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花·傷高懷遠幾時窮

一叢花·傷高懷遠幾時窮

《一叢花·傷高懷遠幾時窮》是宋代詞人張先的作品,曾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傷別念遠的閨怨詞。此詞用白描手法表現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上闋直抒胸臆,突出伊人的離恨。“無物似情濃”這一比喻,將抽象的“濃情”強調到世間無物可比的程度,更將離恨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也表達出愁思的迷離紛揚,無處不在,突出思婦念遠的真情和執著。下闋集中寫思婦念遠的痴情。“雙鴛”與“斜月”勾出無限的憂思。全詞用語精妙,情真意切,淒婉深刻,極富感染力,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

作品原文

一叢花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 ,更東陌 、飛絮蒙蒙。嘶騎漸遙 ,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 ,南北小橈通 。梯橫畫閣黃昏後 ,又還是、斜月簾櫳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千絲:指很多柳條。絲,指楊柳的長條。

⑵陌:田間小路。

⑶嘶騎:嘶叫的馬聲。

⑷溶溶:寬廣的樣子。

⑸橈:划船的槳,這裡指船。

⑹梯橫:是說可搬動的梯子已被橫放起來,即撤掉了。畫閣:有彩繪裝飾的樓閣。

⑺簾櫳:帶帘子的窗戶。

⑻解:知道,能。嫁東風:原意是隨東風飄去,即吹落。嫁,這裡用其比喻義。李賀《南園十三首》詩之一:“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

作品譯文

登高懷遠,心中的傷痛何時能了,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比情還濃的。離愁就像那千萬枝柳條隨風亂舞,還有那東街紛揚的飛絮一片迷濛。嘶叫的馬兒漸漸遠去,揚起的塵土綿綿不斷,到哪裡去尋覓情郎的行蹤?

池塘里春水溶溶,一對鴛鴦縱情嬉戲,池中小船兒往來於南北兩岸。黃昏後我走下畫閣收起梯子,又看見一彎斜月照進簾櫳。滿懷著幽恨,細細想來,真不如那桃花杏花,還知道及時嫁給東風,隨風而去呢。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詞有個故事說:張先曾經與一個小尼姑有私約,老尼姑管教很嚴,她們住宿在池島中的一個小閣樓上。待到夜深人靜,小尼姑就偷偷地從梯子上下來,使張先能登池島來閣樓與她幽會。臨別時,張先十分留戀不捨就寫了這首《一叢花》詞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綠窗新話》引楊湜《古今詞話》)這當是出於好事者有意的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作品鑑賞

張先的詞,工於刻畫景物,鍛鍊字句,但往往傷於纖巧,但這首詞卻既有警句俊語,又極富抒情氣氛,在他的詞作中是意境渾融,富於情韻的。細讀全篇,不難看出它是一首表現最常見的懷遠傷別主題的閨怨詞。

此詞寫一位女子她的戀人離開後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恨。詞的結尾兩句,通過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對青春的珍惜、對幸福的嚮往、對無聊生活的抗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以後,盤郁縈繞胸中的感情的傾瀉。它略去了前此的許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許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對“幾時窮”的一種回答,合起來的意思是傷高懷遠之情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真摯的愛情更為濃烈的緣故。這是對“情”的一種帶哲理性的思索與概括。這是挾帶著強烈深切感情的議論。以上兩句,點明了詞旨為傷高懷遠,又顯示了這種感情的深度與強度。

接下來三句,寫傷離的女主人公對隨風飄拂的柳絲飛絮的特殊感受。“離愁”,承上“傷高懷遠”。本來是亂拂的千萬條柳絲引動了胸中的離思,使自己的心緒紛亂不寧,這裡卻反過來說自己的離愁引動得柳絲紛亂。這一句貌似無理的話,卻更深切地表現了愁之“濃”,濃到使外物隨著它的節奏活動,成為主觀感情的象徵。這裡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飛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煩亂、鬱悶心情的一種外化。“千絲”諧“千思”。

上片末三句寫別後登高憶舊。猶言:想當時郎騎著嘶鳴著的馬兒逐漸遠去,消逝塵土飛揚之中,今日登高遠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裡去辯認郎的蹤影呢?“何處認”與上“傷高懷遠”相呼應。

過片上承傷高懷遠之意,續寫登樓所見。“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說不遠處有座寬廣的池塘,池水溶溶,鴛鴦成雙成對地池中戲水,小船來往於池塘南北兩岸。這兩句看似閒筆,但“雙鴛”二字既點出對往昔歡聚時愛情生活的聯想又見出今日觸景傷懷、自憐孤寂之情。說“南北小橈通”,則往日蓮塘相約、彼此往來的情事也約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寫時間已經逐漸推移到黃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遠而近,收歸到自己所住的樓閣。只見梯子橫斜著,整個樓閣被黃昏的暮色所籠罩,一彎斜月低照著帘子和窗欞。這雖是景語,卻隱隱傳出一種孤寂感。“又還是”三字,暗示這斜月照映畫閣簾櫳的景象猶是往日與情人相約黃昏後時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舊,而自從與對方離別後,孑然孤處,已經無數次領略過斜月空照樓閣的淒清況味了。這三個字,有追懷,有傷感,使女主人公由傷高懷遠轉入對自身命運的沉思默想。

結拍三句化用李賀《南園》詩中“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之句,說懷著深深的怨恨,細細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嫣香飄零的桃花杏花,她們自己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只能形影相弔中消盡青春。說“桃杏猶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東風”的時機,以致無所歸宿。而從深一層看,這是由於無法掌握自己命運而造成的,從中顯出“沉恨細思”四個字的分量。這幾句重筆收束,與一開頭的重筆抒慨銖兩相稱。

詞從一個閨閣思婦的角度進行構思。上闋寫情郎遠去、自己傷別的情景;下闋寫別後的寂寥處境及怨恨心態。寫景和抒情不像常用的明分前後兩截的結構,而是交替使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彼此滲透,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的。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宋代詞人。字子野,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公元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晏殊知永興軍,闢為通判。歷官都官郎中。晚歲退居鄉里。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曾以三處善用“影”字,人稱張三影。喜作慢詞,對詞的形式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張子野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