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

《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

人際溝通培訓專家鞠遠華經過近十年的潛心研究與實踐,鑄就了讚美的十三把“小飛刀”,直接套用於工作、社交、家庭、日常生活場合,可立竿見影,既能助你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也能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讓你在“人際江湖”上遊刃有餘,成為人際交往的高手。人際溝通培訓專家,傾情講援使數萬人受益的實用溝通技巧,讓你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提供的溝通方法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令人欣喜的改變:
如果你在從政——《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幫你減少敵對,贏得支持;
如果你在經商——《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幫你增加客戶,贏得財富;
如果你是領導——《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幫你激勵下屬,贏得尊重;
如果你是員工——《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幫你改善環境,贏得信任;
如果你已成家——《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幫你提升魅力,贏得幸福;
如果你已生子——《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幫你鼓勵孩子,贏得未來。

內容簡介

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煩惱:得不到領導的信任和下屬的尊重,朋友交流減少,夫妻吵架頻繁,親子關係緊張……也許你會自問:“我的溝通哪裡出了問題?”《5分鐘打動人心:善用讚美的13種方法》找到了癥結——指責和抱怨阻礙了你的事業,擾亂了你的生活,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而換一種溝通方式,發現對方的優點,表達讚美之辭,往往能達到甚至超越你的溝通意願。

作者簡介

鞠遠華,北京現代華式教育創始人,深層心理分析理論及讚美的十三把“小飛刀”的研創者,兼通實用心理學、人際關係學和口才學,是國內開創人際溝通技巧培訓的先驅之一。 提供的培訓課程有:“深層心理分析——洞察心理”、“心理現象分析”、“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的十三把‘小飛刀”’、“公眾演說技巧”、“職業心態”等。曾為海爾、中國移動、中國國航、IBM等數百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進行培訓,培訓學員十萬餘人。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讚美是一種銳利的武器
第一節指責和抱怨能為你帶來什麼
1.指責並不能改變他人
2.抱怨就是認輸
第二節讚美能達成你想要的
1.就這樣拿到訂單
2.洗盤子與買西瓜
3.中美“打工皇帝”話讚美
第二章立竿見影——讚美的十三把“小飛刀”
第一節讚美要具體
1.哪裡,哪裡
2.具體化讚美的“原理”
3.於細微處見精妙
4.發現值得稱道之處
第二節從否定到肯定的評價
1.否定他人,肯定對方
2.“我非常佩服兩個人……”
3.表達欣賞不完全是技巧
4.先抑後揚式讚美
第三節見到、聽到別人得意的事要讚美
1.讚美也有“保質期”
2.接過話題,順勢讚美
3.接過名片,巧作讚美
第四節主動打招呼
1.主動打招呼就低三下四嗎
2.主動打招呼是一種職位升遷的通道
3.主動打招呼給生活增添色彩
4.失勢的人更需要尊重
5.關注被冷落的人
第五節及時指出別人的變化
1.人人期待被關注
2.愛在心頭口要開
3.盡情讚美好的變化
4.換一種角度看變化
5.心指揮眼睛
6.讚美在當下
第六節與自己作對比
1.放低自己收穫多
2.自嘲源於自信
3.適當表現你的不完美
4.聽自我譴責比挨人家的批評要好受得多
第七節逐漸增強的評價
1.銷售冠軍的秘密
2.得失效應
3.評價能上不能下
4.朋友聚會時的溝通技巧
5.別人謙虛時要有下文
第八節似否定,實肯定
1.表面否定,實質肯定
2.似批評,實表揚
3.似指責,實讚賞
4.似拒絕,實同意
第九節信任刺激
1.“只有你……”
2.毛澤東的領導藝術
3.強有力的肯定方式
第十節給對方沒有期待的讚美
1.沒有期待的讚美好比意外的禮物
2.讚美也要獨闢蹊徑
3.獨特的讚美溫暖人心
4.獨特的讚美贏得人心
5.獨特的讚美無法抗拒
第十一節間接讚美
1.當著別人的面誇讚
2.適時引用他人的讚美之辭
3.讓讚美的話間接地傳給他
第十二節記住那些特別之處
1.記住特別的日子,顯出特別的你
2.關心他的親人,就是關心他自己
3.重溫那些輝煌時刻
4.記住他的經典語錄
5.用心收集,及時記錄
第十三節投其所好
1.找到他的興趣點
2.用他的愛好做誘餌
3.用請教引導談話
第三章讚美改變人生
第一節讚美助你成功
1.讚美告訴我們堅持
2.讚美帶我們衝刺更高目標
3.不要吝嗇你的掌聲
4.別忘了給自己加油
第二節讚美是家庭的幸福密碼
1.不去讚美生活的伴侶是最大的悲哀
2.忠誠讚美是最好的婚姻保險
3.抓住你“摸得到”的幸福
4.婚後尋找原來的世界
第三節真誠讚美是一種生活態度
1.讚美也要去偽存真
2.真誠不等乾天真
3.讚美是發現,不是發明
4.換一個角度看世界
5.讚美時,真誠不為過
第四節讚美彰顯你的修養
1.讚美源於陽光心態
2.己所欲,施於人
3.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第五節讚美與批評是一對歡喜冤家
1.讚美無法取代批評
2.讚美與批評並不對立
第六節七問諸君
1.已婚男士
2.已婚女士
3.為人父母
4.身為兒女
5.職場人士
6.想升遷的人
7.無論你是誰

前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呈爆炸性增長,專業分工更為精細,單靠個人的力量已經難有建樹,成功需要眾人的協助,人與人之間也需要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從多年的授課中發現:收入最豐厚的往往不是對專業技術懂得最多的人,而是那些擁有專業知識,又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念,能領導和鼓舞他人,並且善於為人處世的人。因此,卡耐基確信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的成功。15%是由於專業技術,85%要靠人際關係與處世技巧。”
近百年來,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已經被無數成功人士的經歷所證明。放眼四周,看看那些成功的人,你會發現:他們或許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也不一定擁有頂尖的學歷,但是,他們一定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說,當今社會,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就等於握有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因此,每一個渴望成功和幸福的人都應該學習如何改善人際關係這一重要課題。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讚美是一種銳利的武器
第一節 指責和抱怨能為你帶來什麼
1.指責並不能改變他人
沒有人願意責備自己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認為自己當初是做了正確的選擇:過激者認為自己是迫不得已,懦夫認為自己非常謹慎,而守財奴則相信自己很節儉……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行為有著自認為合理的解釋,即使他是完全錯誤的。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看到過能發現自己的過錯就在內心責備自己的人呢。”可見,能夠大膽承認錯誤的人寥寥無幾。一個人在內心深處是不願意責備自己的,誰願意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呢?每個人都能夠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出一大堆的理由。即使一個人知道自己犯了錯,也不願意在公開場合承認這一點,更不願意別人當面指出。如果有人當面指責,他會立即調動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來辯解。
所以,指責和抱怨他人是沒有用的,除非他自己想明白。正如卡耐基所說:“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沒有人會責怪自己任何事,不論他錯得多么離譜。我們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並不能使別人產生永久的改變,反而會引起憤恨。不要責怪別人,要試著了解他們,試著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那么做,這比批評更有益處,也更有意義得多。”你忽略了背後的原因這個世界的一切結果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他的原因和理由。你之所以批評和指責他,往往是因為沒有搞清楚其背後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布萊德雷將軍奉命執行一次危險而緊急的任務。於是,他立刻召集手下將士,讓他們排成了一個長列。
“這次,我們的任務既艱巨又危險!”布萊德雷瞟了大家一眼,“哪位願意冒險擔任這項任務,請向前走兩步……”
此時,適逢一位參謀遞給他一份最新的戰報,布萊德雷和參謀交頭接耳了片刻。等他處理完戰報,再次面對行列中的眾將士時,發現長長的隊伍仍是一條直線,沒有一個人比旁邊的人多向前兩步。
他按捺不住情緒,生氣地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情況緊急,竟然一個人都沒有……”
“報告司令!”只見站在最前排的人滿臉委屈地說道,“我們每個人都向前跨了兩步……”
這時,布萊德雷將軍意識到,自己錯怪了這隊勇敢的士兵。你也不想錯怪別人吧?那好,下一次在你批評別人之前,一定要先全面了解情況。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急於批評和指責,就容易造成對別人的傷害。所以,我們需要改變不經分析就輕易對別人的做法進行對錯判斷的習慣。
眾所周知,法庭上要確定一件事情的對與錯,往往要做大量細緻入微的調查工作,也就是先假設是無罪的,通過分析各種原因,找出人證物證,再做定論。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也是如此,無論別人錯得多么離譜,都不要指責和抱怨,先抽出哪怕一分鐘的時間,問問對方為什麼這么做。
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寬恕
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生活著各種不同膚色、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時間來看,也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其背後的原因往往是複雜多樣的,需要了解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有時,是個人掌握信息多少的原因。例如,手下與領導的看法不同,多數情況是領導掌握的資訊更全面,所得出的結論大都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
有時,是因為個人理解能力有強弱之分。比如,你讓小孩子去做大人的事情,有時不會令你滿意,因為他還不懂得大人的做事規則。
有時,是由於民族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造成的。比如,你不覺得牛是神聖的,因為你沒有生活在印度,如果你生活在印度,會覺得這很正常。你之所以覺得大熱天男士穿長袍戴頭巾韻扮相有點不可思議,是因為你不是阿拉伯人。如果你生活在阿拉伯國家,你會覺得沙特國王衣著得體,當年阿拉法特的裝扮也頗有幾分英氣呢。你之所以認為兒子直呼父親的名字不太禮貌,是因為你沒有生活在美國。我們在美國的電視劇中經常見到兒子直呼父親:“麥克……”那個幽默而親切的爸爸不僅不生氣,還挺高興的。而在中國膠東農村,誰若直呼你父親的名字,你會在他後面追著打他。
有時,則是時代的原因。比如,你之所以覺得男人留個大辮子有些彆扭,是因為你不是清朝人。那時,如果一位勇敢的武士面對一群歹徒來個立馬站樁,怒目圓睜,同時把長辮子向後一甩,大聲說道:“來吧,你們一起上!”你會覺得:“哇噻,真帥呀!好酷的長辮子啊!”你之所以認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因為你沒有生活在五百年以前,那時人們普遍認為地球理所當然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著地球轉:“你看,太陽東升西落,它每天都在繞著我們轉嘛!”
總之,一個人之所以那樣做,一定有他的原因。你了解了背後的原因,也就不會對結果感到吃驚了。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寬恕。”
如果我是他
在生活中,許多人常自以為是,以自己的價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生活方式,結果常常令其困惑:自己認為好的,對方不一定認為好;你認為自己為對方付出了很多,但對方也許認為這些付出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只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縱然你有利人利己的美好願望,有時也難以被對方接受,最終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多數人際衝突的產生,都是由於人們過分強調自己的立場,而不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問題。事實上,他的做法與你的看法不同,並不代表他一定是錯的,而你一定是正確的。如果你處在他的位置上,在同樣的狀況下,你的做法可能與他並沒有什麼不同。
所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要達成良好的人際溝通,尋求他人的支持與合作,營造利人利己的雙贏局面,就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凡事要從對方的立場去想想:“如果我是他的話……”
由人與人相互吸引的原理可知,當人們的看法、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相似時,就有相互喜歡的趨勢。當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慮問題時,相互之間便會找到很多共同點,從而可以增進相互間的理解。
北京有一位底師傅開出租多年,從來沒有被顧客投訴過,也沒有與顧客發生過爭執。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底師傅說,主要是他能夠站在顧客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比如,顧客要到的地方不讓停車,他會用一句話加一個小動作使顧客滿意。他說:“小姐,你看好價錢,25元。”然後,底師傅將計價器抬起清零,接著說:“這裡不讓停車,以下的路程算我送你的。”乘客聽到這樣的話,看到這樣的動作,多數會說:“沒關係,師傅,你該怎么算還怎么算。”底師傅聽了心裡也暖洋洋的。
底師傅說:“我是司機,知道這裡不讓停車,她也許沒有駕照,不懂得交通標誌。或者,以前她乘車時,別的司機違規在這裡停過。因此,她心目中認為這裡是可以停車的。此時,如果我繼續往前開,而又碰巧計價器里蹦一個字,顧客會以為我算計她一塊錢。在生活中,如果別人算計我一塊錢,我也不高興……”
如此站在顧客的角度周全考慮,怎么會得不到顧客的好感呢?怎么會得不到理解和贊同呢?怎么會遭到指責和投訴呢?
換位思考,不僅能夠讓我們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別人,找到那個潛伏著的理由,同時也找到了順利解決問題的鑰匙。
在美國,一位母親在聖誕節前夕帶著5歲的兒子去買禮物。大街上迴響著聖誕節的讚歌,櫥窗里裝飾著樅樹彩燈,喬裝的可愛小精靈載歌載舞,商店裡五光十色的玩具應有盡有。
“一個5歲的男孩將會以多么興奮的目光觀賞這絢麗的世界啊!”母親毫不懷疑地想。
然而,她沒有想到,兒子卻緊拽著她的大衣角,嗚嗚地哭出聲來。
“怎么了?要是總哭個沒完,聖誕精靈可就不到咱們這兒來啦!”母親有些生氣,語氣中充滿了嚴厲。
“我,我的鞋帶開了……”兒子怯怯地回答。
母親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來,為兒子系好鞋帶。母親無意中抬起頭來,啊,怎么會什麼都沒有?!——沒有絢麗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聖誕禮物,也沒有裝飾豐富的餐桌……那些東西都放得太高了,孩子什麼也沒看見。落在孩子眼裡的,只有粗大的腳印和婦人們低低的裙擺,在那裡互相摩擦,碰撞,過來往去……真是好可怕的情景!
這是母親第一次從5歲兒子的高度看世界。她感到震驚,立即把兒子抱起來,放在自己的肩上,兒子開心地笑了起來:“媽媽,好漂亮的聖誕節啊!”
從此,母親發誓,今後再也不把以自己為基準理解的“快樂”強加給自己的兒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母親以自己親身的體驗認識了這一道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