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葷八素

七葷八素

七葷八素”這個詞,似乎離成語有一定距離,一般將它看做俗語。七葷八素”這個詞,似乎離成語有一定距離,看起來很熟悉,一般的詞典卻不收,比方《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本里就沒有這個詞條,吉林文史出版社的《中華成語大辭典》里也沒有,中華書局1936年版《辭海》沒有,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的《辭源》也沒有,——那么這是俗語了。因為,隨便翻找哪一部大型詞典,就拿《中文大辭典》來說吧,以“七”字開頭的“七…八…”格式的詞語或者說是成語就有很多條,隨便列舉一些:七上八下、七手八腳、七死八活、七折八扣、七抓八、七長八短、七事八事、七拼八湊、七歪八扭、七通八達、七張八嘴、七華八裂、七零八碎、七零八落、七八瓣、七亂八糟、七縱八橫、七顛八倒、七斷八續、七顛八起、七轉八倒、七嘴八舌等,嚴格算來,都可以算作俗語,因此可以排除是俗語而不收這條理由。

基本內容

七葷八素”這個詞,似乎離成語有一定距離,看起來很熟悉,一般的詞典卻不收,比方《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本里就沒有這個詞條,吉林文史出版社的《中華成語大辭典》里也沒有,中華書局1936年版《辭海》沒有,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的《辭源》也沒有,——那么這是俗語了。只有到俗語辭典里去找。

但我手頭沒有俗語辭典,因此無法查找,不過我有兩種收詞龐大的詞典,一是台灣出的《中文大辭典》,二是大陸出的《漢語大詞典》,我想這兩種大型辭典應該會收有這樣的詞條了罷。心裡存著僥倖,或許兩本中總能找出一本收有這個詞條,也算不虛此一查了。先翻《中文大辭典》,從布滿灰塵的書櫥頂上找了出來,找到“七”,在“七”這一類中,從頭到尾,就是沒有發現有“七葷八素”這樣的詞;於是,我想台灣的辭典大約偏重於古詞語的收集,而於現代語言或者俗語就收得少了,因此還抱有希望,原因是《漢語大詞典》是最近幾年才修撰的,它的收詞對象主要是詞語,我猜想,“七葷八素”是應該有的。從書架上拿來縮印本第一冊,也是先找“七”字,在“七”字底下查找,翻了半天,卻並沒有找到。這下傻眼了,查無對證。要想知道這個“七葷八素”中的究竟是哪幾葷哪幾素它們的名目又是什麼,恐怕只能成為懸案,至少今晚我是無法找到答案的。論理說,像這樣通俗形象的詞語,在社會上流行的時間應該不算太短,古代辭書不去收它是在情理之中,現代的大型詞語詞典不收,似乎很有些說不過去。

至於說現代詞語詞典是因為俗語不可收入,這樣的理由卻又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隨便翻找哪一部大型詞典,就拿《中文大辭典》來說吧,以“七”字開頭的“七…八…”格式的詞語或者說是成語就有很多條,隨便列舉一些:七上八下、七手八腳、七死八活、七折八扣、七抓八、七長八短、七事八事、七拼八湊、七歪八扭、七通八達、七張八嘴、七華八裂、七零八碎、七零八落、七八瓣、七亂八糟、七縱八橫、七顛八倒、七斷八續、七顛八起、七轉八倒、七嘴八舌等,嚴格算來,都可以算作俗語,因此可以排除是俗語而不收這條理由。有人會說,以上詞條是因為它們在古代就已經通行,即它們均有來歷,有根據,所以辭典才將它們收入。這條理由乍看頗有理,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有許多詞條在《中文大辭典》里也並沒有徵引出處,如“七斷八續”、“七顛八起”、“七轉八倒”、“七零八碎”、“七亂八糟”、“七八瓣”、“七張八嘴”、“七通八達”等都只有釋義,而無詞源。這可以有兩種理由:其一、是本應有出處,編纂者沒有找到,或一時疏忽未加羅列;其二、則本來是俗語,俯拾即是,不必羅列,或者本無出處,只作為俗語或詞語收入。這兩種可能都會存在,“七葷八素”大約也不外乎上面兩種原因,因而為大部分辭典所不曾收錄罷。孤證是不充分的,更不能據此作出判斷,那么我們再來查看一下《漢語大詞典》,看看是否從中能找出某些有力的證據。——還是老辦法,從“七”字頭開始。“七…八…”格式的詞語有:七了八當、七大八小、七上八下、七上八落、七口八嘴、七子八婿、七手八腳、七老八十、七老八倒、七死八活、七托八轉、七成八脈、七舌八嘴、七折八扣、七步八叉、七足八手、七言八語、七青八黃、七長八短、七拉八扯、七阻八擋、七肥八瘦、七拱八翹、七拼八湊、七歪八扭、七思八想、七首八腳、七穿八洞、七破八補、七個八個、七個頭八個膽、七病八倒、七高八低、七病八痛、七推八阻、七菱八落、七停八當、七張八嘴、七搭八扯、七搭八搭、七跌八撞、七短八長、七殘八敗、七慌八亂、七開八得、七損八益、七損八傷、七零八落、七零八碎、七腳八手、七窩八代、七端八正、七滿八平、七撈八攘、七橫八豎、七瘡八孔、七擔八挪、七嘴八舌、七縱八跳、七顛八倒、七彎八拐、七灣八扭、七灣八拐等。顯而易見,《漢語大詞典》收的詞條比《中文大辭典》多兩至三倍,然而“七葷八素”的詞條也還是找不到。雖然《漢語大詞典》將《中文大辭典》中沒有出處的地方基本上也給彌補了,但並不是說所有的詞條都能從古代找到出處的,其中有一些詞條也只有現代的根據,如“七灣八扭”、“七彎八拐”、“七開八得”等。因此從兩本大型辭典收詞的規則看來,都沒有一條明顯可以站得住腳的理由用以拒絕收入“七葷八素”這個詞。那么是什麼原因導致辭典沒有收入呢?

具體分析起來,我覺得,要么是疏忽了,要么是因為太普通即太俗了的緣故。忌俗的現象在中國許多學術領域是較為普遍的,詞典詞條的收集也不例外,特別是在中、小型詞典里,以太普通太俗的原因而拒絕收入其實具有鮮明特色詞語也許算不得孤立的現象,比方有些詞如“金光大道”、“龍鳳姻緣”、“精氣(神)”、“訝異”、“分理”、“條塊”、“八戒”、“禪定”等,它們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或為歷史的原因耳熟能詳,或為用得較普遍俯拾即是,還有些詞語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口耳相傳中,脫去了本義而賦予它特定的含義,只有編纂詞書時將它們適時收入以承認它們的存在,對詞義進行界定並詮釋,才能使大眾更好地明了其意義,並妥加套用。像“七葷八素”這個詞語,與“一塌糊塗”、“亂七八糟”等詞義極相近,較之後者甚至更形象,更生動,然而大型辭典均不收錄,這不能不說是一樁極為令人遺憾的事。我雖然非典守者,然而也極願意盡一點匹夫之責,因此有見及此,便不得不一吐為快。

天下之事,後來居上,後來之修辭典者當有以鑒諸。雅而能俗,順時而移,天下之事則無不可以“七通八達”、“七端八正”者矣。——本想用“七…八…”格式吉利的詞語在結尾賣弄一下,從“七上八下”到“七灣八拐”這么多“七…八…”格式的詞語中,一看卻是貶義的居多,竟很難找出幾個像樣的吉利詞語來,於是不得不嘆及“七葷八素”引發的“七七八八”真有些“七手八腳”、“七托八轉”,叫人無從下手之感。

“七葷八素”的具體含義

“七葷八素”是對“七素、八葷”這一中華傳統飲食規矩的顛復。“八葷”也就是“八珍”的意思,代表宮廷的葷食體系。在《禮記·內則》中就記載說,“八珍”包括肉醬蓋澆大米飯、肉醬蓋澆黃米飯、烤豬、裡脊肉、 酒漬牛肉、烘烤牛肉、牛羊豬肉烙米飯、烤狗肝。至於“七素”之說,在古代文獻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在民間,則一般是指青菜、蘿蔔、番薯、芋頭、南瓜、蘑菇、豆腐。

“七葷八素”的引申意義

在漢語語境中,“七與八”並列往往都意味著秩序亂了。“七葷八素”與“七拼八湊、七上八下、七手八腳、七零八落”等詞語一樣,都或多或少帶有亂套、不成規矩的意思。作為俗語的“七葷八素”,原意是說將素食與葷食的飲食禁忌打破,後來被引申為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或者讓人頭昏腦脹,搞不清是怎么回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