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貝

一隻貝

賈平凹先生的《一隻貝》最宜在世俗的喧鬧歸於闃寂、浮躁的心氣歸於平靜的深夜細細研讀、慢慢品味。因為,只有這樣的環境和心境,才能走入文章的深處,領受到其中的真味。 人生真正的價值與一個人外表的醜陋或漂亮無關,它只與你涵蘊不幸、抵禦磨難的氣度有關,與你經受挫折鍛打、忍受痛苦擠壓的能力有關,與你看待痛苦是財富還是災難的眼光和心境有關,也與你懷麝而不當風揚的品質有關,更與你能拿出真東西的才具有關,這才是真正的華麗、永恆的美麗,才能享有至高的讚譽。

簡介

賈平凹先生的《一隻貝》最宜在世俗的喧鬧歸於闃寂、浮躁的心氣歸於平靜的深夜細細研讀、慢慢品味。因為,只有這樣的環境和心境,才能走入文章的深處,領受到其中的真味。

課文導讀

《一隻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比較適合中國小生閱讀。作者的語言樸素中包藏哲理,平淡中蘊涵激情,筆下的這隻貝雖然外表醜陋,但它含英咀華,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它的際遇發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則思維訓練和感情朗讀的好教材。本課的教學要重視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可以從文中出現的“漂亮”與“醜陋”、“可憐”與“可敬”等幾處矛盾點入手研讀,進而讓學生談談在自己眼中這是怎樣的一隻貝,教學中要允許學生多元解讀,要珍視學生真實而獨特的情感體驗。

原文欣賞

一隻貝,和別的貝一樣,長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鹹的,又有著風浪的壓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殼裡。殼的樣子很體面,漲潮的時候,總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頭。有一次,它們被送到海岸,當海水又嘩嘩地落潮去了,就永遠地留在沙灘,再沒有回去。螞蟻、蟲子立即圍攏來,將它們的軟肉吞噬掉,空剩著兩個硬硬的殼。這殼上都曾經投影過太陽、月亮、星星,還有海上長虹的顏色,也都曾經顯示過浪花、鏇渦,和潮峰起伏的形狀,現在它們生命結束了,這光潔的殼上還留著這色彩和線條。

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發現了好看的殼,撿起來,拿花絲線串著,系在脖項上。人們都在說:“這孩子多么漂亮!”“這貝殼多么漂亮!”

但是,這隻貝沒有被孩子撿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時候,就是一隻醜陋的貝。因為有一顆石子鑽進了它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又帶著稜角,無論如何不能擠碎,它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它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它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但它默默地,它說不出來。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漲潮了;潮又退了;它還在沙灘上,殼已經破爛,很不完全了。

孩子們又來到沙灘上玩耍。他們玩膩了那些貝殼,又來尋找更漂亮的呢。又發現了這一隻貝的兩片瓦礫似的殼,用腳踢飛了。但是,同時在踢開的地方,發現了一顆閃光的東西,他們拿著去見大人。

“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顆大珍珠!”

“珍珠?這是哪兒來的呢?”

“這是石子鑽進貝里,貝用血和肉磨製成的。啊,那貝殼呢?這是一隻可憐的貝,也是一隻可敬的貝。”

孩子們重新去沙灘尋找它,但沒有找到。

表層解讀

文章講述的是一隻貝經受痛苦、磨難、忍耐之後沒有像其它貝那樣成為一隻光彩奪目、美麗斑斕的貝殼,卻孕育出了一顆稀罕珍貴的珍珠的故事。與大多數貝一樣,這隻貝也曾被鹹鹹的海水浸泡過,也曾受著風浪的壓力。但與別的貝不同的是,一顆硬硬的、帶著稜角的石子鑽進了他的殼內,於是,便有了難以言說的痛苦,而他偏偏能默默忍受著內在的折磨,並且用融合著自己生命的血和肉磨製成了一枚大珍珠,終而成為一隻令人可敬的貝。六百字的篇幅,構成了這個內容簡簡單單、情節平平淡淡的小故事。文章採用的最主要的手法就是對比:經歷的對比,色彩的對比,外形的對比,評價的對比,當然,更主要的是價值的對比。

深層體悟

仔細玩索,我們便不難理解這篇短文的旨意。原來,作者是要借這隻貝(托物)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思(寄意)。那么,他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思考呢?概而言之,就是生命的價值。色彩斑斕的貝殼固然具有美飾的價值,但與“一隻貝”孕育出的珍珠的價值相比,簡直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因為,前者僅是以華麗的外表取悅於人、征譽於人,後者則是以珍貴的內里展示於人、奉獻於人。這種價值的差異,首先取決於這隻貝異乎尋常的經歷。如果沒有小石子的鑽入,恐怕“一隻貝”不過仍是一隻貝,充其量是在眾多華麗的貝殼中增加了一個不起眼的角色而已。正因為這隻貝生命中多了一份磨難,因而也便多了一份走向輝煌成就大我的機會。其次取決於對痛苦的態度。面對這份痛苦和磨難,是默默地忍受,吞噬它、消化它,並藉助它生成有用的新物,還是大喊大叫、躁動不安,甚至於哭訴、絕望,這決定了你是成為價值昂貴的“珍珠”還是淪為一錢不值的“糞土”。而這隻貝的可敬處正在於他對有稜角的硬石子的介入不怨、不棄,他認了,受了,忍了,並設法化育它,因而成全了自己,成全了石子,也成就了珍珠。此外,在這隻 貝的價值中還有一種可貴的附加值,那就是他“磨製”成珍珠之後的不顯露,不張揚,更不叫賣,且最終竟至於選擇了恬靜地退隱。孩子們的尋而未見,更能激發起人對這隻貝的懷戀和敬意。

升華文意

與其將《一隻貝》看作是一篇關於貝的童話,毋寧將它當作是一篇人生的寓言。其實,聯類比照,我們會很自然地由“一隻貝”想到萬物之靈的人。人們啊,你們不都在努力追求人生的價值、有價值的人生嗎?那么你們知道嗎? 人生真正的價值與一個人外表的醜陋或漂亮無關,它只與你涵蘊不幸、抵禦磨難的氣度有關,與你經受挫折鍛打、忍受痛苦擠壓的能力有關,與你看待痛苦是財富還是災難的眼光和心境有關,也與你懷麝而不當風揚的品質有關,更與你能拿出真東西的才具有關,這才是真正的華麗、永恆的美麗,才能享有至高的讚譽。如此,你便可敬了,可愛了,可貴了,因而也就有價值了。這,便是“一隻貝”給予我們的人生啟示,也是《一隻貝》耐人尋味、讓人反覆把玩的地方。

作者簡介

一隻貝一隻貝

作者簡介

賈平凹(其中凹讀wā),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 ,中國當代作家。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主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其作品《月跡》已經收入鄂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蘇教版七年級下。

賈平凹出生於並不富裕的農村,並非書香門第,家中世代是農民。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協會主席。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秦腔》、《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廢都》獲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浮躁》獲1987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最近獲得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秦腔》獲2008年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賈平凹作品所描寫的場景是他所熟悉的農村,例如《秦腔》:

他寫的是農村的現實生活。長期以來,農村是最落後的地方,農民是最貧困的人群。現在中國的“三農“概念,農業、農村、農民,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原來說的是我們是農業國家,土地供養了我們一切,農民離不開土地。現在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卻剝離開了。農民離開了土地,有些是主動離開的,有些是被迫離開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弱病殘。我的老家棣花村,沒有礦藏,沒有工業,有限的土地在極度地發揮了它的潛力後,糧食產量不再提高,而化肥、農藥、種子以及各種各樣的稅費迅速上漲,農村又成了一切社會壓力的瀉洪池。舊的東西稀哩嘩啦地沒了,像潑出去的水,新的東西遲遲沒再來,來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風方向不定地吹,農民是一群雞,羽毛翻皺,腳步趔趄,無所適從,他們無法再守住土地,他們一步一步地從土地上出走,雖然他們是土命,把樹和草拔起來又抖淨了根須上的土,栽在哪裡都是難活。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秦腔》授獎辭:

賈平凹的寫作,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內心卻波瀾萬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敘事,綿密的細節,成功地仿寫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本真狀態,並對變化中的鄉土中國所面臨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滿赤子情懷的技術和解讀。他筆下的喧囂,藏著哀傷,熱鬧的背後,是一片寂寥,或許,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之後,我們所面對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這聲餵嘆,是當代小說寫作的一記重音,也是這個大時代的生動寫照。

代表作:《商州》、《白夜》、《廢都》、《浮躁》、《秦腔》、《情劫》、《高興》

珍珠形成

珍珠是怎樣形成的?

珍珠是名貴的中藥材,有定驚安神,清熱解毒及消炎生機的功能。同時珍珠玲瓏雅致絢麗奪目,又是貴重的裝飾品。可是你們知道那些晶瑩剔透的珍珠是怎樣形成的嗎?

珍珠是由某些貝類產生出來的。例如淡水中的河蚌,海邊的蛤蜊和珍珠貝等都能產生珍珠。天然的珍珠往往是由於貝類的蚌殼張開的時候,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蟲等異物進入蛤、蚌那堅硬的小房子,沒辦法把它排出來。沙粒等異物就會不斷刺激該處的外套膜,就如同人的眼睛被灰塵迷了一樣,使得又癢又痛。於是貝類就會趕快分泌出珍珠質來把它包圍起來,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層又一層,久而久之,就在沙粒等異物外面包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質,於是就形成了一粒粒圓圓的漂亮的珍珠了。

天然形成的珍珠比較少,所以人們就運用了自然成珠的原理,開發了人工養殖珍珠事業,現在,人工珍珠已占領了廣闊的市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