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花·詠並蒂蓮

《一叢花·詠並蒂蓮》是詠物之作貴在形神俱見,本篇即是形神兼備之佳構。詞中生動地刻畫了並蒂蓮的形貌色澤,不粘不脫,不離不即,饒富情致,且以人擬物。

作品慨況

【作品名稱】一叢花·詠並蒂蓮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納蘭性德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一叢花·詠並蒂蓮闌珊①玉佩罷霓裳,相對綰紅妝②。藕絲風送凌波③去,又低頭、軟語④商量。一種情深,十分心苦,脈脈背斜陽。色香空盡轉生香,明月小銀塘。桃根桃葉終相守,伴殷勤、雙宿鴛鴦。菰米⑤漂殘,沈雲⑥乍黑,同夢寄瀟湘⑦。

作品注釋

①闌珊:零亂、歪斜之意。李賀《李夫人歌》:“紅璧闌珊懸佩擋,歌台小妓遙相望。”

②綰紅妝:謂兩朵蓮花盤繞連結在一起。

③凌波:本指女子步履輕盈,若行水面,後代指美女,這裡借指並蒂蓮。參見《點絳唇·詠風蘭》注④。

④軟語:柔和而委婉的話語。宋史達祖《雙雙燕》:“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

⑤菰米:一名“雕胡米”。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菰米》〔集解〕引蘇煩曰:“菰生水中……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古人以為美饌。今飢歲,人猶采以當糧。”

⑥沈云:即“沉雲”,濃雲、陰雲。

⑦瀟湘:指湘江。相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隨之南巡不返,死於湘水。明徐禎卿《古意》:“帝子葬何處?瀟湘雲正深。”這裡借二妃代指並蒂蓮。

作品賞析

詠物之作貴在形神俱見,本篇即是形神兼備之佳構。詞中生動地刻畫了並蒂蓮的形貌色澤,不粘不脫,不離不即,饒富情致,且以人擬物,借用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等,不唯勾畫出並蒂蓮之神韻,並使詩人之性情深蘊其中,意含要眇,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