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當代“早教之父”馮德全深情推薦。著名教育專家張芷華經長期研究得出的驚人大發現。
你的孩子有這些缺點嗎?
做事拖拖拉拉,自私自利,愛抱怨挑剔,喜歡撒謊,愛慕虛榮,愛出風頭,過分依賴,做事衝動,自制力差,沉迷網路,挑嘴偏食,頑皮好動,做事半途而廢,自卑自閉,缺乏耐性,怕生膽怯,喜歡破壞,愛講講話,懶惰,心浮氣躁,隨意浪費,嫉妒,亂發脾氣,缺乏主見,獨立生活能力差,隨意插嘴……
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而孩子會有什麼樣的習慣,則取決於每一位父母。
身教重於言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如何避免讓自己的壞習慣複製到孩子身上呢?
壞習慣一旦養成,將如滴水穿石,毀壞孩子的一生!
內容簡介
很高興能當張芷華老師大作的第一位讀者。以舞蹈及英語為專長,從事幼兒教育十多年的芷華老師在《31個壞習慣毀了孩子的大未來》一書中,能以她為師為母的身份,從教養子女與教導學生的角度著手,不但面面俱到地指出現代孩子的教養問題,又能提供善法妙方與家長們分享,這本書真是不可多得的親子教養佳作。
相信在教養子女的漫長時日裡,我們難免會有無能、無奈和無力的頭痛時刻,這時候的我通常會找個藉口跟家人告假,外出緩解一下壓力,我時常不自覺地走到家附近的書店,去看看是否有適合我閱讀的教育類好書。
有時在教學上碰到棘手的師生或親子溝通問題時,我也會搭車到較遠的大學書店去看書,去看看是否有適合我閱讀的教學好書。這不但能令我茅塞頓開,使問題一一迎刃而解,又能讓我有更好的教養和教學點子,也能贏得學生、家長和子女的信賴,通過努力我還榮獲了小區模範母親和特殊優良教師的殊榮。
通過閱讀好書,我得到了許多指導和幫助,讓我窒礙難行的教養教學之路,一路走來不但沒因跌跌撞撞而一蹶不振,反而能讓我時時發出驚喜之感、驚艷之嘆,我常把這樣的經驗與家長、與好朋友分享。因為有好書的陪伴,因為有專家學者樂於將他們多年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嘔心瀝血地化為精湛的文字,讓我們在閱讀、悅讀之後,更樂於為人父母、樂於為人師表。
感謝芷華老師的努力投入,撰寫《31個壞習慣毀了孩子的大未來》這一本膾炙人口的好書,希望此書能與本人的拙作《父母的好習慣決定孩子的大未來》(2007年11月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共同協助您悠遊於快樂的親子生活中。
目錄
推薦序推薦親子教養好書序習慣的力量
Chapter一失足成千古恨
壞習慣01做事情拖拖拉拉
壞習慣02自私自利
壞習慣03抱怨他人,愛挑剔
壞習慣04不斷說謊
壞習慣05虛榮,愛出風頭
壞習慣06過分依賴他人
壞習慣07做事情衝動,不考慮後果
壞習慣08缺乏自制力,沉迷於遊戲中
壞習慣09挑嘴、偏食、愛吃零食
壞習慣10太過好動
Chapter二小不忍則亂不謀
壞習慣11不能持之以恆,做事總是半途而廢
壞習慣12自閉,沉浸在個人的世界裡
壞習慣13容易分心而且缺乏耐性
壞習慣14怕生膽怯
壞習慣15過於自卑
壞習慣16自尊心過重
壞習慣17侵略性強,喜歡破壞和暴力
壞習慣18沒禮貌,愛說粗話
壞習慣19懶情,逃避辛苦
壞習慣20心浮氣躁,不能腳踏實地
Chapter三牽一髮而動全身
壞習慣21做錯事不肯認錯
壞習慣22不守信
壞習慣23隨意浪費
壞習慣24嫉妒,愛亂發脾氣
壞習慣25恃才傲物
壞習慣26缺乏獨立生活能力
壞習慣27意志薄弱,知難而退
壞習慣28不愛思考,缺乏主見
壞習慣29插嘴
壞習慣30無法面對缺點
壞習慣31浪費時間
精彩書摘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有效率是受限於父母的控制所展現的軟性對抗;韌性、執拗、不聽別人的意見,則是孩子對父母硬碰硬的反抗。拖拖拉拉的行為,其實隱藏著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張老師的小叮嚀
父母的行為模式決定著孩子的行為表現。因此,要改變孩子拖拖拉拉的習慣,父母首先應正視自己的行為方式。幫助一個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這是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對於孩子和父母來說,拖拖拉拉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一種習慣,通常可以被改變。
你可能有這樣一個孩子:他總是抱怨有做不完的功課,但每次你去看,他不是在玩筆,就是對著天花板發獃,或者玩弄直尺,根本沒在做功課。
這種情況下,你不能責問孩子,因為他真的以為自己整個晚上都在做功課。
“孩子為什麼拖拖拉拉?”“怎樣幫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壞習慣?”這是令許多父母都頭疼的問題。
其實,孩子所有的行為問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反映著我們父母的行為方式。
孩子出生時,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是一張白紙,那么,最早在白紙上面畫圖的就是父母。白紙上逐漸增多的圖案,就是孩子逐漸表現出來的行為現象。
如果圖案很清晰明朗,讓人喜愛,代表畫圖的人具有美感、個性開朗、擁有正向的性情;如果圖案看起來晦暗、紊亂,讓人心煩,就顯現畫圖的人內心的混亂、個性陰晴不定、擁有負面的情緒。
因此,孩子種種行為問題(白紙上的圖案)是我們成人製造(畫)成,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從這個角度說明,要改變孩子不好的行為,父母首先要找出在“白紙”上“畫圖”的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是落筆太輕還是太重?是情緒抑鬱所以選擇灰暗色彩,還是脾氣暴躁時胡亂作畫?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效率,總是任性、執拗,不聽別人意見等現象彼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有效率是受限於父母的控制,孩子所展現的軟性對抗;韌性、執拗、不聽別人的意見,則是孩子對父母硬碰硬的反抗。雖然在有些孩子身上,無論是軟性和硬碰硬這兩種現象都很明顯,但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
不過,看似只表現了其中之一問題的孩子身上,同時也隱含著另一種問題的性質。這個問題就是有拖拖拉拉行為的孩子,其實是用拖拖拉拉的手段,表現任性。
經常表現出“不想按照你說的那樣做”的任性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這種執拗個性:不是不等父母把話說完,轉頭就走;就是你說你的,我繼續做我的,照樣拖拖拉拉;再不然就亂發脾氣,或者悶不吭聲。因此,孩子拖拖拉拉的性格其實也就是他們任性的展現,孩子的任性經常用拖拖拉拉的行為來表現。
家長把孩子送來補習班無非是希望自家小孩能更具競爭力,所以老師常常會把進度落後或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留下作課後輔導,照理說都已經花比別人多的時間在複習及加強了,對部分學生卻仍不見效果。原來他們就是為了排斥被留下這件事,也清楚地知道只要時間到父母就會來接,所以就拖拖拉拉地完成必須的進度,而導致效果不彰。
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經常有我們需要解讀的密碼。可惜,許多父母總以自己成人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的問題,一點都不了解孩子的問題其實往往隱藏著他們真實的擔憂、憤怒、失望、傷心等情緒。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受限於經驗和知識的多寡,很難用言語說明清楚,他們主要是依靠行為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