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特徵
丁岩村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周均為高山林地,海拔800米左右,村內有兩座山,其中一座因其形狀象斗狀,其名山岬頂,海拔一千米左右,山頂石面上長有一種泡茶解暑的草藥。另外一座名為金雞山,因山頂有兩個一般高的峰,本地人都叫雙雞山。村落貫穿一河流,源頭為原始大樹林,因村落地勢陡峭,樹林保存較為完整,以防止山體滑坡、土石流等自然災害。河流的下游穿過大片毛竹林到村的末端有幾個水電站。農產概況
山上植種以松、杉、毛竹為主。竹林、經濟林及茶葉是丁岩村村民的經濟來源。在青山、綠水、田園之間,土壤多為黃土,宜種杉木、茶葉。丁岩村現有耕地面積650畝,毛竹林面積2968畝,茶葉面積723畝,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毛竹、茶葉、水稻種植及外出務工。2008年丁岩村工農業總產值為920萬元,其中大農業產值762萬元,小農業494萬元,林業193萬元,牧業66萬元,漁業4萬元,服務業5萬元,工業15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850元,村財收入為7.7萬元。公共設施及建築
丁岩村現有村委會辦公樓1座,廢棄國小1座,老人活動中心1個,無完善公廁。村里建有一座自來水壓力淨化池一個,村民用水取自山泉水和自來水,用電取自台溪鄉變電站,村民燃料主要以木材為主,同時兼用少量瓶裝液化石油氣。人口結構
丁岩村現有124戶,472人,男性人口248人,女性人口224人,育婦總數144人,已婚育婦88人,零孩4人,一孩23人,二孩28人,多孩29人,未婚青年78人,按政策需“雙查”對象30人,獨生子女戶17戶,一女一男戶19戶,二女戶1戶,共有9戶屬於低保戶。特產
村裡有一種小竹,這種小竹遍布範圍很窄,夏季其小筍可供食用。原先村裡有一個造紙產,因環境污染2000年左右已停產,並於2011年左右銷毀。
丁岩村特產茶葉,“東岩雲霧茶”品牌,先後榮獲第二、三屆世界名茶博覽會優質獎和銀獎、2001年1月獲得福建省農業品特優新產品金獎。同時金雞山茶園已通過有機論證,是目前福建省最大,三明市唯一的一家有機茶股份公司。種植的茶葉新品種有龍井 43號、丹桂、金觀音、黃觀音、黃旦、黃奇等。
丁岩村有豐富的山林資源,木材、毛竹、茶葉是丁岩村的重要山林資源,目前村民對竹業、茶葉的管護還處於低水平,可以引導農民學習科學管護,並且目前村民主要靠山售原木,原竹來獲取經濟收入,對開發竹、木二次產品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丁岩村有豐富的水稻資源,是丁岩村另一項重要經濟來源。應積極利用好國家惠農政策,引導農民科學種植,科學管理,使水稻種植不減,產量穩中有升,另外,還可以引導村民種植無公害蔬菜,增加農民收入。
祠堂
康氏和盧氏,這裡有四個較大的祠堂,康氏和盧氏各兩個。相傳一千多年前康氏就已落居,盧氏祖先原先居住在盧氏大祠堂附近,因康氏盧氏以兄弟相稱,後盧氏搬遷至如今聚集區。康氏家族,由於外搬等各種因素,人口數量沒有太大的變化。康氏祠堂分上座和下座,上座於2007年年底重建,下座建築已經歷兩百年左右的風風雨雨,下座康氏祠堂牆壁上的那些清末書法字還保留較為完整,這些書法字下筆渾厚有力,是清末難得的一位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書法家。說起這些書法字,還有一段小故事,傳說清末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第一次進考試由於他的父親過世,要守孝,不能考。守孝幾年後由於戰亂和科舉考試的相繼取消,最終沒能一展雄途。但他卻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下座祠堂的地板以灰為材料拍打而成,體現了當時人民的智慧,相傳灰地板高級的師傅一天也只能打出一平方米大小的地板。
建築普遍以二層民居為主,有部分古建築以土牆包圍已防戰亂及土匪入侵。
這個村落的傳統節日
立春節:立春交節時分,不論白天黑夜,家家戶戶都鳴炮放煙花,稱“接春”,迎接“春神”到來。過九節:農曆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米粥,稱“窮九”,晚餐有豐盛的雞鴨魚肉等酒菜,叫“做富”,預示先窮後富。九米粥,是用燦米、粳米、糯米、花生、豆類、紅棗、杏仁、糖等九種混合煮成。農村人家還有分送九米粥給出嫁女兒或左右鄰里,或任熟人來家品嘗九米粥的習俗。
采青節: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農村人家有食“艾粿”習俗。是用採集的艾草嫩葉煮熟搗成泥,拌入粳米舂成艾粿。顏色青綠,風味鮮美,清香撲鼻。食艾粿,以祛邪氣。
立夏節:立夏這天,農家有食用“夏粿”習俗。是以米粿為皮,竹筍為餡,包成半月形,稱“夏粿”。城裡人稱其“粿夾”。有的還用紅糟煮小竹筍、豬肉等為食。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俗稱“七月半”,也有叫“鬼節”。有的鄉村因習俗不同,這個節日定在十一、十二或十四日,但都是舉行祭拜祖先活動。
掃墓節:在農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農村各族都必選其中一天,集合族人祭掃祖墓。掃墓結束,就地擺開酒席,食用祭祖的米粿、豬肉、鴨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帶回家辦酒席。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也稱團圓節。出嫁女要給娘家父母兄弟送中秋禮餅,以示團圓。這天,各戶家人團聚,晚上吃月餅賞明月,歡度團圓之夜。
立冬節:這天,農戶人家舂糯米,食糍粑,或舂粳米,食白粿,以慶糧食收成。有的還吃草根湯,滋補身體,濕熱禦寒。
冬至節:這天早餐,各家有煮小團丸為食的習俗。是用糯米粉和成小團丸,稱“小糍子”。以示子孫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