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一九四九以後:當代文學六十年》講述了當代文學六十年的風流雲變。現代中文文學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現前所未有的轉變和分流。中國大陸出現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學”,文人身份與幹部體制、作家協會與國家機器關係複雜,此消彼長。從“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開放三十年,宣傳與挑戰主流意識形態始終是當代文學發展的矛盾主線。台灣在日據五十年後建設了“國語的文學”,由“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現代主義,再到“世紀末的華麗”,不少佳作樹立了當代中文文學的標準。而香港文學從“左右戰場”到“本土性”自覺,再到“九七”“後殖民”書寫,同樣自成一派風景。轉眼六十年過去,在新的世紀裡回顧當代中文文學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與成就,此其時也。作品目錄
編者前言——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王德威
六十年文學話土改——陳思和
“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黃子平
四部當代文學史——許子東
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沈從文——錢理群
台灣與東亞文學中的魯迅——陳芳明
歷史時刻重繪歷史彩雲/評當下流行的“紅色經典”電視連續劇——李楠
一九五七年,香港——梁秉鈞
在流浪的盡頭/台灣作家駱以軍的《西夏旅館》——黃錦樹
一九八五年《上海文學》的文學評論——鄺可怡
台灣當代區域小說——范銘如
論徐遲的放逐抒情/“抒情精神”與香港文學初探之一——陳國球
“組織部”里的當代文學問題/一個當代短篇的閱讀——洪子誠
我們需要補一個“語言轉折”嗎?/形式文論在中國六十年——趙毅衡
再現的危機:歷史、虛構與解嚴後眷村作家——彭小妍
一生二,二生三/論《靈山》的多人稱敘述——危令敦
張愛玲“晚期風格”初探——陳建華
張愛玲的自我書寫以及自我翻譯——沈雙
剪接、拼貼、注釋與“事實”的再生產/胡風事件“三批材料”生產過程溯源
——張業松(存目)
我看當代文學六十年-圓桌論壇(一)
我看當代文學六十年-圓桌論壇(二)
歷史與政治-作家論壇(一)
女人和男人-作家論壇(一)
後記——許子東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