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聖賢:杜甫

一代聖賢:杜甫

《一代聖賢:杜甫》用淺顯易懂的敘述,將詩人們的生平事跡、文學成就、性格愛好以及軼聞趣事等娓娓道來,讓讀者在感受唐詩魅力的同時,也能用自己的想像與思考,與這些偉大的詩人們成為朋友與知己,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內容簡介

《一代聖賢:杜甫》由劉春編著——詩言志,歌詠情,通過詩人們的故事,我們能更真切地觸摸到唐詩的精神與意境,體會出詩歌的美感來。鮮活的唐詩,生動的故事,苦難的經歷,能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穿越大唐盛世,走向詩人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詩人們不一樣的精神家園。

圖書目錄

第一章未墜素業
1 孤苦童年
2 祖遺秉承
3 胸懷理想
4 博學少年
L 漫遊萬里
6 訪歷史遺蹟
7 科考成敗
8 凸顯文學造詣
9 真誠待友
第二章長安十載
1 詩酒話人生
2 困頓長安,十年求仕
3 出淤泥而不染
4 三大禮賦,名動京城
5 同情苦難民眾,堅定反戰立場
6 困境中,以詩自憐
7 堅守正義之道
8 文章千古事,富貴如浮雲
第三章安史之亂
1 譴責戰爭
2 舍富貴保節操
3 忠諫之路
4 憂民情懷
5 忠君之心
6 戰亂年月的親情
7《三吏》與《三別》
8 戀闕丹心破,踏上漂泊路
第四章移居隴右
1 回歸自然
2 和親政策之我見
3 倡導民族平等
4 砥礪其志
5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第五章成都草堂
1 創建草堂
2 學習民歌
3 鄰人和睦
4 佛緣尋蹤
5 兼愛天下
6 繫懷國事
7 戰亂結束,放聲高歌
8 諫言摯友
9 出謀劃策
10 辭別慕府
第六章羈旅夔州
1 亂世飄泊
2 不屈服命運
3 抨擊地方陋習
4 秋天的感傷
5 憂國憂民
6 重視農事,救濟百姓
7 對外來文化的態度
8 魂牽夢縈故土
9 鉛華洗淨見真淳
第七章 漂泊人生
1 日暮途窮,衰朽無力
2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 亂世知音,英雄相惜
4 走向人民,同甘共苦
5 舟中絕筆,魂逝異鄉
第八章精神世界與文學成就
1 勇於面對苦難的人生意志
2 濟世救民的巨人情懷
3 真實自然的人生態度
4 努力探尋生命的真諦
5 和諧統一的思想體系
6 宣揚苦吟精神
7 詩歌中的宇宙感
8 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9 譜寫詩歌浪漫主義篇章
10 使詩歌成為史詩
11 用文學塑造民族精神
21 博採眾長
13 澤被後世,影響深遠

序言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這一千古名句,是古今多少賢者的共同理想與追求,激發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凌雲壯志!在漫長的中國文明史中,像杜甫這樣具有深沉的憂國憂民意識並得到人們普遍承認的愛國憂民的詩人寥寥無幾。杜甫作為歷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詩人之一而銘記在人民的記憶中,歷史的記憶中。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而且被後世稱為“詩聖”,絕非偶然的運氣和歷史對他的偏愛,而是他一生勤勉樸實,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艱難中上下求索的結果。他的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他放棄統治階級的觀點而主動接近人民,他對國家治理方面的傑出思想,他令萬世景仰的人格魅力,他在詩歌上的繼承與創新以及為後世現實主義詩歌所開創的道路……所有這一切,都使他成為一顆文化的巨星,更是中世紀裡一盞維護社會正義、使社會朝著光明的方向邁進的明燈。
在詩歌的創作上,杜甫運用了當時所有的詩體,並充分展示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各種詩體樹立了榜樣。他在詩歌藝術上做出了種種有益的探索和變革,為後世詩歌創作樹立了典範與樣板。如在語言上的特色,大量採用俗語等,豐富了詩歌的語言,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性與親切感,並有助於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使詩歌更加貼近生活。另外,杜甫在詩歌語言的錘鍊上也是很費心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表明杜甫在藝術方面的艱苦努力和卓越探索。杜甫詩歌中警句奇句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杜甫的詩歌除了追求卓越之外,而且顯得很穩當,很沉重,有分量,絕無縹緲之感,這是很難得的。
除詩歌外,杜甫在從一個普通的人成長為一位偉大的人民詩人這一過程中,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妨在此略做討論。
其一是杜甫在思想上接近人民所進行的艱難求索與轉換。杜甫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享有種種特權,這個階層的人要變成一個同情人民苦難和書寫人民苦難的人,需要完成一個精神上的痛苦涅槃。杜甫之所以能完成這種重要的角色轉變,在於他能常反思自己的思想。經過許多年的對自己思想上的反省與探索,終於從感情上完成了遠離皇帝而走向人民的轉變,這使他與官場分道揚鑣。此後,他在精神上、行為上與百姓之間的聯繫更密切了。他從此脫胎換骨,真正走上了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道路。這種反省與轉變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力和精神上的痛苦,杜甫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其二是杜甫的愛國主義思想。在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上,杜甫是自屈原以後的又一位偉大人物,是歷代愛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偶像。由於屈原生活的時代所限,他缺乏杜甫那么廣闊的社會視野,沒有來得及對愛國主義進行種種闡釋,而杜甫則以他自身的複雜經歷更加清晰地展示了愛國主義思想的精髓,能給人更加深刻的啟迪。因此可以說,屈原的愛國精神在杜甫那裡得到了闡發。如果說屈原是愛國主義這一民族精神體系中的奠基石之一,那么杜甫則是這一體系上的巨廈。長期以來,杜甫的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對中國的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構建產生了巨大影響。後世的人民都以杜甫的愛國詩篇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榜樣教材,這些詩篇中的愛國精神滲透到了歷代知識分子的靈魂。特別是在國家衰亡、戰爭頻繁的時候,這種愛國主義的傳承就更加明顯。
其三是杜甫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杜甫的憂患是深廣的。他常常“百憂復相襲”,“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獨立萬端憂”,他既憂人民的疾苦,“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又憂國家的命運,“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這種心憂天下的憂患意識正是歷代知識分子在歷史風雲或大劫難面前表現出積極的憂患意識的動因。而且杜甫是一個具有社會良知,為時代的不幸而憂患,因憂患而產生批判意識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憂患感的人很多,但要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採取某種方式去表達憂患干預社會卻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杜甫不但敏銳地感知到了社會的危機,還敢於為自己所維護的道德原則、價值觀念、人生理想和政治模式挺身而出,即使面對強大的壓力也毫無畏懼。這反映了他的崇高修養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貴品質。
其四是杜甫敢於抗爭的偉岸個性。杜甫一生與命運的抗爭,與統治者的抗爭,較多地表現在詩歌創作上,在行為上體現的地方並不是很多。如杜甫辭官不就等,表現了他“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剛直個性。過去有很多人認為,杜甫對君主一味“愚忠”,以為他在統治者面前總是討好式的歌功頌德,這其實是以偏概全,或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事實上,他討好統治者,是短時期內迫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實現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願望的一種調和與妥協,一旦被壓製得太久,看透了統治者的真面目,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他便再也不願這樣,於是他高昂起了頭顱,以自己的前途命運為代價,勇敢地向統治者的權威挑戰,拒不屈就。可見杜甫的骨頭是很硬的。
再來看杜甫的詩歌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杜甫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其思想的深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以詩歌表達對人民的同情。“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不僅廣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傳達了人民的心聲,表達了人民的要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既是對現實的生動概括,敲響唐王朝階級對立日趨嚴重的警鐘,又形象地揭露了數千年來封建剝削制度的本質特徵。杜甫不僅看到了統治者的驕奢淫逸,而且指出了統治者解決這一社會貧富對立問題的根本辦法:“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杜甫既書寫了勞動人民的痛苦與災難,也為統治者們解決勞動人民的苦難開出了一劑良藥,這也是救世的良藥。
二是杜甫對祖國懷有無比的深情。從“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句詩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惜犧牲自我的愛國主義者。不但他自己如此,而且他還要求朋友們能“臨危莫愛身”,他的詩歌滲透著高尚而激越的愛國熱情。杜甫的喜怒哀樂可以說是與國家命運的盛衰起伏緊密相連的。當國家危難的時候,他創作《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凡是與當時國家命運有關的政治、軍事等重大事件,都可以在杜詩里找到反映,如《三吏》《三別》《麗人行》等。這些愛國詩篇反映了國家所遭受的巨大災難,也反映了人民在這些災難中的陣痛,而統治者卻依然荒淫無度。詩人一身正氣,.對國家命運有一種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對人民、對國家擁有一片真誠。他雖仕途多舛,一生不達,卻“物性莫奪”,始終不渝地保持著對國家命運的關心,時時刻刻關注著朝廷的決策,關注著朝廷平亂的事情。他雖然一生都在漂泊途中,但仍然不失對國家的深情,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三是杜甫對統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有著強烈的憎恨。“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可見他對統治者中腐朽之群的切齒痛恨。杜甫詩歌的諷刺面非常廣,也無論對象是誰。他的《兵車行》矛頭直指封建最高統治者唐玄宗,《麗人行》則直接鞭笞唐玄宗的楊貴妃,表明了杜甫對統治者毫不留情的憤怒。
四是對戰爭懷有的正義態度。杜甫對於戰爭有著很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他從人民利益與國家利益出發,得出了戰爭要力避殺伐的思想。杜甫對於戰爭態度的這一人道主義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體現。先秦儒家思想對於戰爭強調“攻伐救守,仁義為本”,“厚生利用,無傷為仁”。杜甫的“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就很好地反映了儒家的戰爭倫理觀,可謂對先秦儒家戰爭態度的經典概括與繼承。而自從儒家思想在封建時代確立統治地位以來,民間百姓已經深受薰陶,深深地融人人民的血脈和精神之中。因此,人民對於戰爭的態度亦與杜甫完全相同,杜甫以儒家思想的人道情懷來譴責戰爭,獲得了人民的廣泛認同,也是他能夠獲得民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馬克思在評價《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經說過:“英國19世紀一流的小說家所創作的傑出作品,使當時和後世的人們從他們的作品裡所看到的社會與政治的真理往往比其他一些同時代的政治家、政論家和道德家那裡所了解到的要深刻得多,也真實和豐富得多。”同樣,透過杜甫的偉大詩篇,對安史之亂前後統治者窮兵黷武和荒淫無道的統治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了解,也比被統治者所美化和篡改了的史書上所了解到的要深刻得多,也清楚得多。
有緣如此,著寫《千年孤獨·杜甫》一書,主要是希望對杜甫這樣一位唐代偉大詩人的一生進行分析、歸納與總結,探索這位偉大詩人的曲折成長道路,以及他的獨特的內心世界,使讀者更加深刻地了解這位詩人,了解他的成就、個性與生活,了解屬於他的那一個時代。寫這部書,力求根據歷史資料的真實,實事求是地對杜甫一生在立志修身、愛國憂民、自我奮鬥、詩歌的開拓創新諸多方面,作為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重新進行整理、歸納、評價,以給人一些啟迪。
劉春
2012年4月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