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在安徽省合肥市城區東大興集西南側。
簡介
老合肥人都知道“一里三公”的說法,即在此不到一里的範圍之內,埋葬著三位合肥歷史上著名的大人物,分別是宋朝的包公、明朝的蔡公、清朝的李公。其中,蔡公指的是明朝理學名臣蔡悉。現在的淮河路步行街北面原來有一座蔡文毅公祠,地點就在今天的向陽路第一國小的位置。“一里三公”的歷史
最早看中這塊風水寶地的是合肥人包拯,是他親自選擇了這塊乾暖朝陽的塋地悲痛地安葬了他夭折的長子包繶,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更合適的位置以待將來葉落歸根。為了使這塊土地永遠清淨,包拯還特地手書一則家訓:有貪污受賄行為的不肖子孫,不得在這裡安葬。他64歲在開封去
世,其夫人、女婿千里迢迢將其靈柩運回合肥,在此修了一座地宮,隆重安葬。300年後,合肥人張德勝安葬於包公墓旁。因朱元璋做了明朝開國皇帝,想到他的虎將的戰功,追封他為蔡國公,謚忠毅,按其新的地位撥款重新修墓,豪華氣派不在包公墓之下。
又過了600年,世界知名人物李鴻章,也趕來與包公作伴。李鴻章自小就受到包公思想的薰陶,生平敬愛包公,現在的包公祠就是李鴻章慷慨解囊,花了2800兩白銀重新修建的。據說,李鴻章生前親自交代,死後定要與包公葬在一起,方才稱心如意。李鴻章的墓更比包公墓、張公墓更為富麗堂皇,有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給他立的巨大的龜馱牌,有99間雕樑畫棟的享堂,有成片鬱鬱蔥蔥的廣玉蘭林木。
三座名墓,互相輝映,“一里三公”蜚聲遐邇,給古城廬州增添一大景觀,一位遊客參觀包公墓與李鴻章墓時,即景生情地作了一副對聯:“大節堂堂包孝肅;小心翼翼李文忠“。由於歷史的原因,除包公的墓誌和遺骨有幸保存下來,其他兩人的墓葬已蕩然無存了。
“一里三公”說蔡公
三公之首“三公”中的北宋名臣包公、清末重臣“文忠公”李鴻章可謂家喻戶曉。而關於蔡公,一直以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朱元璋手下的合肥籍大將張德勝,戰死在采石磯,朱元璋登基後追封其為蔡國公,據說合肥的四大名點之一麻餅就是他發明的,所以也叫“蔡國公餅”;也有人說應該是明朝理學名臣蔡悉。1973年發掘包公墓期間發現一塊墓志銘,才證明了旁邊埋著的是蔡悉的墓。
蔡公簡介蔡文毅公生於公元1536年,卒於1615年,累任明朝湖廣、兩江、山東、福建、河南等地的地方官,最後任至南京尚寶司卿和國子監祭酒,位列九卿之重,正史為其列傳以彰其功德。蔡文毅公最值得頌揚的是他對宋明理學的深入精到的研究,他融會貫通諸子百家之學,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儒家學術,晚年告老後,仍以著述講學為事。後人公認在廬州三公之中,蔡文毅公的學識才華,“當列三公之首而無愧也”。
生前著述他生前著述頗豐,達七十餘種,如《孔子年譜》、《儒學憲章記》、《顏子見知經》、《居身居家訓詞二十則》等,乃明朝著名理學家,為弘揚中華傳統儒教做出了巨大貢獻,使程朱理學得到發揚光大。他的道德操行也為世人所稱道和效法,不僅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為其立傳,《合肥縣誌》、《廬州府志》、《續廬州府志》均以公為榮,立有專門的章節。
清雍正乙卯年(1735年),提督安徽學政姚三辰巡迴廬州府,對生員進
站在合肥市向陽路一小的操場上,就是原蔡公祠堂所在地。《嘉慶合肥縣誌·祠祀記》記載:蔡公祠,在十字街東,祭明尚保卿蔡悉。合肥教育學院中文系老師蔡繼忠是蔡公的十九世孫,他在《古合肥蔡文毅公祠簡述》里較為詳細地考證了蔡公祠堂的歷史演變。
蔡悉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進士,經歷了世宗、穆宗、神宗三朝,為宦五十年,官至尚寶司卿、國子監祭酒。蔡文毅公祠,也是合肥蔡氏宗祠,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稅課司舍。明朝天啟二年,即公元1622年,明熹宗追贈蔡公悉諡號“文毅”,改稅課司舍為專門供奉蔡悉的祠堂,後人稱之為蔡文毅公祠。明清之時,蔡文毅公祠規模宏偉。世易時移,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寇侵華時期,這座宗祠也因遭受戰亂的摧殘而日漸衰落,但其原貌依稀猶存。
據說,解放前,那一帶有好幾處祠堂和廟宇,現在的向陽路一小,原來是蔡公祠堂和二郎廟。蔡公祠堂底第一進門廳在抗戰時期改成了臨街門面,當做瓷器店,房租作了祠堂經費。門面
解放後,蔡公祠堂在“私房改造運動”中,由地方政府接管為公房,分配給市飲食服務公司經營管理,後來在淮河東路修建商業街時拆除。而蔡公祠堂其餘部分,早在1946年就由祠堂執事蔡蔭青先生用作新生國小的校舍,即今天向陽路一小的前身。從1622年建立祠堂開始,到1946年止,蔡公祠堂整整存在了3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