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副筆

古代時的筆名,宋時宣州諸葛氏所制。 黃庭堅嘗言:“宣城諸葛三副,筆鋒雖盡而心故圓。”參閱《山谷外集》詩注。

來至

古代時的筆名,宋時宣州諸葛氏所制。黃庭堅嘗言:“宣城諸葛三副,筆鋒雖盡而心故圓。”參閱《山谷外集》詩注。

產地

韓愈《毛穎傳》稱,宣州溧水縣中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溧水今屬江蘇省,唐代則屬宣州郡,其東南有山,名曰“獨山”,就是韓愈所說的“中山”。白居易詩所謂“江南石上有老突,食竹飲泉生紫毫”,所指的當也是這一帶。但實際上唐代宣州雖以產兔毫著名,但所用毫料未必就是當地所產。據馮執《雲仙雜記》雲“:余守宣時,問筆工毫用何處兔,答雲陳、亳、宿數州客所販。宣自有兔,毫不堪用。蓋兔居原田則毫全,以出入無傷矣。宣兔居山,出入為荊棘樹石所傷,毫例短突,則白詩所云非也。”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例如現在浙江湖州離江蘇溧水很近,但湖州所制兔毫的毫料,卻大多向嘉興的硤石一帶採購,因硤石是屬於平原地區的緣故。

兔毫筆

宣州所制的兔毫筆,在唐宋時期極其有名。例如家在成都綄花溪畔的女詩人薛濤,在《十離詩。筆離手》中句雲":越管宣毫始稱情,紅箋紙上撒花瓊”。這裡的宣毫即指宣州所產的筆,紅箋是指她自製的“薛濤箋”;可見當時的宣筆已遠銷到今天的四川一帶,並為人所艷稱。宣筆中又以“諸葛高”為著名。據宋葉夢得《避暑錄話》雲“:筆出於宣州,自唐唯諸葛一姓世傳其業。治平、嘉佑前,得諸葛筆者率以為珍玩”。宋蔡*《鐵圍山叢談》則說“:宣州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軍以來世其業,其筆制散卓(一種制筆法式,詳見下文)也”。這就是說諸葛制筆自東晉時就開始了。他還講了一個故事,說唐代有個名士素稱精通書法,通過宣城的地方官向諸葛氏求筆。諸葛氏先送了他兩支“右軍筆”,他不滿意;又送了十支好筆,那名士還說“不好使”。諸葛氏找來那人的字墨,恍然大悟地說“像這樣的書法用普通的筆就行了,我以前給他的右軍筆,不是王羲之還不能用呢”!

陳氏宣筆

邵博的《聞見後錄》中,也有情形相似的記載“:宣城陳氏,家傳右軍《求筆帖》,後世益以作筆名家。柳公權求筆,但遺以二支,曰:“公權能書,當繼來索,不爾必卻之。”果卻之,遂多易以常筆。曰“前者右軍筆,公權固不能用也”。這顯然是同一件事,傳聞互異而已。

諸葛氏宣筆

不過“宣州陳氏”除邵博提到外,未見它書記載,而宣州諸葛氏則許多書上都降到過。其中知名的筆工有“諸葛高諸葛元諸葛豐、諸葛方”等人。北宋時文學家梅堯臣(字聖愈)是宣城人,他把諸葛高所制的筆當作家鄉土產送給歐陽修,歐陽修得筆後非常高興,就寫了一首詩,題為《聖愈惠宣州筆戲書》,詩云“:聖愈宣城人,能使紫毫筆。宣人諸葛高,世業守不失。緊心縛長毫,三副頗精密。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京師諸筆工,牌榜自稱述。累累相國東,比若衣縫虱。或柔多虛尖,或硬不可屈。但能裝管榻,有表曾無實。價高乃費錢,用不過數日。豈如宣城筆,耐久仍可乞”。
這裡用京師(汴京,今開封市)筆工們的產品與宣州諸葛筆對比,說京師大相國寺往東一帶,筆肆多得像衣縫中的虱子一樣,儘管他們在廣告牌上自吹自擂,但產品使用幾天就壞掉了。而宣州筆則“軟硬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汴京大相國寺一帶所制售的毛筆,為什麼就這樣糟糕呢?蘇軾曾分析過其中的原因。他說“:近日都下筆皆園熟少鋒,雖軟美易使,然百字外力則衰,蓋制毫太熟使然也。鬻筆者既利於易敗而多售,買筆者亦利其易使。惟諸葛氏獨守舊法,此又可喜也。”由於這個原因,所以蘇軾特別喜歡用宣州諸葛氏的筆。他曾說“宣城諸葛氏筆擅天下久矣,縱其間不甚佳者,終有家法。”他晚年還用諸葛豐所制的雞毛筆來寫字。蘇軾的好友黃庭堅則說“:宣城諸葛三副筆,筆鋒雖盡,而心圓如故。”可見宣州諸葛氏的筆,主要氏以質量取勝,因而得到很高的聲譽。

無心散卓筆

宣州諸葛氏的許多筆工中,諸葛高的制筆技術,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無心散卓筆”,是他的特色產品之一。據黃庭堅在《山谷筆說》中說“宣城諸葛高系散卓筆,大概筆長寸半,藏一寸於管中”。由於有三分之二的筆頭納於筆管之中,使用的只是筆毫的鋒尖部分,這樣彈性自然較好,無需用其他彈性更好的毫料來加健,而且不會有散鋒、脫毫之弊。當時蘇軾認為“:散卓者,惟諸葛高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尚無其法,反不如常筆。”但據黃庭堅說,此外還有一人能制無心散卓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