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擔土村

一擔土村

一擔土村,位於山東省東平縣城東出口。因境內用漢代一擔土古墓而得名。一擔土古墓位於東平縣東平鎮一擔土村,為漢代古墓。共有墓葬兩座,東西相距90米,一號墓現存封土直徑53米,高8米;二號墓現存封土直徑60米,高10米。漢墓周圍曾出土有畫像石、陶壺、帶鉤、錢幣等漢代遺物。被列為泰安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相鄰的大井和前、後寨子村分布呈三角狀,分別坐落在東平鎮、接山和張河橋鄉境內,四村之間相隔數里。

歷史由來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二郎神楊戩和齊天大聖孫悟空同在天庭值事,偶感寂寞無聊,便到人間閒遊。他們騰雲駕霧,遨遊九洲。忽兒變作雄鷹,振翅雲霄;忽兒變作仙鶴,嬉水江河;行至東嶽泰山,按落雲頭,現出真形,縱觀齊魯美景:北觀黃河如帶,東望蓬萊仙閣獨居大海,南察仲尼故里祥光閃耀,唯有西面大水浩淼,大地荒蕪,百姓流離,那峰巒起伏的山村僻野中更是人煙稀疏。看到此情此景,二郎神不禁言道:“同屬蒼天之下,竟有如此不同,怎不叫咱悲泣。”悟空聞言,道:“如此講來,你是同情黎民之苦,要為百姓排憂角難了?既然這樣,你我何不施起神法,布西方之好事。”二郎神答曰:“雖是如此,但人間應受何種磨難,此乃天意,你我不可隨便造次。”“照你說來,你我只得作罷?”悟空問道。“並非如此,見苦不救,豈不妄為修身,做點小事供一方方便,也算我們沒枉到人間一趟,只是眼下還不曾想出應做什麼。”二郎神說罷,急得悟空抓撓腮。突然,悟空連聲道:“有了。西邊雖有大水千頃,可這山村僻野卻處處赤地,分明是缺水,我們就幫他掘井澆田,你看可好?”二郎神聽罷,連聲道:“好!”於是,他們當即約定:此事絕不擾民,夜靜行事,雞鳴為止。

夜幕降臨後,他們從東嶽駕起祥雲,剎時來到今東平境內的老牛山上空,按住雲頭,審視四周,悟空道:“此乃老牛山,北有五嶽,南有圖門道山諸峰,東是龜團山,北面諸峰相連,水脈不旺,這東、南面有匯泉、清河兩條大水相交,地下水脈甚好,我看就在龜團山下的那小村內正好。你意如何?”二郎神答曰:“大聖言之有理,只是山岩卻要你費去不少時辰。”悟空聞言,忙說:“俺老孫這金箍棒你是曉得的,這兒雖山岩堅固,我也要掘井百眼讓你開開眼界。”二郎神道 :“好!你若挖的百眼井,我挑這土築宿城!”說著說著,就見悟空從耳中取出金箍棒,叫“變”便有鋼鑽握在手中,運起神法挖井不止;二郎神也念動咒語、扁擔、蘿筐出現在眼前,準備挑土,悟空挖井井有水,二郎神擔土快如飛;悟空一口井剛挖成,二郎神已把土挑空。不知不覺中,東方發白,二郎神剛挑起一擔土走到老牛山頂,忽聽金雞報曉,大驚,兩隻土筐顫落在地,扁擔飛落在東北方的雙象山上,其兩端的木楔子崩落在山東。悟空聽到雞鳴,也急忙駕起雲頭,點數這井,卻有九十九眼。“大聖百眼井沒挖完,我這擔土也無法挑走了。”二郎神說罷,哈哈大笑,與悟空乘雲駕霧而去。

從此,山下的小村再不缺水。百姓以此掌故,稱其村名為“多井村”;至明代,改稱“塔井村”;今稱“大井”。土筐失落處形成兩個小山包,附近的村莊即稱“一擔土”,沿用至今。扁擔上失落的木楔子變為兩寨柵,被稱為前、後寨子,即今天的前寨子、後寨子村。縣城東的小山,即為當時雞鳴之處,被稱為“雞鳴山”。元朝時期,當地人曾在一擔土村北建“雞鳴寺”。據傳,每屆春秋之際,有不少人前去燒香供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7.2畝(其中:水田33.5畝,旱地33.7畝),人均耕地0.4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作物;擁有林地638.9畝;水面面積27畝;荒山荒地32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電話五通。有47戶飲用井水,有4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

該村到六苴鎮道路為柏油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水泥路;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農用車0輛,拖拉機0輛,機車1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43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3.5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該村到2010年底,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68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4.709萬元,畜牧業收入23.3萬元,年內出欄肉豬169頭,肉牛28頭,肉羊95頭);林業收入3.31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4.37萬元,工資性收入2.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9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勞務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9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人,其中在省內務工2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47戶,共鄉村人口164人,其中男性84人,女性80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13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66人,漢族98人。

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5人,享受低保1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六苴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2公里,距離六苴鎮衛生院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六苴中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六苴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8公里,距離中9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人,其中小學生4人,中學生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7.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女黨員3人。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

1、民眾增收慢;

2、基礎設施落後;

3、民眾科學文化素質還較低;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1、解決民眾增收問題。

2、做好勞動技能培訓。

3、降低農戶用電貴的問題,種植核桃,發展畜牧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