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簡介
轄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11戶,有鄉村人口1870 人,其中農業人口1870人,勞動力162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54人。全村面積3.46平方公里,海拔1890米,年平均氣溫15.5℃,年降水量790毫米,適合種植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909.95畝,人均耕地1.02畝,林地33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70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收入和第二、三產業收入為主。耕地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09.95畝(其中:田1114.5畝,地795.45畝),人均耕地1.02畝,主要種植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3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桉樹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12.3畝,其中養殖面積148.6畝;草地12畝;荒山荒地 150畝,其他面積2567 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600戶通自來水,有11戶飲用井水。有611戶通電,有42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0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9.23%和98.3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98戶(分別占總數的98.2%和97.87%)。該村到斗南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83輛,拖拉機86輛,農用運輸車2輛,機車12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09.95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09.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2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60戶。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3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8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經濟概況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06.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78.9萬元,占總收入的17.23%;畜牧業收入 168萬元,占總收入的3.2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45頭,肉雞16735隻);漁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02%;林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04%;第二、三產業收入3600萬元,占總收入的70.59%;工資性收入301萬元,占總收入的5.9%。農民人均純收入4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收入和第二、三產業收入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2.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9人(占勞動力的4.24%),在省內務工64人,到省外務工5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蔬菜種植業,主要銷往省外。2006年蔬菜種植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78.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7.2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擁有企業32個。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193.21平方米,擁有教師12人,在校學生146人,距離斗南鎮中學0.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6人,其中小學生146人,中學生70人。全村建有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未來發展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由於新城建設徵用了很多農戶的土地後,失地人口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給社區穩定埋下了隱患,失地農民怨聲愈來愈大。15%的預留地沒有得到落實,給社區的民眾增加了巨大壓力,失地人群顧慮重重,擔心今後的生活無著落。 最大難點:沒有預留地,失地農民不放心。預留地落實不了,失地農民就得不到最終的實惠。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必須抓緊落實預留地,以建設民工居住點為先導,聚餐飲、住宿、零售等服務業經營,支持服務新城建設,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安置部分失地人口就業。以土地資源為依託,合資經營、集體經營、個體經營等多渠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戶收入,從實解決失地人員的後顧之憂,使社區邁上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