰的小塊,給人的感覺就不鮮明。
低長調
在大面積深灰的底色上配以黑和白的小色塊。會造成強有力的效果。
低短調
在大面積深灰色的底色上配以中灰黑的小塊,會造成低沉濃重的氣氛。
中間高短調
在大面積中灰的底色上配以白和淺灰的小色塊,會造成一種明朗的氣氛。
中間低短調
在大面積中灰的底色上配以小塊的探灰和黑色,會形成一種暗淡的沉悶的氣氛。
冷暖
配顏色的冷暖時,容易出現的偏向是拉不開冷色和暖色的距離,顏色發悶、單調。例如,出某種灰色,但是冷灰色與暖灰色區別不開,或者只能調出暖灰色.調不出冷灰色;只能種紅色,冷紅和暖紅分不開,或者只能調出暖紅色,而調不出冷紅色等等。如何解決這?首先要認識到.在每個主要色相當中都有著兩種冷暖不同的顏料。在紅色類中,暖的有紅,冷的有深紅、紫紅;在黃類顏料中,暖的有中黃、土黃,冷的有檸檬黃、淺黃;在綠色暖色類有中綠、草綠,冷色類有粉綠、翠綠;在藍色類顏料中,暖色有湖藍、普藍-冷色有調冷色時要用偏冷的顏料調配,如調配冷的灰紅色.要用深紅.如果用了暖的朱紅自調出偏暖的灰紅色。而在調配偏冷的灰紅色時就要用紫紅、深紅來調灰。總的來說,暖黃、暖藍調色,畫出的畫色調偏暖。用冷紅、冷黃、冷藍畫出的畫調子偏冷a所以通過擇可以控制色調的冷暖,但並不是調色盤(板)上擠出的顏料品種越多,畫面上的色彩就舊反不是增加而是要限制減步所使用的顏料的品種。控制顏料品種,可以促使你更認真泡。有人把所有能找到的顏料全都擠到畫板上,其結果常常由於顏料調和得過多而成顏色.或者造成畫面顏色龐雜,難於統一。一些色彩大師使用顏料的種類都不是很多,貴支只用六到七種顏色,但是他畫面上的色彩卻是極為豐富微妙的。調色的時候,要捨得在調色板上多花費一些時間,甚至調色的時間要多於在畫布上繪曲瞧後才會逐漸熟練.直到得心應手。調顏色有如彈鋼琴時鋼琴家的手指一樣?不假思索就能調配出所需要的顏色,這要經過一個相當的過程。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常常花上好幾個拜的時間在他的調色板上調配顏色,調好後再一塊塊的塗到畫布上,每種顏色是怎么調成的,都作了詳細的記錄。如果開始不肯在調色上下工夫而急於在畫布上塗抹的人,到頭常常不得不刮掉重來。學習調色是學習繪畫的一個重要過程,不能輕視或漫不經心。
暖色調系列的配色古典繪畫特別是人物畫,大多數是在暖色系列色的基礎上取得色彩的調和。經常使用的是金黃色調、棕色調,畫面以褐色、赭色、橙黃、紅色為主,給人以溫暖、熱烈的感覺。
另外一種情況是,有的畫家的畫面上雖然採用許多藍、綠色,但是都是暖藍(發綠味的藍)、暖漕昧的綠)。也能給人以暖色調的感覺)冷色調系列的配色關於冷色調有兩種說法,具有兩種不同含義。一種是指畫面以藍、綠、紫色為主組成的冷色造成的寧靜、雅致的氣氛,這是常用的具有比較單純的含義。
另外一種含義的冷色調是指有些畫儘管畫面使用了許多紅、黃類暖色,但是用的多是冷紅如傾向於玫瑰紅、紫紅的顏色)、冷黃(例如傾向於檸檬黃的顏色),這些顏色組成的畫面也能以冷靜的感覺,所以也稱之為冷色調,這是一種比較難以掌握和使用的色調。繪畫的色調從純度上可以區分為:濃艷的高純度調子、柔和的中間純度色組合的調子和樸素近黑白灰的低純度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