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丁蘭刻木傳說故事從西漢流傳,一千多年裡不斷豐富、提煉,成為優秀的民間文學。“丁蘭刻木事親”的傳說故事作為孝道文化的經典,被收入《二十四孝》,廣播華夏。隨著社會的發展,又有大鼓、墜子、蓮花落、洋琴、快書、花鼓、豫劇、梆子戲、柳子戲等多種宣傳“二十四孝”形式的出現。丁蘭刻木的傳說源於歷史,經過歷代的宣傳、演繹,根植於廣大民眾的樸素情感之中,成長於歷代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丁蘭刻木傳說反映了當地社會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透露出濃郁淳厚的鄉風民俗。
歷史淵源
據明版《豐縣誌》載:丁蘭,河南陳州人,後寓居豐縣東十里(今豐縣鳳城鎮丁蘭集);早喪父,事母至孝;及母喪,刻木孝母,事母如存。
丁蘭刻木傳說故事從西漢流傳,一千多年裡不斷豐富、提煉,成為優秀的民間文學。“丁蘭刻木事親”的傳說故事作為孝道文化的經典,被收入《二十四孝》,廣播華夏。隨著社會的發展,又有大鼓、墜子、蓮花落、洋琴、快書、花鼓、豫劇、梆子戲、柳子戲等多種宣傳“二十四孝”形式的出現。
傳說張書後裔深為丁蘭的孝行所動,不計前仇,帶頭捐資為丁蘭修廟,名曰“丁公祠”。廟大門對聯為:“刻木以相親須作乎孝子,殺人不償命慶幸哉大夫”。前來祭祀者絡繹不絕,小張橋形成了集鎮,更名“丁蘭集”,影響範圍越來越廣。
基本內容
關於“丁蘭刻木”的傳說,國內流傳著各種不同的版本,雖在細節上存在差異,但在丁蘭刻木奉母這一基本內容上大體一致。相傳丁蘭自幼不孝,經常打罵寡母。其妻雖賢,但多勸無效。一次丁蘭鋤地歇涼,看到樹上小烏鴉覓食餵瞎了眼的老烏鴉,又見羔羊跪著母羊吃奶,有所感悟。心想:扁毛畜生尚知孝義,我乃一人,難道還不如飛禽走獸?從此幡然悔悟,決心做個孝子。適巧此時丁母又來送飯,丁蘭慌忙去接,怕挨打的丁母,見狀驚惶失措,回頭急逃,撞在路旁大桑樹上氣絕身亡。丁蘭見狀,哭得死去活來,厚葬母親後,用該桑木刻了一尊母像,供奉堂前,一日三餐供祭,昏定晨醒問安,出必告、返必面,決心痛改前非,待母像活著一樣。一日鄰人張書妻到丁家借籮,恰丁蘭不在家。妻請示母像,母像慍怒,便婉言拒絕於她。張書聞情,闖入丁家辱罵、摔打木像,忿忿而去。丁蘭歸,向母問安,見母像顯怒色似落淚,問其妻,妻實告之。丁蘭去張家論理。張家人多勢眾,蠻不講理,爭吵中還先動手打了丁蘭。丁蘭怒不可遏,奮力還擊,誤殺張書。丁蘭也身受重傷。經縣官審理,丁蘭如實稟報。縣官疑其案情不實,實地查訪。丁蘭跪母像前哭訴:“兒為母親討公道,但殺人償命,今後恐怕再也不能孝敬您老人家啦!……”又囑其妻,“我死後你要好好侍奉母親”。說罷嚎啕大哭,木像亦淚流成行,在場的人們都深受感動,連縣官、衙役也落下了眼淚。縣官再三斟酌:依法該殺,孝義可嘉,難以決斷,便奏請朝廷。朝廷御批:丁蘭孝母殺人免罪,並封中大夫。
丁蘭名聲大振,全國上下,忠孝之風日盛。“丁蘭刻木”的故事世代相傳,備受推崇。傳播丁蘭孝義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刊印本“二十四孝”把丁蘭刻木列為榜首。
主要價值
丁蘭刻木的傳說源於歷史,經過歷代的宣傳、演繹,根植於廣大民眾的樸素情感之中,成長於歷代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丁蘭刻木傳說反映了當地社會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透露出濃郁淳厚的鄉風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