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曲

基本信息

七夕曲,有王建【唐朝】的詩和鬍子衿的詞。

七夕曲·王建

【作品名稱】七夕曲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體裁】樂府
作品原文
七夕曲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拋梭振鑷動明璫
為有秋期眠不足。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
蘇翠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兩情纏綿忽如故。
復畏秋風生曉路。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車。[1]
注釋譯文
星宿:指列星。《列子·天瑞》:“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天地初開,便有星宿。”唐李頎《欲之新鄉答崔顥綦毋潛》詩:“銅將炙相歡飲,星宿縱橫露華白。”郁達夫《蜃樓》:“自雲堆的缺處,偶爾射出來的幾顆星宿的光芒和幾絲殘月的灰線,更照出了這寒宵湖面的淒清落寞。”
天絲:仙女紡織用的絲線。
明璫:用以泛指珠玉。唐李朝威《柳毅傳》:“紅妝千萬,笑語熙熙,後有一人,自然娥眉,明璫滿身,綃縠參差。”
車轅: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國語·晉語九》:“夫卻氏有車轅之難,趙有孟姬之讒。”《後漢書·董卓傳》:“以頭系車轅,歌呼而還。”唐王建《七夕曲》:“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馬烽《“停止辦公”》:“趕車的是個五十多歲的老漢,披著件羊皮襖,穩穩地坐在車轅上,不住地揮著鞭子,吆喝牲口。”
斯須:須臾;片刻。《禮記·祭義》:“禮樂不可斯須去身。”鄭玄註:“斯須,猶須臾也。”唐杜甫《哀王孫》詩:“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明李唐賓《梧桐葉》第二折:“你與我起青苹一陣陣吹將去,到天涯只在斯須。”蘇曼殊《焚劍記》:“女引至廳中;斯須,一老人出,須鬢皓白。”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年約六十七歲。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2]

七夕曲·鬍子衿

【作品名稱】七夕曲
【創作年代】當代
【作者姓名】鬍子衿
【作品體裁】歌詞
作品原文七夕曲
銀河霧縹緲煙遙望彼岸想念眨眼間你等了一年
晴空雨零星散期盼此心思戀分手時你待了一天
鵲橋會路漫漫喜悅重逢團圓相聚片刻有萬語千言
七夕曲情綿綿意味深邃蔓延離別許久又天上人間
——鬍子衿
2010年8月16日18:00
備註
天上一日人間一年,聚時短暫。

相關知識

織女星
秋天晚上,我們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織女星。在初秋,晚上九點鐘左右她越過我們的頭頂;秋越來越深,她越過我們頭頂的時間也越來越早。織女星和附近的幾顆星連在一起,成為一架七弦琴的樣子,我們叫它天琴座。這是介紹織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狀及名稱來源。
牽牛星
在織女星的東方,白蒙蒙地像雲一樣的一片,斷斷續續從北到南橫過天空,這就是銀河,也叫天河。天河的東南面有排成一條直線的三顆星。中間一顆很亮,兩旁的光芒較弱,看去與中間的一顆距離恰好相等。用直線把這三顆星連結起來,正像一條兩臂相等的槓桿。這三顆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擔星。這中間一顆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牽牛星。他的光輝稍稍帶點黃,不及織女星亮,可是其餘的星全比不上他。這是介紹牽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狀。
織女星和牽牛星和太陽一樣,都是恆星。織女星的光輝是太陽的50倍,牽牛星的光輝是太陽的10倍有餘。只因距離我們太遠了,所以看去不過是兩顆比較大的星。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都是恆星及他們的光輝。
織女星距離地球26光年,牽牛星距離地球16光年。太陽光從太陽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織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離地球的距離。織女星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移近太陽,牽牛星也在移動,每秒鐘接近太陽33千米,這速度和地球的公轉速度—29千米每秒—差不多。它們的移動並不是正對著太陽的,移動的方向也漸漸在改變。所以,不用擔心它們會和太陽相撞。這是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的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