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排律

七言排律是排律的一種,屬近體詩範疇。它是由七言律詩擴大而成的,每句七個字,一般在十句以上。往往是兩句押一韻,可以有六韻十二句,八韻十六句的排律等。

詩體簡介

在至唐代完成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十一種詩型中,只有 和“七言排律”二種因其作例很少,在文學史上也缺乏影響力,因而它們作為獨立的詩型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如何定位,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二者之中,“六言絕句”不盛行的原因,主要在於它的句末沒有“休音”(節奏的真空),因而沒有節奏的活性化;在這一點上,我想基本上已經是公認的客觀事實。

另一方面,為尋求“七言排律”不盛行的原因,筆者曾就“七言律詩”的詩型、樣式的完美性而寫過一篇小論文發表。這篇論文的要旨基本上被認為是正確合理的,但對於這個問題,如果以“對偶表現的本質”作為視點來進一步論證,將可以更為簡明地解決。在本文中,作為“對偶論”的一環,在解決這個懸案時,擬闡明如下一種事實關係:即中國古典詩歌中“對偶性”的極限化,一方面產生了“七律”這種完美的對偶詩型,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如此而淘汰了“七排”這種過剩的對偶詩型。

七言排律,在唐人詩集裡是少見或不見的。在以律詩著稱的杜甫詩集中也只有數首。主要是由於律詩本身音律嚴如軍律,有其一定的難處,再加以延長其格律,當更為困難。

七律和排律在文學史上缺乏影響力,而且作例很少,所以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如何定位,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詩體特點

七律

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加上平,平加上仄。請看:

平仄腳: 五言仄起仄收 OO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腳: 五言平起平收 OO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腳: 五言平起仄收 OO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腳: 五言仄起平收 OO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見,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經過同樣的變化,也得出四種平仄格式:

仄起式(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排律

律詩的一種,由於按照一般律詩的格式加以鋪排延長而成,故稱排律,又叫長律。

排律和一般律詩一樣,要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等規則,但它不限於四韻,每首最短五韻十句,多的長達五十韻(一百句)甚至一百韻(二百句)以上。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用對仗;各句間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對的格式。由於限制過多,容易顯得堆砌死板,歷來極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極少。五言排律由漢魏六朝五言古詩演化而來。劉宋時謝靈運的《湖中瞻眺》、梁代庚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雛形,但體制較短,限於五韻十韻。杜甫以後,方告成熟,體制漸長,聲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書詩寄微之》竟長達一百韻。韓愈、孟郊等更用聯句形式演為長篇(如《城南聯句》),形式更加工巧,內容卻日見貧乏。

排律之中,還有一種試帖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所以也叫“賦得體”),並限定韻腳,為科舉考試所採用。

典範作品

【唐】杜甫《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

【宋】黃台《題歙州問政山聶道士所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