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文化

丁克文化

丁克文化:近年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傳統的生育觀念發生改變,不生育的“丁克家庭在中國悄然出現並擴展著。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除了主動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其次,主觀上對自己丁克身份接納和認可--他們認為丁克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現實生活中,也正是這些認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體,能夠較好堅持自己的選擇,並經營與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人們對理想家庭模式的選擇出現了較大變化,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被一部分年輕又新潮的中國夫婦選擇,它就是“自願不育”。

概述

丁克文化丁克文化

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被一部分年輕又新潮的中國夫婦選擇,它就是“自願不育”。這種國外稱作“丁克”(英文縮寫DINK的譯音,特指雙收入、無小孩的夫妻)的潮流,否定了古往今來中國人公認的丈夫、妻子、孩子組成最標準的家庭結構,而對生育本身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據調查,“丁克”家庭在80年代之後才在中國逐漸增加,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程度及家庭社會地位都遠遠高於一般居民。

面對中國人口過剩的警報,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喚起了他們的憂國之心。
譚東是一家大學的副教授,妻子在一家化學研究所當工程師。他認為,中國之所以至今不發達,其中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每一代人不重視自身的發展,而轉向對下一代的望子成龍,結果形成多層次、低質量的惡性循環。而人生的任務在於自我實現和發展,把希望轉嫁到下一代,是一種逃避。
他妻子呂紅麗表示,實在捨不得把孩子生育在這么擁擠和貧困的地方。人多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對此上海人最有體會:空間有限,人擠著人,活得太累。在這個人滿為患的年代,不生育是一種美德
當然,他們也有煩惱,雙方父母為了第三代的事,幾次與他們鬧翻;周圍常有人在背後議論他倆沒有生育功能。但是,他倆卻泰然處之。
讓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得到有效的發揮,充分實現自我價值,是一部分自願不育者的共識。
“丁克”家庭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擯棄了中國人忍辱負重、無條件地為後代作犧牲的傳統生活模式,更看重自身的快樂。
也有一些“丁克”家庭在經歷了歲月的沉澱之後,發現“叛逆”的結果並不總是羅曼蒂克

有關人士指出:對國家人口問題的憂慮;為了使生活過得更輕鬆;實現自我是產生中國“丁克”夫婦的三大主要原因。
在中國,對“丁克”現象研究最早也最具權威性的當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女研究員李銀河。 曾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獲社會學博士的李銀河,是1989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所作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博士後時,開始關注“丁克”的。李銀河認為,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西方工業化國家中有大批人群自願不生育,並且呈愈來愈多的趨勢。而在中國,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農業社會中,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行為規範又是特別地強大、整齊劃一,人們無形中沿襲了幾千年來傳宗接代的思想,從未意識到要選擇一種別樣的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中國一些都市化、工業化地區,個人的選擇空間多了,出現了一批與中國傳統觀念相距甚遠的自願不育者人群。他們以個人現世生活的幸福快樂為重,珍視夫妻關係,輕視親子關係,具有明顯的現代意識。
現代觀念與傳統觀念的根本差異在於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所持的態度。傳統觀念輕視自我,以某種責任(如繁衍後代)為生活的基本目的;而現代觀念卻重視自我,時時關注自我的實現,強調那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02,03年前後,有關丁克的書籍紛紛上市,02年初出版的《叛逆與追求.丁克家庭》,提出:變革中的中國家庭,選擇與自由是生活的原則,中國第一本關注丁克現象的長篇小說《丁克家庭》問世。

丁克文化面面觀

丁克文化丁克文化

網路文化

國內的“丁克之家”,百度“丁克吧”“軒轅春秋文化論壇”中的“大家怎么看待丁克一族”,南京的“西祠胡同”網站中的【丁克一族】,中華網專題“你想做丁克一族嗎”:另外還有非專業的丁克論壇:凱迪的“家長里短”,天涯社區、新浪、搜狐等論壇中,可見到有關丁克的貼子。深圳、上海、北京由於這三個城市的丁克數量多,經常可在地方論壇中見到他們的身影,還有各城市的丁克QQ群。

電視劇文化

深圳作為丁克的重要發源地,在反映當地生活的長播電視劇《八通街》中有一集《丁克也瘋狂》專門反映了丁克現象。

20集電視連續劇《家有爹娘》,關注 “丁克家庭”等社會熱點,展示了老年人夢想要孫子,中年人離婚又再婚,年輕夫婦不想要孩子的三重矛盾,

國外丁克組織

在國外,美國的自願不育族則早就成立了自己的協會——“全國不育協會”和“人口零增長協會”,英國已出現了不生養孩子的團體(該團體要求政府在工作和生活中給予“沒有孩子”的夫婦更好的待遇),“孩予放一邊”協會(英國不生育孩子協會),另外一些丁克族成立了“全英無後組織”,這個組織的主要目的是對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提供生與不生的優缺點,以作為最後決定的參考。

80後丁克女堅決不生十大理由

丁克文化丁克文化

中國的“丁克”一族中,80後占據大半江山,將自己的倔強從體內延續到體外,頗有延續到老的打算。在未來的10年內,80後是社會中的主要力量,隨著愛情觀的日益非主流,80後們對延續香火之類的問題比前輩們要淡定的多。思想超前的80後男女,喜歡浪漫的二人世界,不願意多一個生命打擾,不管家裡壓力多大,依舊我行我素。形成不生育的十大理由:

1 我都童心未泯,談何生育兒女?

80後的生活社會條件相對老一代人好多了,社會的民主意識覺醒了,他們正好趕上這好時代,吃苦很少,在蜜罐里成長。在家裡,爸媽寵著;在學校里,男女朋友愛著。尚未完全適應成人應該擔當的角色,不能馬上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甚至沒有擺脫作為一個孩子的枷鎖。

2 不想被孩子束縛自由

他們渴望過自己的生活,除了工作,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約上閨蜜血拚、做瑜伽、看電影、蹦迪。要是有孩子,這所有的所有都將成為過去,一輩子再也不會屬於自己了。

3 愛情的保鮮不需要第三者

在80後女生心目中,完美的愛情只屬於兩個人,這種觀念也發展到現代“羅曼蒂克”的婚姻當中。她們渴望浪漫,喜歡燭光晚餐和玫瑰鑽戒,不喜歡被之外的第三者打擾。

4  懷孕的過程是煎熬

都說一個女人做了母親才算完整,可十個月的辛苦不是每個人都受得了的。幸福是一輩子的,可痛苦也是刻骨銘心的。

5 為了完美體形堅決不孕

80後的女孩子愛美的程度驚人,每一個都巴不得做“時尚達人”。完美的體態,羨煞那些已為人母的歐巴桑。雖然生育後可以做纖體,但體形想恢復到孕前還是頗有難度。自然的是最美的,為了自然的美體,不生育。

6  工作壓力大,家庭事業難兼顧

現在畢業的大學生,不再是爭相搶奪的香餑餑,找工作難,找份誠心如意的好工作難上加難。即使是自己創業,想有一番成績更不簡單。事業型的80後“丁克女”,面對如此之大的工作壓力,不甘心做家庭主婦的她們毅然選擇了事業為重。

7  孩子教育任重道遠

對於自己親歷父母供孩子上學的80後們,顯然知道其中的困難。尤其現在教育從小抓起,最好的幼稚園、最好的國小、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哪樣不需要錢?沒吃過什麼苦的80後們,能不能承擔起這個責任暫且兩說,要是真因為力不從心耽誤了孩子的前途,一輩子的悔恨的確能壓死人。

8  堅決奉行計畫生育政策

國家倡導少生晚育,沒逼著不生。可覺悟高的“丁克女”們把這點當成對抗父母聖旨的尚方寶劍,不是回響國家政策嗎?我們不生是對中國計畫生育最大的支持,應該發紅本表彰。

9 害怕生出畸形兒

不是每一個新生的嬰兒都是健康的,總有一小部分身體帶有某種殘缺。讓他們承受這種痛苦是父母的責任,也會成為父母一輩子的痛苦。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中國人的小心謹慎在生孩子上也發揮到了極點。

10 養兒防老早已過時

這是不少80後對傳統思想的叩問,也是值得反思的問題。沒有孩子,當然可以活,和自己愛的愛自己的人過一輩子就夠了。養兒防老是N個世紀前的觀念了,隨著保險體制的完善,年輕的時候多存點,老了一樣有保障,不一定非靠兒女養著。

深圳“丁克”

丁克文化丁克文化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遲書君等人對深圳戶籍人口的婚姻家庭狀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研究後發現:深圳戶籍家庭仍屬傳統穩定型,“單親家庭”和“單身家庭”只占0.8%,但不要孩子、僅由夫妻二人組成的“丁克”家庭所占比例卻高達10%左右,並且還呈繼續上升的勢頭,這個數字遠遠高於國內其他城市,成為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婚姻家庭的一道獨特景觀。
這些家庭夫妻雙方大多知識層次較高,他們對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想法各不相同。
沒有時間生孩子
夫妻雙方在事業上做出了不小的成績,生活上也早已跨入了小康。由於工作太忙沒時間生孩子,根本沒有精力再去撫育一個小孩子,不會再指望孩子養老,有沒有孩子都是無所謂

對於一對白手起家的家庭,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為了在工作中乾出成績,夫妻兩個起早貪黑,對工作全情投入,生活的內容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在這種極度的忙碌中,各忙各的,時常一天都見不到面,回到家裡,兩個人交流一下工作上的事情,一起下廚房做點可口的飯菜,閒暇時間或是外出遊玩、與朋友們聚會或是到體育場健身,輕鬆自在。
不想被孩子拖累
有些“丁克”家庭,夫妻不要孩子的理由都很簡單:看到那些為人父母者被孩子拖累幾十年,到頭來孩子能給予他們的卻很少,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所以就不想再走他們的路了。

“丁克”家庭的經濟社會學觀

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一種形式,正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發展而變化。近年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傳統的生育觀念發生改變,不生育的“丁克家庭在中國悄然出現並擴展著。人們對理想家庭模式的選擇出現了較大變化,
著名經濟學家加里·S·貝克爾曾說:“生育行為是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甚至政治學考察的一部分,但我認為經濟分析是最有說服力的工具。”
西方個體經濟學認為,人口生育行為是家庭經濟的一種生產活動,孩子是家庭生產的特殊產品,生產率的高低就是生育率的高低,當然也包括孩子質量的高低,人口的生育行為和生育率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即巨觀社會經濟條件和微觀家庭生育決策與生育行為。前者對生育率的變化起著決定性、根本性的影響,後者則是生育率波動的微觀基礎。
人口生育行為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因此,在結婚和組成家庭時就要對是否要生育孩子和生育孩子的數量等作出必要的決策。家庭生育行為是一種滿足家庭多種功能需要的理性行為,並與獲取最大化效用滿足為目標。家庭要對其稀缺資源,如夫婦的時間、消費品、家庭生產品加以配置,以求得效用最大化。但生育行為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基於對事件的利弊關係進行判斷、權衡後選擇的結果。如果把孩子當作是家庭的一種消費品,那“丁克”家庭就是在衡權了孩子的成本和效用後應運而生的。

孩子成本

直接成本
孩子的成本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按照社會正常標準,一個新生孩子的衣、食、住、用、行的費用,孩子受教育的費用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費用,此外還有父母正式或補貼給子女的婚姻支出。父母在撫養和培育孩子時,要支付從懷孕起到他(她)生活自立時為止的各種撫養費用、教育費用、醫療費用。一般來說,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是大約需要22 年的時間,期間吃穿、教育費用總計約20 萬元,這對一般家庭來說無疑是筆很大的開支。
間接成本
間接成本是指因撫養和培育一個新增孩子,父母損失受教育和帶來收入的機會,所以又稱機會成本。包括母親妊娠、哺育期間所損失的工資收入,母親因照料孩子失去的受教育和工作機會,即父母失去了部分稀缺資源——時間;其次在懷孕和哺育期間,父母的流動性減少而損失的收入;再次由於照料和撫養孩子,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消費水平下降和時間的損失等等。時間對於成年的父母具有格外重要的價值,間接成本在表現形式主要體現時間的損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在西方已開發國家,時間是家庭的稀缺資源,父母尤其是母親時間的機會成本占孩子數量成本的比重很大。因而隨著時間價值上升,孩子數量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數量需求減少。
無論是直接成本還是間接成本,都是父母作出的犧牲或損失。從整個家庭來說,最初階段,當工資率上升時,已婚男女都會增加勞動供給,這時替代效應越大,家庭投入市場勞動時間增加,投入非市場活動時間減少。由於夫婦把較多的時間提供給勞動市場,從而可能獲得較多的貨幣收入,家庭為滿足需求的購買能力提高,導致對市場商品特別是消費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同時,由於夫婦非市場活動時間減少,用於家庭生產活動時間減少,那么用於生產家庭品(如孩子)的時間也將減少,對孩子數量需求也減少,從而使夫婦到市場上購買較多的消費性商品來替代家庭品;
當今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知識更新速度日新月異,加速了生活節奏和人才的競爭,這種無形的壓力使得人們在個人發展和養育後代之間無法做到很好的平衡,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生存壓力使越來越多的人期望能從哺育後代的重壓中解脫出來,不願意過多的把時間花費在撫育孩子身上,生育和撫育孩子會牽扯人們的精力,影響工作,為了在事業上有所作為,人們不得不集中精力為自身的存在與發展而拼搏。這種狀況在高學歷階層中尤為明顯.

孩子效用

美國經濟學家萊賓斯坦將孩子的家庭內部效用分為消費效用(孩子作為“消費品“給父母帶來的歡樂和感情上的滿足)、勞動的經濟效用(孩子作為勞動力給家庭帶來的經濟收入)、保險效用(孩子作為保障潛在源的效用)、經濟風險效用(孩子具有承擔家庭經濟成敗的效用)、長期維持家庭地位的效用以及對擴展型家庭作貢獻的效用。孩子服務的效用,西方微觀人口經濟學認為,父母撫養和培育孩子花費了成本,就要從孩子身上獲得效用和收益,即對孩子服務的需求。如情感收益,孩子作為父母快樂的源泉,給予父母以幸福、溫暖、友誼、娛樂等精神的收穫;孩子工作後,為家庭掙錢;在家幹家務或照料年幼的弟妹,父母年老時,為他們提供生活保障服務,做出經濟貢獻,使父母獲得勞動—經濟效用。同時孩子成為父母未來的潛在保險效用。孩子還能使父母自我充實和發展,養育孩子的經歷會使父母更加成熟和富有責任感,激勵他們對未來目標和個人抱負的執著追求和自我完善。父母從觀察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獲得樂趣,產生對孩子才能的自豪感,發現自我反映的孩子同化效用;另外孩子是夫妻間的紐帶,生育和撫養子女能加強家庭成員的內聚化傾向,使婚姻和生活完美,並使子孫得以繁衍和延續,對長期維持家庭地位和擴大發展作出貢獻具有效用。因此,孩子作為特殊的消費品為父母及社會提供的服務是多樣性的,父母對孩子的服務需求也日趨增多。
如果孩子的淨成本是正值,即父母投入的撫養費用大於孩子可能提供的收益,那么,孩子相當於耐用品,父母主要是從孩子身上取得心理收益或效用。如果淨成本是負值,即父母投入的撫養費用小於孩子可能提供的收益,那么,可以把孩子看作是耐用生產品,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獲得現金收入。孩子的淨成本與孩子的質量是緊密相關的。一般說來,淨成本越大,孩子的質量可能越高。孩子的質量越高,父母對孩子的質量需求增加-對孩子的數量需求減少。
一般說來,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投入提高一個孩子質量的費用就越多;父母對高質量孩子的偏好較大,也就會投入較多資金和時間來提高孩子質量。正是由於孩子數量需求的減少,致使孩子質量的影子價格下降(即保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質量提高一個單位的成本),對孩子質量的需求相對有較大增加。而對孩子質量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孩子數量的影子價格(即保持質量不變的情況下,生育一個額外小孩的成本),從而導致對孩子數量需求的進一步減少。
選擇DINK 家庭的人群具有三個明顯特徵,那就是年輕化、高學歷和高收入。高學歷的這部分人也可以說是“智力人口”部分,承擔著提高民族文化整體素質的社會責任。“丁克”家庭的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因此,這個層面的父母對後代的教育水平無疑會遠遠高於那些樂於多生孩子的低文化層的父母,而他們不生育孩子,這樣使文化資本的代際傳遞出現中斷,不利於對社會的教育投資做出自然的補償與節省。

主要理由

孩子具有保險效用,特別是在缺乏社會保障的農村地區,養老主要還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養兒防老”還是許多農村父母生育的主要動機。然而,隨著鄉城人口流動的發展,孩子作為父母老年保障的效用也越小,因為城市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收入的增加,使父母維持和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力量、提供自身晚年經濟生活保障的能力提高,對孩子的依賴日益減弱,其效用是遞減的。因此,孩子成本的上升、效用的下降,最終將使孩子的需求下降。
在現代的家庭中,父母竭盡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他們所支付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加上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自私心理,父母對孩子的疼愛心理,父母所獲得的服務效用也是逐漸下降,導致夫妻對孩子的需求下降。
隨著科技進步,家庭平均收入的增加,增進了人們對提高社會進步的欲望,這種欲望可以被認為是想充實其他商品,包括文化娛樂等,它與那種以家庭收入撫養孩子的欲望互相對立。從而使家庭收入與孩子數量呈負相關關係,使得夫婦對孩子的需求下降。另外,模擬消費迎合了人們生理和心理需要,人們的情趣和嗜好逐漸從孩子身上轉移到社會中,父母對孩子的服務需求的這種效用是邊際遞減性的。
社會文化環境的寬鬆和不生育文化的影響。組成“丁克”夫婦,主要是白領階層,他們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看問題比較理性,更容易接受西方國家的一些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歐美人的思維觀念不同於東方人。他們強調個性活力和浪漫情調,熱心於自身的實現和發展,偏愛自由、玩樂和享受,自然就沒有太大的興趣為生兒育女投放時間、精力和財力。

“丁克”家庭影響

“丁克”家庭的出現是一部分人對孩子成本和效用進行比較後所作出的一種“理性”選擇,它的適應範圍因人而異。它的出現也有利有弊。

首先“丁克”家庭使當今中國社會家庭結構日漸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現,衝擊了中國社會以主幹家庭和核心家庭為主流的社會家庭結構,使中國社會家庭結構日漸多樣化;

其次,“丁克”家庭加快了中國女性角色的轉換。“丁克家庭”這種生活方式使許多都市女性擺脫了女性被固化了的生兒育女的命運。同時,“丁克”家庭少了親子關係這一羈絆,使家務勞動大大減少,使當今中國女性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會工作中去,為爭取較高的社會地位創造條件。第三,“丁克”家庭緩解了中國巨大的人口壓力。雖然中國“丁克”家庭的增多對減少人口不會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但這種減少人口的隱性作用必將會凸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會緩解中國巨大的人口壓力。
另一方面,“丁克”家庭的出現也給社會帶來了些不良影響:

第一,“丁克”家庭使文化資本的代際傳遞出現中斷。

第二,“丁克”家庭使婚姻穩固度降低。現代社會,社會處於轉型期,隨著人的自主性、流動性的增強,感情的風險和婚姻的難度也在提高,各種無情的現實衝擊著婚姻的穩固性。有子女這一紐帶相連,則意味著親情血緣可取代或補充漸淡的愛情。

第三,“丁克家庭”有損女性健康。有關增加免疫力的文獻研究資料表明,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過程,就能增加10 年的免疫力,生育過的婦女可能被推遲更年期的到來。

第四,丁克家庭加速了人口的老齡化。青年人口的降低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可能使該地區提前邁向老齡化。
丁克家庭是家庭形式在現代化條件下的一種變化,它不代表中國家庭的發展方向,只是適應一部分人的特殊情況和特殊需要而產生。

主要分布

從家庭結構來看,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存在地區差異,直系家庭在中國農村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丁克家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大中城市等地區,在中部、西部等一些地區比例比較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