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七星泡農場位於訥河市、五大連池市、嫩江縣交界處,是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系統國營農場,隸屬九三分局最大的農場。農場地理坐標為東經125 °42′22" —126 °10‘37“,北緯48°42′00" —49°09’06″。屬於地形第三級範圍內。最高處海拔415 米,最低海拔270 米,地勢南高北低,屬於坡度緩衝的丘陵地形。東部與南部自然林密度大,向北逐步疏散。由於農場內五條河、溝的存在,自然形成四道丘陵漫崗。土壤自然肥力較強,黑土層較厚,物理結構良好,有利於農業耕作,但由於土質疏鬆,易導致水土流失。七星泡農場,以此地大岔氣溝的連續7個自然水泡定名。
簡史
1955年9月,由黑龍江省公安廳勘察建立黑龍江省第二十九勞改支隊,對外稱“七星泡農場”。1959年2月,將虎山、格球山兩個勞改農場併入;1962年又將原格球山農場分出單設。1969年,在押犯全部調出,將七星泡農場改為安置知識青年為主的國營農場。1970年4月,正式劃歸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管理局北安分局領導。1976年2月,劃歸九三農場管理局。1984年劃回省勞改局管轄。1986年又劃歸省農場總局管理,仍隸屬九三農場管理局。
規模
七星泡農場場區地貌屬小興安嶺余脈丘陵地帶,波狀起伏。全場場區土地面積7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2萬畝,主產小麥、大豆,1992年糧食總產量7.08萬噸。以農為主,兼營畜牧、漁業,最高年產鮮魚25萬公斤,肉蛋總產量4700噸。1992年全場農業總產值6779萬元。場辦工業有農機修造廠、糧油加工廠、肉食品加工廠、罐頭廠、建材廠等。1992年末全場總人口1.5萬人。場部所在地七星泡有人口3650人,已形成農墾小城鎮。
農場總面積,1999年劃界落界為860296畝,耕地面積427417畝。職工總數為5244人。農場下屬農業生產連隊29個,1999年開始實行規模生產連隊和自營生產連隊兩種管理體制,由農場和農場黨委統一領導,截至2000年,規模生產隊有12個,自營生產連隊有17個,規模生產連隊在生產上歸農業公司管理;自營生產連隊在生產上歸屬自營經濟開發公司管理。
機關科室
農場機關科室分為兩類:一類科室是直接歸農場和農場黨委領導的“五部一辦”,即勞動人事部、監察執紀部、宣傳文化部、企業管理部、財務部,機關辦公室。另一類是社區性質科室。農場的發展始終是在改革的推動下前進的。農場15年體制改革一是黨委“一元化”領導到場長負責制;二是成立“農工商總公司”和下屬“三大公司”(牧工商、農業、經貿);三是模擬集團公司運作和股份制改造;四是農業規模生產和發展自營經濟的巨大改組。
經營狀況
從經濟上來說,農業收效顯著,從1986年興辦家庭農場到1999年實行規模加自營的家庭農場,農業改革不斷深化。15年中有13年盈利。盈利最高年份是1997年,淨盈利1210萬元,糧豆總產突破了10萬噸大關。隨著農業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機行業由於實行標準化管理、標準化作業給15年的農業豐收奠定了基礎。特別是1999年開始組建規模隊,黑龍江農墾總局組織農場利用日本政府二億美元貸款購置新的農業機械,農業生產均以大面積機械化作業為主,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工業從1986年到1992年基本是小額度虧損,從1993年開始盈利,盈利最高年份是1996年,淨盈159 萬元。截至2000年,農場工業除電業外全部轉制、兼併。而在這期間,個體和私營小工業悄然興起,修理業、加工業等發展迅速,顯示了勃勃生機。
農業
農場種子培育加工和植物保護伴隨著農業科研水平的不斷進步而快速發展。到2000年,種子公司已經有耕地3 萬畝,其中農業科研試驗用地450 畝,每年承擔總局、分局24項試驗研究課題,並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為農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種子培育主要從事小麥、大豆原種的引、試、繁工作,利用1996年投入600 萬元新建的種子加工廠,每年可生產大豆原種1500噸,小麥原良種6000噸,不但能滿足農場內部用種,還可大量供應場外。林業作為農場的一大優勢產業,十幾年來快速發展,場內有林地28.1萬畝,占全場總面積的23.5%。
林業
在全國開展退耕還林建設生態經濟區的大好形勢促進下,農場林業生產效益顯著。1999年中央電視第七套節目播出七星泡林業專題片《黑土綠潮》。2000年4 月農場林業公司被評為“全國部門造林綠化400 佳單位”。
畜牧業
以奶牛業為主的畜牧業依託乳粉廠(1989年投產)和農場對發展奶牛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發展態勢良好。農場高度重視畜牧業生產的科學管理與服務工作,完善了畜牧發展服務體系,從配料、檢疫、疾病防治到科學管理、飼養技術各方面提供優質服務,提高了畜牧業發展的科技含量。1996年,奶牛存欄達2825頭,扭轉了1993——1995年因乳粉產品銷售不暢,資金不能及時回籠帶來的奶牛業滑坡的嚴重局面。
集體個個體發展
從1986年到2000年,個體和私營養殖業發展保持平衡。從各家各戶普遍小規模的一頭牛、幾十隻雞鴨鵝的局面,逐漸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養牛、養豬大戶,使全場畜牧業產值從1995年開始就超過了1 億元。非國有經濟發展共經過三個時期。1991—1993年是庭院經濟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主要是農場給政策,工會抓實際工作。到1993年末,進入自營經濟發展時期,九三分局提出了“三元”經濟框架,開創了使自營經濟和工、農兩元經濟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構想。到1996年末,農場自營經濟創產值5660萬元。1997—2000年是產業化發展時期,到2000年,吸納職工3800餘人,社會總產值超過億元。漁業在農場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農場水資源十分豐富,東風水庫是黑龍江省的中型水庫,水利資源得天獨厚。1988年水庫招標租賃後,年產量達13萬斤,產值達26.8萬元。以後逐年上升,最高年份是1995年,年產量達到42萬斤,產值為86.6萬元。1999年魚產量走入低谷,只有15萬斤,產值31萬元。從1999年開始農場採取“半休庫”政策,徹底改變庫區內的生態環境。2000年末農場水庫全面出租,漁具轉賣個人,實行集體承包經營。小城鎮建設是農場“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場面貌發生根本變化重要體現。1986年9 月中學教學樓交付使用之後,到1993年,場部住宅基本實現了磚瓦化。同時在南去十四連隊,北去十二連隊的道路兩側全部蓋起商業性平房,取名叫商業一條街。樓房建設從1992年建起40戶4 層住宅樓和14戶場長樓開始,截至2000年全場共建樓房面積達54848.53平方米。1997年又投資1200萬元,高標準硬化了場直一馬路(七星街),全長1700延長米,寬30米,總面積達51000 平方米。從1994年開始,農場每年用於小城鎮建設方面的投資都在2400萬元以上,最高年份是1997年,達4000萬元。1996年農場根據現代化城鎮建設的發展需要,重新修訂了農場小城鎮建設規劃。1997年農場先後被評為省級先進農業單位、愛國衛生先進村、安全文明村,農場在1992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墾區建設先進場,1999年晉升為省級文明單位。1986年至2000年的15年,是農場快速發展的15年。1986年全場工農業總產值為2710.4萬元(1980年不變價),社會總產值為3431萬元(現價),國民收入1 384.4 萬元(現價)。效益最好的199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12507.1 萬元(1990年不變價),社會總產值為29306.4萬元(現價),國民收入為16 256.3萬元(現價)。
成果
15年間,農場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經濟發展,農場面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職工民眾精神飽滿,農場以新的姿態跨入了21世紀。總之,從農場15年發展變化看,雖然受到了許多主觀和客觀方面的限制,遇到了許多阻力障礙,道路曲折而坎坷,但農場歷屆黨政班子、黨員幹部、職工民眾發揚北大荒人“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把農場從計畫經濟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勇敢地闖入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自己,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拼搏奉獻,使農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這是歷史的見證。在新世紀農場的發展建設中,七星泡人必將再創輝煌的未來和繁榮昌盛的錦繡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