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五廷魁”指唐九牧後裔元、明、清三代出了五個狀元,即仙遊籍元至元狀元林濟孫、元至正狀元林亨、莆田籍明永樂狀元林環,明嘉靖廣東潮州籍狀元林大欽,明道光廣東吳川狀元林召棠
分述
林濟孫
林濟孫,字石友,號鳳梧,仁德里(今莆田仙遊龍華)人,莆田九牧林後裔,元至元(1340年)入京應試,登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後升任侍講。先後上《治安十策》和《治河十策》。順帝稱為“江南豪士”。詔與歐陽元、呂修議修宋、遼、金三史。後又詔與總治河防使賈魯同治黃河水,以八月之功,塞北河,通南河,使河復故道,任河北六府通議官。 因母病逝,回家守喪三年,守孝年滿,值朱元璋義軍反元,他見元廷祚終,無意為官,隱居於龍華寺左邊的“意足園”小庵,直到壽終。
林亨
初名林滌,字蒙亨,楓亭麟山人。才華橫溢,屢試不第,作《螺江風物賦》。以執教為生。元至正三年(1343年)上京應試,殿試第一(狀元),時年53歲,居官朝請郎,順帝為其知天命之年,仍效忠朝廷,賜他返鄉“跑馬圈山,穀皮鎮海”為轄權,收取地租作為晚年俸祿。六年後辭歸故里,隱居龍華寶幢山下至壽終。明知縣為其建狀元坊,並建祠奉祀。
林環
林環(1375~1415)字崇璧,號絅齋,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四年(1406)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講。預修《永樂大典》,為《書經》部分總裁官。他曾兩次出任會試考官,所取多為真才。林環識略過人,通曉世務,深得成祖器重。成祖駕幸北京,命他為扈從官員,“常侍帝側”。林環善詩文,著作頗豐。後人贊其詩“清思異質,藻而不浮,朴而不枯,極詩家音色之妙。”林環又工書法,擅長狂草。有《絅齋集》。
林大欽
林大欽(1512~1545),明代狀元。字敬夫,號東莆。潮州潮安縣金石鎮人。幼家貧失怙,聰穎嗜學。嘉靖壬辰(1532)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歸,結講堂於桑浦華岩山,與鄉子弟講貫六經,究性命之旨。嘉靖十九年(1540)母逝,因哀傷過度,大病一場。嘉靖二十四年(1545)葬母於桑浦山之麓,在歸途中病卒,終年34歲。著有《東莆先生文集》。
林紹棠
林召棠(1786-1872),字愛封,號芾南,諡文恭,廣東省吳川縣吳陽鎮霞街村人。父泰雯,任東安縣教諭。林召棠少年隨父在教館攻讀。清嘉慶八年(1803年),17歲為秀才,學使姚文田稱讚為“海濱俊才”。嘉慶十七年,學使程國仁評閱其考卷,認為極有前途,選拔為貢生,並讓其與自己兒子一起研讀。嘉慶二十一年癸末科狀元及第。皇帝閱其卷末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喪返家丁憂。道光八年返京供職。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此次選擇舉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張芾(曾任廣東巡撫)、牛樹梅等11名,後皆中進士,頗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場污濁,以終生奉母為名,告假還鄉。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連續15年,弘揚文化,培養不不少人才,為教育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如順德縣羅惇衍尚書、高要縣馮譽騎待郎等都曾受過教誨。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來粵查禁鴉片,與召棠書信來往,諮詢談論民生吏治,並贈召棠一聯:“彩衣榮似三公袞,珂第祥留五色雲。”林召棠為人尚氣節,淡仕宦,愛廉潔,重工農,憐貧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黃廣蔭就仕,召棠辭謝。黃廣蔭復書中有“聖眷方殷,臣心似水,何高尚若是!”黃素知召棠生活淡泊,又從京都領取吳川鹽圍補給銀寄與召棠,他不受,此款存省多年,後托翰林陳荔秋送返朝庭。在村中首創“義倉”,救濟貧民。為縣倡議舉辦“賓興”(獎學基金會),並作《吳川賓興芻議》一文。林召棠59歲母喪丁憂,從此,居家不出,在村邊“金蓮庵”旁作“寄廬”,題曰:“四十樹桃花禪室”,結茅布石,種花植樹,每當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攜杖徜徉林靄間,或邀朋約友,載酒蓮塘,吟詩梅下。暇則焚香靜坐,觀書臨貼,意趣超然。著有《心亭亭居詩存》、《文存》、《筆記》等書傳世。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農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於家,終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