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衝動

一時衝動

一時衝動:拼音yī shí chōng dòng,注音ㄧ ㄕㄧˊ ㄔㄨㄙ ㄉㄨㄙˋ,解釋批人頭腦發熱,不冷靜。 科學家找到“一時衝動”之源。

基本信息

詞語信息

【示例】

1.我想出家,這不是一時衝動。

2.結婚不能一時衝動。

3.我們在審理這些刑事案件中痛心地發現,不少走上法庭被告席的被告人,往往都因“一時衝動”而犯罪。

4.有很多小事就是因為當事人的一時衝動,而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近義】一時興起、心血來潮、頭腦發熱、突發奇想

科學家找到“一時衝動”之源

他們為何生活在衝動下?———人是理性的動物,可總免不了逃學,周末突然失蹤,或像華爾街離婚女人似的瘋狂購物。一些心理學家表示,衝動行為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強力反抗行為,是強烈願望的一種表達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精神病、上癮症和衝動行為的科學家大量湧現,他們在四處尋找衝動形成的原由。最新的研究表明,衝動與抽菸、酗酒和吸毒有關。自殺傾向高的人和飲食有問題的青少年比較衝動。好鬥、好賭、嚴重病態人格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人衝動傾向高。

研究表明,愛狂歡、賭博、吸毒和僥倖成功的人冒險時,本質上都很狡猾。實際上,這些人敢冒的風險不過是爬一爬山,慢慢地吸吮他們的雞尾酒、吸上幾口煙或把腳趾放在懸崖邊上,然後泰然自若地撤退。華盛頓大學的精神病學與基因學教授羅伯特·克羅林格說:“這些都是些自控力很強的人。在冒險時,他們有目標,且足智多謀。”

相反,被自己的衝動所顛覆的人更加相信或完全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大腦前額葉區功能欠佳影響了慎重考慮,導致不愉快的結果

如今科學家已經開始解答衝動的自然因素,並確定可以從自我破壞行為中區分出良性行為的原理。最近的一項大腦與心理研究工作有助於解釋衝動行為是如何發展的?又是何時讓人們誤入歧途的?幼年時的情感生活不順利,再加上基因上的問題,二者的有效結合大大促進了這個人有高風險的衝動行為,就像是個人本能使然。

美國邁阿密大學的心理學家查爾斯·卡弗說:“我們如今所看到的是快速匯集的證據表明大腦的管理監督系統,即大腦的前額葉區功能欠佳影響了他們的慎重考慮,結果是導致了不愉快的衝動行為。”

很少有專家懷疑在某些情況下,衝動可以獲得成功,得到回報。比如,有時下一筆賭注可以贏來大把的錢,買一張彩票能中獎。當生命短暫而又充滿風險時,當資源匱乏難以滿足需求時,冒險獲得的回報是快速的解決辦法。科學家在研究狒狒和猴子時,發現青春期較衝動的動物往往成年時能當上“領導”,而等到它們當上“領導”時,它們就沒有那么強烈的衝動意識了。

其實人也一樣,人類最衝動的時期就是青春期,此時大腦的前額葉區仍在繼續發育,之後不久,人就進入成年初期。心理學家發現,這時的人都會檢測自己的自制力。還有研究表明,嘗試風險和衝突不足以導致持久的破壞性衝動行為。

自我控制或約束力差的部分原因歸咎於基因變異,專家表示。在3月出版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學會對142名志願者抽取了血樣,分析一種叫MAOA的基因。此基因可以產生破壞神經遞質的一元胺氧化酶A,導致情緒受到嚴重影響。先前的研究也表明,此基因的變異與衝動有關。

研究人員用磁共振成像檢查參與者的大腦,看看他們在執行任務時其自控力如何。在一次測試中,參與者看到電腦螢幕上出現一系列的箭頭、箱子和X,一次三個,像老虎機一樣。參與者要求敲打箭頭所指定的按鈕。當有一特別圖案出現時,他們就不能敲打此按鈕。他們的失誤可以來測量他們控制其反應的能力。研究人員發現,此基因“高風險”變異的人較“低風險”變異的人控制反應的能力差。

研究還發現,高風險基因變異的人其大腦前額葉區功能差,不會調節情緒。此研究的主持人安德里亞博士說:“我們認為,一方面,情緒調節差的人使其早年生活情緒反應強烈。另一方面,自控力差又導致晚年生活一團糟。”

邊緣性人格違常患者就是這樣,經常誤解別人的動機,進而做出殘酷的衝動行為加以回報。比如,有一女孩打電話給上班的男友,男友告訴她不能聊,掛斷了電話,可她以為男友會拋棄她。於是,她馬上又打過去,掛斷電話後就和男友分手了。女孩如此莽撞,原來她有心理陰影。在她4歲時,她父親離家出走,於是她覺得隨時隨地都會被人拋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