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簡介
1969年生,江蘇蘇州人,現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築工程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導。學術兼職
1、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理事2、地下空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3、中國岩土錨固工程協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4、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錨固與注漿分會副秘書長
5、地面岩石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
6、中國水力學會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岩石工程專門委員會委員
7、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會員
8、上海市民防協會會員兼聯絡員
教育情況
1981.9-1984.7蘇州滸關二中 國中1984.9-1987.7江蘇吳縣中學 高中
1987.9-1992.7同濟大學建築工程系 土建結構專業五年制本科
1992.7-1995.4同濟大學地下建築與工程系 結構工程(地下結構)專業碩士學位
1995.4-1997.12同濟大學地下建築與工程系 結構工程(地下結構)專業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7.12-1998.8同濟大學地下建築與工程系留校任教
1998.8-2001.5 同濟大學地下建築與工程系講師
2001.5-2001.10比利時吉姆布隆農業科學院合作科研
2001.10-2002.6同濟大學地下建築與工程系講師
2002.1-2002.4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 附屬研究員
2002.12-2003.5比利時吉姆布隆農業科學院合作科研
2002.6-至今 同濟大學地下建築與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4.7-2006.12同濟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副所長
2006.7 同濟大學地下建築與工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副系主任)
研究方向及獲獎
主要從事隧道及地下建築結構與工程非線性力學性態、施工擾動機理、施工動態數值模擬分析與反饋控制理論研究,並在盾構隧道、沉管隧道接頭變形、防水等方面有較深入研究。至今已開發軟體1套,獲得或申請專利10餘項,發表論文100餘篇;負責或參加完成六十多項國家863計畫、科學基金項目和重大工程技術項目的研究,並有在研項目多項,完成的科研項目中多個項目經鑑定為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技進步獎與榮譽三十餘項。研究成果已成功地用於雲南元磨、雲南思小、江西景婺黃、浙江諸永、蕪湖龍山、廣州龍頭山等高速公路隧道,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超大直徑深豎井工程,拉西瓦水電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宜興抽水蓄能電站和龍灘水電站等大型工程的地下廠房,上海長江隧道、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輸水隧道、上海、廣州、無錫、日本大阪捷運盾構隧道,世博電力隧道工程、上海合流污水頂管工程,以及深圳福田站、潤揚大橋超深超大基坑工程、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的反演理論,設計最佳化、施工過程模擬分析、反饋和安全性預報等分析論證研究工作,在解決重大的岩土及地下工程問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有關成果分別獲1999、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二等獎各一項(第二、第七)、1999年度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第四)、2000年度上海市市政工程局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五)、2001年度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第三)、2001年度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第三)、2002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二)、2004年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八),2003年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獎、2003年首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提名獎”、2003年度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選、2004年外觀設計專利一項(第二),申請專利九項(發明專利第一2項,第三4項,實用新型專利第一、第三、第六各1項)、2005年中國公路學會隧道工程分會優秀工程師、2006年第一屆建築類多媒體課件大賽一等獎(第二)、2006年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六)、2006年獲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四屆青年科技金獎、2006年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2006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九)、200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七)、2006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七)、2008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五)、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8年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2008年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六)、2008年岩土錨固技術創新與套用突出貢獻獎、2009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二)、2009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六)、2009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第五)、2010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九)、2010國家級精品課程(第三)、2012年中國民航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三)、2012年度上海市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一等獎等獎項和榮譽。
科研及教學成果獲獎
14.同濟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深基坑多媒體教學輔助軟體的研製”,1997.12—1999.12,第三完成人,研究成果通過同濟大學組織的專家鑑定,為國內先進水平,2001年度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2001.12,No.931321。
15. 朱合華、丁文其、李曉軍、楊林德等,“同濟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設計與施工分析軟體”,1996.6-2002.6,2002.7.26通過上海市科委鑑定,國際先進水平,2002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目前已有150多個正式用戶。該軟體包括前後處理與計算分析模組,適用於動態施工受力過程的、一維和兩維平面及軸對稱問題的土木工程結構與岩土介質的靜力計算,並具有施工階段的反饋分析和預報功能。軟體被國內外多家設計、施工、研究單位所採用,得到良好的評價,廣泛套用於水電站大型地下廠房的圍岩穩定性分析,捷運、頂管和公路隧道的施工模擬分析,基坑工程的設計、施工反饋和預報分析等岩土工程中。
16. 鐵道部第14工程局委託項目,“複雜地質條件下長大公路隧道施工與環境監控技術的研究”,27.5萬,第八,2000.10.20,通過交通部科技司鑑定,國內領先水平。
17. 上海市信息管線有限公司委託項目,“信息管線集約化建設井孔的綜合監控措施研究”,第三完成人,1萬,2000.7。
18. 上海市信息管線有限公司委託項目,“集約化信息管線建設的工程技術”,第二完成人,3萬,2000.11。
19. 同濟規劃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委託項目,“百樂園基坑圍護結構二維有限元分析”,第二,2.75萬,2000.10。
20. 上海申元岩土工程公司委託項目,“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南錨錠基礎圍護結構方案三維有限元分析”,第二,3萬,2001.1。
21. 江蘇省電力公司委託項目“江蘇宜興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收斂變形試驗及反分析研究”,由同濟大學主持,與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和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合作完成,為同濟大學第二負責人,負責程式編制和數值分析,總經費110萬元,其中同濟15萬元,2000.4—2001.4。
22. 安徽省交通科技攻關項目,“蕪宣高速公路軟土地基計算模型和變形控制的研究”,參加,18萬,2001.5,2001.7通過安徽省交通廳組織鑑定,國內領先水平。
23. 蘇州天獅建設監理公司委託項目,“蘇嘉杭高速公路江蘇段路堤沉降觀測分析”,第五,12萬元,2000.12-2001.12。
24. 安徽省公路勘測設計院委託項目,蕪湖長江大橋無為岸公路接線工程軟基試驗路段試驗研究,第二,2002.4。
25. 上海城建集團委託項目,上海市復興東路隧道工程泥水盾構同向和異向推進方案三維有限元分析,第二,2002.5。
26. 深基坑穩定性的動態機率監控,59478043,負責人:楊林德,參加,1994.1—1997.12。
2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深基坑穩定性的各向異性滲流耦合分析與動態監控”,59878038,負責人:楊林德,第四參加人,負責理論建模、程式研製,經費16.5萬元,1999.1—2001.12。
28. 同濟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地下工程設計、施工網路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的開發”,2001.1—2002.12,2萬元,第二負責人。
29. 國家電力公司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委託項目,巨型地下洞室群開挖及圍岩穩定研究:子題2“圍岩變形特徵、主要洞室變形預測及變形監控標準建議值研究”,國家電力公司科學技術項目,19萬,契約號:KJ00-03-23-03-02(1),子題負責人:楊林德,第四,2002.6-2002.12。
30. 朱合華、王 璇、丁文其,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03年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研究課題“上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推進機制研究”,第三,2003.6-2003.8。
31. 與比利時列日大學、吉姆布隆農業科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利用不透水介質保護廢棄物周圍含水層的質量與持久性研究”,參與試驗設備的改進和試驗工作,經費470萬比利時法郎1999.1—2003.6。
32. 雲南元磨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委託項目,“雲南元磨高速公路隧道現場施工監控量測K212+755~K270+400”,520萬,第三,現場總負責,2001.2—2003.12。
33. 同濟大學教改項目,土建類學生在課程教學、畢業設計中“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第三,2002.1—2003.12。
34. 雲南省交通建設科技項目TST(2001)209A,元磨高速公路隧道圍岩分類及套用研究,第八,7.3萬,2001.10~2003.12,2004.5.15雲南交通廳鑑定,國際先進水平,2004.8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5. 雲南省交通廳科技項目,元磨高速公路隧道動態反饋設計與信息化施工研究,張從明、李志厚、朱合華、和 昆、李國鋒、丁文其,50萬,2003.10~2004.10,2005.1.22,雲南省交通廳鑑定,國際先進水平。
36. 夏才初、蔡永昌、李曉軍、丁文其、朱合華,復興東路越江隧道江中泵房襯砌結構受損情況評價,上海市政二公司,10萬(1萬),契約號:64-0230-02-234,2004.3。
37. 丁文其、李曉軍、王曉形、李志剛,新疆輸水隧洞工程TBM法管片結構設計計算分析,2004.1。
38. 李永盛、朱合華、丁文其、王璇、徐瑞華,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研究,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2003.12-2004.4。
39. 丁文其、賈明輝、沈傑、王曉形,500kV地下變電站工程基坑圍護方案可行性研究,上海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2004.8。
40.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龍山淺埋大跨連拱隧道動態反饋與施工控制技術研究,73萬,2003.7-2004.7,2006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第九。
41. 2002年同濟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重點資助項目,“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8萬,2002.9~2004.10,朱合華、丁文其。
42. 上海市教委曙光計畫項目,城市三維地層動態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套用,項目負責人:朱合華,本人排名第七,2003.12,2004.12.23鑑定為國際領先水平,2006.11.24,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No.20064391-3-R07。。
43. 新昌臥佛殿地下洞室結構設計及監控量測,2003.5-2005.1,總負責。2004.9.2 “淺埋洞室的開挖方法”發明專利申請受理,(申請號:2004 10054222.8),發明人:丁文其、朱合華、陶履彬、楊林德、夏才初、李曉軍、俞登華、王曉形。
4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172095,隧道圍岩可視化數字地層信息系統與施工監控研究,第三,2002.1-2004.12。
45. 2002年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連拱隧道建設關鍵技術的研究,2002.6-2005.6,總經費590萬(同濟310萬),朱合華、丁文其。2005.9.24通過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管理中心組織的鑑定,國際先進水平。
46. 數字地下空間建設的分析技術研究,2003年度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選項目,第一負責人,2004-2005,4萬。
47.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編號04dz12004),上海中環線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大斷面管幕—箱涵頂進套用技術研究,第21,2003.8-2005.12。2005.12.24上海市科委鑑定為國際領先水平,2006.11.24,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No.20064592-1-R12。
48. 2005同濟大學精品課程,地下建築結構,張子新、丁文其、蔡永昌等
49. 2005同濟大學精品課程,地下工程測試與監測,夏才初、朱合華、李曉軍、蔡永昌、丁文其。
50. 同濟大學“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建設項目建築土木教學創新基地,2003.7~2006.6,主要參加。
51. 朱合華、夏才初、蔡永昌、李曉軍、丁文其、袁 勇,2003年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公路隧道健康診斷的套用技術研究”,參加,總經費212萬(同濟120萬),2003.6-2006.8,國際先進水平。
52. 863計畫子項:盾構地層適應性設計理論方法和相似模擬試驗平台,朱合華、廖少明、丁文其、李曉軍、楊林德、蔡永昌、夏才初、黃宏偉、馬險峰,30萬,參加,2003.9.5-2004.12.31。
53.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地下空間火災預警及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參加,2004.8—2006.12。
54. 地下結構及其與土層間界面的不連續性態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04ZR14135,丁文其、李曉軍、陳寶,2004.11.20-2006.12.31,5萬。
55. 淮南礦業(集團)望峰崗礦井建設項目部,望峰崗煤礦基於三維數字地層的採掘工程動態信息系統研製及套用,李曉軍、朱合華、蔡永昌、丁文其,60萬,2005.11-2006.12。
56. 海南省交通廳,瓊州海峽跨海公路通道規劃研究—隧道方案,第二負責,2005.10-2006.12。
57. 三維曲線頂管環境保護與控制技術,第九,上海市科技成果No.9312005Y0909,2005.8.26。
58. 上海機場集團委託,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No.04dz12047,軟土地區機場飛行區地下穿越關鍵技術研究,吳念祖、李永盛、夏才初、賀勝中、廖少明、丁文其等,50萬,2006.3-2007.4。
59. 超淺埋頂推箱涵中大管棚支護技術及工藝研究,第七,河南省科技成果No.9412007Y0987,2007.8.31。
學生評價
共指導研究生60餘人,被公認為是同濟大學地下系最受歡迎老師。丁老師最不能使人忘記的,是他的慈愛。
不管學生犯了什麼錯誤,丁老師總不肯提出嚴厲的批評,而是婉轉的指出不足的地方,同時又不忘鼓勵,他的批評是熱情的幫助。
朱熹說,教師像扶醉人,我覺得丁老師就是一位合格的扶醉人。
丁老師有很多事情可以說,我要說的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丁老師對待學生特別慷慨。
丁老師對學生像慈父一般關心,處處為學生考慮。
每周開例會的時候不僅僅關心學生學術上的問題,對於生活上的問題也很關心;學生如果工作比較晚了,他也會問候一下;丁老師打電話,發郵件都很客氣,完全沒有架子;他還會作為一個普通隊員和學生們一起參加教研室的籃球比賽;學生畢業了如果工作沒有著落,他也會積極幫助他們聯繫單位;有的學生遇到事情會很著急,他卻從來不急,給學生以依靠。他就像一座大山,那樣高大,穩重,深沉。
作為一位老師,他更是秉從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為師準則。
丁老師說:“作為老師,首先肯定是知識的傳承、教授,需要有自己的知識積累,他所有的學術成果都對學生開放;其次,是要鼓勵學生,做一些基本的事情,培養一些基本的素質;最後,還要培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丁老師希望幫助他的學生培養出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這樣在以後工作的時候遇到事情就不會慌張。
“我們同濟出來的學生,將來都要立志成為行業的精英;也要成家立業,成為家庭裡面支撐的骨幹。我們要成為業界的脊樑。”這是丁老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師長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