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芝萍

丁芝萍

丁芝萍,女,中國傳記作家。四川宜賓市人,1949年生,機械製造中專,自修師大漢語言文學。主要從事小說,人物傳記,散文創作。她潛心編著宜賓文史人物傳記,出版《宜賓書畫人》、《宜賓演藝界》、 《劉文彩在宜賓》、《宜賓全民抗戰紀略》,為宜賓文史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丁芝萍與共和國同齡。用她的話說,幾十年來,她是同共和國攙扶著經風雨,涉世面,磕磕絆絆走過來的。

宜賓三江口出生並成長起來的她,“孩提時代,夏夜納涼時,常枕著祖母的膝頭聽她講家鄉美麗的傳說。什麼東山的白塔與七星山的黑塔互換帽子啦;宜賓城是系在翠屏山和真武山下的筏子啦;兩江交匯處有個分水觀音啦等等。於是,遙望著黑塔光光的頭頂,心想它怎么連帽子都接不穩掉到江里去了呢?擔心著有朝一日繩索斷了,宜賓城如筏子般沖走了怎么辦?風平浪靜的晴好天氣,乘著渡船去兩江交匯處看金沙江的濁水與岷江的清水形成的太極圖;漲水天,佇立在合江門碼頭,觀滾滾西來的金沙江納西北滔滔而至的岷江匯成浩浩長江東去;那些倚江而立、雄奇多姿的青山及山濤起伏、翠浪連天的竹林則成了她游曳的綠源。天池的夕照、鎖江石的縴夫吟唱、流杯池的曲水流觴、翠屏山的晨鐘暮鼓、真武山的廟宇樓榭、催科山如雲的桃花……都令她流連痴迷,她用稚拙的畫筆留下了這些美好的記憶,夢想著長大當一名畫家或作家。”

然而,命運並沒能讓她的夢想如願以償。宜賓二中國中畢業後,因在宜賓紙廠為八級車工的父親有點“歷史問題”,政審沒過關,沒能升上高中,而被宜賓紙廠技工校錄取。畢業後,分配到宜賓紙機廠,先後當過車工、長駐成都辦事處工作員。中年喪夫,獨自撫養兒子,為生計奔波,生活中充滿了種種艱辛和無奈。1995年,丁芝萍背井離鄉,遠赴沿海一帶尋求發展。先後在工藝領域的中資、外資、合資企業搞過平面設計、管理,被老闆炒過魷魚,也炒過老闆的魷魚。“滯留在海邊小鎮的日子裡,夜闌人靜時,常倚窗北望:茫茫寥寂的夜空下,何處是長江之頭?那鄉愁啊比夜色還濃。”錢沒賺到,卻體會了改革開放沿海經濟原始積累期的況味,身心得到一段深刻的磨礪。

步入文壇:

丁芝萍天資聰穎,性格活潑開朗,秉性特立獨行。學生時代不僅喜愛文學、書畫,同時也是文體活動的積極分子,歌舞、桌球、藍球兼涉獵。文、書、畫,皆是自學。曾自修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參加過成人高考。閱讀廣泛,古今中外文史哲藝皆涉獵。一直有著嘗試文學創作的願望,而大半生為庸碌生計奔忙,無暇它顧,真正搞創作還是近十年的事情。近十年來,她惜時如金,勤奮地追補著失去的光陰,已創作了百萬餘字的小說、散文和傳記。尤對傳記情有獨鍾,用她的話說:“作為平民作者,我一直懷著一顆平常心去關注我們所處的世界。我認為,一個地域的人文歷史,或者說文化底蘊,應該是那些曾經發生過的、鮮活的人和事,我們把它記錄下來,留下一份可資考鑒的一手資料,應該是有意義的。”

丁芝萍 丁芝萍

家鄉的風土、人情、習俗已深深積澱在她的性靈中,成為她藝術創作的源泉。她歷時兩年半,寫就了她的首部4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槐花幾時開》。為了寄託與書畫、演藝多年來戀而未果的繾綣,為了讓宜賓書畫、演藝事業作出過貢獻的文人們永遠為後人所銘記,丁芝萍又謀生了一個想法:為宜賓文人著書立傳,給後人留下一套可供考鑒研究的基礎資料。

代表作品

書籍
時間出版社
《宜賓書畫人》2003年中國文聯出版社
《宜賓演藝界》2009年中國文聯出版社
《長風將軍》2012年中國文聯出版社
《宜賓全民抗戰紀略》2015年中國文聯出版社
丁芝萍 丁芝萍

作品簡介

《槐花幾時開》:以打工妹為題材自傳性長篇小說

《宜賓書畫人》:丁芝萍以一個平民作者的視角,“為家鄉記下了近百年的翰墨丹青史”(侯開嘉語);而《宜賓演藝界》則是為近五百名活躍在宜賓舞台上的演藝人作傳留名,涵蓋了戲劇、影視、歌舞、雜技、曲藝等領域的創作、編導、演員、器樂、舞美及評論工作者。兩書所收錄的人物,均是既有卓有成就的名人大家、也有此前經傳無名的普通藝術工作者。

《劉文彩在宜賓》:一個時代猶如一出大幕戲,有主角、有配角。本書除了主角劉文彩,還聚集了當時與劉息息相關的一群配角,希望通過這類眾生相的勾勒,能反映出那段歷史的概貌。

《宜賓演藝界》:一書共40餘萬字,“一幅幅精美的劇照,一張張親切的面容,與一則又一則真實生動的文字緊密結合,以圖配文,圖文並茂,透著同一種撩人的情致,使人同時獲得雙重審美享受,”(陳國福語)書中收錄了近五百名宜賓籍或曾活動在宜賓的演藝人,其中既有名角、資深藝人,也不乏一些艱辛、清苦、執著於藝路跋涉的普通人。

《長風將軍》:顧葆裕(1906-1959)字覺後(別號長風),江蘇松江人,黃埔軍校第四期、中央訓練團黨政研究班第三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八期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東路北伐軍第一軍第三師排、連、營長,第八十七師團附、參謀、師參謀主任,第三十六師一。二團上校團長,第一九二旅副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九二旅旅長,第八十八師副師長,1949年春任第一二四軍中將軍長。同年秋到台灣,任陸軍傘兵總隊中將總隊長。1955年被蔣中正任命為國防部戰略計畫委員會委員,1959年病逝於台北。
《宜賓全民抗戰紀略》:一書記載了宜賓各縣區的抗戰歷史和 抗戰有功的人物,為數百名抗戰老兵列了小傳,讓宜賓本土抗戰英雄們的光輝事跡和抗戰精神得以彰顯。“抗戰時宜賓雖未成為戰場,但卻是戰略意義的大後方。宜賓人民敞開胸襟接納來自淪陷區的學校、工廠、各種機關單位及難民,同時還是兵源和軍需的重要補給地區。”丁芝萍說,因此,她的這本書從抗戰老兵、市民、戰時遷址宜賓的各種機關單位等方面,多角度還原了宜賓抗戰的歷史。

丁芝萍 丁芝萍

除出版書物外,丁芝萍又看準了網路文學,當起了宜賓某知名網站“宜賓人”的版主,在網際網路上宣傳宜賓、弘揚地域文化。

採訪經歷

丁芝萍 丁芝萍

沒有公款的資助,外出採訪的旅差費等一切開支,都是在她每月微薄的退休金里擠,而文史書籍都得自費出版,書稿完成後還得八方去拉贊助“要錢”出書。為此,丁芝萍常常自嘲:我成了精神的富翁,金錢的乞丐。

太遠的地方沒有經濟能力親自去拜訪,就書信函約;她前往成都、重慶、廈門、北京等地採訪時,為了節約開支,都選乘旅費廉價的火車,在擁塞、昏濁的車廂里度過漫長的夜晚;住廉價旅店、吃廉價快餐。

有一次,丁芝萍搭乘摩的去宜賓縣天星鄉深山老林尋找一個知情人,為自己的寫作內容豐富素材,摩的在寬不盈尺的山埂上飛馳,下面是深不見底的溝壑,那情形如今回憶起來都叫人心怵,丁芝萍不忘打趣兒:“出來前,該把遺囑寫好。”

在筠連採訪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她不畏山高路陡及雨後溜滑,拄著棍子爬山,陪同的一位當地人感慨道,“如果人們都有你這種精神就好了!”有一次,為了尋找活著的抗戰老兵,她在大山里搭著摩的冒著風雨奔波了七八個小時……

為了尋訪現存的抗戰老兵,丁芝萍曾在去年秋天的滂沱大雨中,裹緊身上的披肩,坐在“摩的”後面,在筠連縣的山路上轉彎、風馳;曾在宜賓縣天星鄉深山裡,坐在機車上,任它在寬不盈尺的山埂上飛馳,下面是深不見底的溝壑,那時她甚至想到以後要留下遺囑再出門;從省檔案館到各縣檔案館,丁芝萍一一求訪。檔案館工作人員感動於她的誠意,大開綠燈,儘量滿足她的需求。

在畫家好友楊劍濤眼裡,丁芝萍愛說愛唱,興致來時能引吭高歌一段《小河淌水》,空舞紅袖,輕翩綢扇;每逢時令還能做出櫻桃脯、葡萄酒……她愛美、懂吃喝穿戴、會生活,本可以寫寫小文章,舒服愜意地過退休生活。然而記者所見到的丁芝萍,卻因為長期的採訪與電腦前伏案工作,有了頸椎與輻射方面的問題,清亮圓潤的嗓音已變得“啞”“癟”,說話都有些吃力,出門需要隨身攜帶胖大海水滋潤喉嚨。

是什麼讓她自甘“窘迫”,活得如此苦累?丁芝萍用暗啞的聲音說,“任何時代都需要多種聲音,我代表一種平民聲音吧。我是宜賓人,我愛這片家鄉和土地,所以我有主人翁意識,要為之留下一份真實的東西,以利後學。”

評價

積澱著丁芝萍心血的《宜賓書畫人》出版後,得到了書畫界的高度評價。宜賓作家協會副主席陳明雲稱:“這是一部奇書。”著名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侯開嘉則評價為“書不奇而人奇,只有人奇才能作出如此超凡脫俗的‘傻事’”。繼又感慨道:八十年代初,他為了寫一篇包弼臣的研究文章,光走訪、查閱資料,就歷時一年。寫一人一文尚且如此費力,更何況去編撰一本有幾百位書畫人傳記的書?在他看起來不可能以一人之力而完成的事,丁芝萍卻辦到了,何況是自己貼錢白乾,真令人感動和敬佩。

“丁芝萍不是畫界人士,卻寫出一本《宜賓書畫人》,她亦非梨園票友,竟遠效元代鍾嗣成編寫《錄鬼薄》,為宜賓及旅外宜賓籍的川劇人、京劇人立傳,甚至擴大到話劇界、歌舞界、雜技界乃至社會各界為數眾多的“顧曲周郎”。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項極有意義的志書工作,本應由專門機構群力完成,丁芝萍卻當仁不讓,已一己之力,完成了一項艱巨浩大的記憶工程。”(陳國福語)

川省檔案館收藏了丁芝萍的幾部史料並評價:“這不僅是宜賓市近一個世紀以來歷史資料的補充,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省檔案館館藏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