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一誠大和尚,又稱一誠長老,法號衍心,又號常妙。當代高僧。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曾追隨近現代中國佛教禪門泰斗、中國佛教協會第一屆名譽會長虛雲禪師,常住雲居山真如寺五十年。2002年9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會長兼中國佛學院院長。一誠長老不僅是我國佛教界一位德高望重的領袖,而且是一位擅長詩和書法的大家。他以弘法利眾為己任,實踐著苦行頭陀之志向,平生樸實篤行,精研佛理,聲譽極高,備受佛教四眾、社會各界的信敬與尊重。
生平簡介
一誠大和尚,生於1927年,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出家,1956年冬由虛雲禪師親任得戒和尚,受具足戒。1957年,在虛雲禪師的主持下,得溈仰、臨濟法脈。1985年,榮膺真如禪寺方丈,重興祖庭。歷任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江西省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等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亞洲宗教和平委員會主席;北京法源寺方丈、靖安寶峰禪寺方丈、望城洗心禪寺方丈、真如禪寺退居和尚。
人生經歷
一誠大和尚,俗姓周,名雲生,1926年出生於湖南寧鄉縣一戶農家。自幼厭葷茹素,由於家貧,不到十歲就隨父親學習石工與建築技術。十五六歲時,常隨同親友去附近烏山寺上香禮佛。不久,即拜師,皈依三寶。在皈依師的教誨下,習修念佛法門。一九四八年的一天,在烏山寺大殿拜佛時,看到殿內莊嚴無比尊尊佛像,像前臘燭明燃,滴滴燭淚順流而下,頓時心裡充滿歡喜,於是情不自禁地脫口誦道:“今來無三字,皈依故佛前,……烏山寺姻渺,燈光用大千。”在場的人聽到之後很是驚訝,認為他夙願早具,善根具足。其中有位師伯說,這人有禪緣宿根,悟性高,參禪有望成大器。皈依師果然教雲生改修參禪。六月,周雲生辭別雙親,投奔湖南長沙縣(今望城縣)黃金園鄉洗心庵,禮明心為師,剃度出家,承臨濟宗派,法號一誠,字悟圓。此後,隨明心學習佛法,習修儀規,尤其潛心於《金剛經》多有體驗。
一九五六年夏,一誠法師聽到現代禪宗泰斗虛雲禪師卓錫於江西永修縣雲居山的訊息,當即前往親近。冬,由虛雲親任得戒和尚,一誠法師在廣東南華寺受具足戒。此後返回雲居山,自覺刻苦修持,認真實踐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遺訓,勤奮勞作,得到虛雲禪師的讚賞。次年,在法緣具備的時候,虛雲禪師親自主持儀式,安排自己的法子、時任真如禪寺方丈的性福禪師為一誠法師授予正法眼藏,賜法號衍心,列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同年,虛雲又親自執壇,代自己的法嗣、香港寬本為師,傳授臨濟法券,取法名常妙。從此,一誠法師精進猛作,真參實修。與此同時,在真如禪寺的修復重建工程中,一誠法師負責圖紙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指揮,甚得虛雲禪師和性福禪師的賞識。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九年,一誠法師除了自己認真修持外,盡一切可能親近虛雲禪師,面命耳提,多得鉗錘,深入經藏,研讀佛典,在虛雲禪師主辦、海燈禪師執教的佛學研究苑學習,因而道業日隆。在此期間,一誠法師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並受囑託,參與整理虛雲禪師的書信、詩詞文稿。到一九五九年五月,已整理出虛雲禪師文稿五大本。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一誠法師被趕出寺門,強行調入雲居山墾殖場改作農工。先去深山破竹子,後來又改放牛,更多的時間則是在雲居山公路工地上。儘管如此,一誠法師仍是不改初衷,克奉操守,獨息暗中堅持茹素誦經。一九七八年底,一誠法師與體光等道友率先回到雲居山祗樹堂禪寺舊址,劈茅草砍竹子,搭蓋茅蓬,恢復出家人生活,並且舉行了佛事活動,次年春,和眾道友歸駐真如禪寺。不久,被推舉為真如禪寺寺務管理委員會委員,任知客,師主張先行修復虛雲禪師舍利塔,以擴大影響,並赴京請示,得到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肯定。
一九八五年秋,升座榮膺真如禪寺方丈。此後尤以重興祖庭,“繼佛續心燈,宏法是家務”為己任。在主持寺務管埋中,既注重歷代祖師遺訓的實踐,又緊密結合今日的情況,做到既奉佛法,亦守世法,對於寺務管理重點抓了僧眾的定身心,杜放逸,嚴戒律。制定了“真如寺常住規約”、“客堂規約”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帶頭認真遵循。在一誠法師的表率示範下,真如寺僧眾認真恢復與光大了虛雲主寺時期所形成的道風,每日的早晚功課上殿,每月望朔“布薩誦戒”,重視僧從的坐禪習定。新建面積達千餘平方米的新禪堂於一九九零年落成,增加坐長香的僧人,又在原先每日坐四支香的基礎上,延長至每日坐十四支香,以期深入修持。每年舉行夏講冬禪,不僅寺僧眾參,而且有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四眾弟子專程前來。還注意帶領僧眾進行農耕,以實踐百丈祖師遺訓。於一九八七年即恢復“真如禪寺僧伽農場”,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又學習世間法,採取承包責任制,以調動僧眾生產勞動的積極性。因而,真如寺呈現道風正,規矩嚴,農禪好,各項事興業旺發達的局面。自一九八五年起,一誠法師親自設計與指揮施工完成了虛雲紀念堂、西禪堂、方丈寮與性福、海燈、朗耀諸和尚塔墓;先後完成了觀衡、戒顯等歷代祖師塔墓的修葺。寺內諸殿堂樓閣修復一新,數百尊佛像得以重塑,且鑲金飾彩,無比莊嚴。
一誠法師重視青年僧人的修學,帶領他們遵奉“般若堂中學無為,明心見性是指歸”之圭旨,深入《金剛經》等經典的學習;教導他們應當把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刻警惕,做到“不污染”;強調“塵塵混如,剎剎達雲”;要求他們學禪應當首先學會做人,懂得禪法即在平日行勞作之中,學禪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挖土挑水耕田也是修行。一誠法師對於他們視性殊,或安排坐長香,或坐香與出坡並舉。先後將幾名符合條件者送至北京、靈岩山佛學院培養,大膽啟用青年僧人充任職事,委以重任。對於眾多僧人,每年春夏兩季都要組織他們學習唱念。一九八七年,主持舉辦本寺僧眾培訓班。二年後,又專們聘請廣州光孝首座和尚本智來寺主持講經班。一九九二年,主動支持江西省佛教協會來寺舉辦執事培訓班,並親自主講“寺院清規”。期間,安排真如寺全體青年僧人前去旁聽,以提高學識。為紹隆佛種,續燃傳燈,於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一年三次主持傳授三壇大戒,受戒衲子上千萬。一九八九年秋,應宣化之邀,作為“中國佛教赴美弘法團”成員,抵美國萬佛聖城參加傳戒大典,擔任尊證和尚。
一誠法師不僅傾心主持真如禪寺,而且為江西佛教的振興作貢獻。一九八六年,先後擔任了江西永修縣佛教協會會長與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一九八七年,又兼任了九江市佛協副會長。為解決萍鄉、撫州、上饒、南昌等地寺廟的恢復,一誠法師以花甲之年,為之多方奔走,相繼受聘兼任江西本宜豐縣洞山普利寺、廣豐縣博山能禪寺、鉛山縣崆峒山慈濟寺等名譽方丈,為這些曹洞宗祖庭的修復重建出謀獻策,乃至規劃圖紙,指揮施工。
一誠法師對佛教文化事業的建設十分重視。親自領導編輯,歷三年艱辛完成《雲居山新志》的編纂,凡七十餘萬字。師十分關心虛雲禪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撰稿並支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張志哲教授選編的《虛雲禪學精華錄》(上、下冊)出版發行。他的書法作品,既有師承,更有創新,自成一體,別具特色,獲譽甚高。
2002年9月,一誠法師當選中國佛教協會新一任的會長,同時擔任中國佛學院院長。2003年9月,一誠法師榮膺中國佛學院所在地北京法源寺方丈。在其領導下,中國佛教協會成功舉辦了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代表大會、中國佛教協會五十周年慶典、中韓日三國黃金紐帶會議,以及世界佛教論壇等活動。指出應當大力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加強中國佛教自身建設,培養愛國愛教的僧才隊伍,繼續加強佛教信仰和道風建設,開展同港澳佛教界、台灣同胞、海外僑胞等華人佛教界的聯誼工作,加強交往與合作,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友誼,為促進祖國統一和發展佛教事業而努力,堅決反對和抵制邪教對佛教的傷害。一誠法師還特別重視佛教教育,自擔任中國佛學院院長以來,十分關心佛學院的建設和教務工作,經常走進學生宿舍,關心學僧生活。一誠法師捐款50萬元,作為佛學院編制統一教材之用。在一誠法師關懷支持下,召開了“兩岸第二屆佛教教育座談會”、組織了對全國漢語系佛學院的現狀調查,以及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反省佛教教育現狀,為佛教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詩與書法
一誠禪師不僅是我國佛教界一位德高望重的領袖,而且是一位擅長詩和書法的大家。
一誠長老的詩,有的以禪為體,以詩為用,充盈著禪意、禪氣、禪理、禪機。如:《答問禪者》禪詩:“貧僧不會禪,洗腳上床眠,臥食煙霞粕,心明月滿天”。又如:《招待美國客人茶話會上口占》禪詩:“客人請飲趙州茶,清淡休嫌衲子家。一縷因緣通六合,杯中雲霧佛光華”。這些詩,寓佛法於詩中,詮禪機於其外,含蓄深邃自然,清新澹泊超意。禪氣撲撲,禪意濃濃,禪語切切,禪機多多。好一個‘禪’字了得!使人在細細品味中,頓感愜意而漸入佳境,有開悟醒覺超然之感。有的直抒胸臆,坦露心語,讀來朗朗上口,聽來抑揚頓挫。如:《隨中國佛教弘法團赴美國闡教感賦》:“西方禮佛法筵開,衲子乘機過海來,借得銀河千尺水,蓮花移向美洲栽”。又如:“一瓣心香沖天上,數聲鐘鼓落人間。祈禱和平干戈息,祝願中華國運堅。振興神州集眾議,再展宏圖靠群賢。物質繁榮民安樂,人壽年豐動笑顏”。這些詩,將比喻,誇張,借代,對仗等修辭手段圓融化一,生動形象而又入微傳神地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和美好祝願。
一誠長老的詩,不論是口占、作偈,還是感賦、詠懷,都恪守“人間佛教”的宗旨,流瀉出禪宗意蘊。格調高,意境美,讀得懂,有趨於民俗化、意向化的走向。他的詩,既凝鍊自然,有滋有味;又超凡脫俗,發人省醒,深受人們喜愛。
一誠長老的書法,樸質厚拙,志氣平和,不激不厲。他善於將柳公權書體內緊外松之勢與佛經的繕寫本體勢互融互補,營構架接,又自然而然地將禪理、禪氣寓於筆陣墨韻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具有豐富內質的禪書體。
“廣種福田”是一誠長老當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赴京就職不久書寫的。這“四字”不拘古法,立意含蓄,寬博圓勁,毫不矜德使氣,好似四個笑口常開,豁然大度的大和尚,在從容論道,說經解疑,使人茅塞頓開,煩惱困惑瞬間蕩然無存。這幅書法作品已被中國殘聯收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誠長老常以詩書饋贈海內外信眾與詩書愛好者,以此助道結緣,廣交四海賓客,力求達到事業的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