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1924年梅蘭芳]

《黛玉葬花》[1924年梅蘭芳]
《黛玉葬花》[1924年梅蘭芳]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自1924年,梅蘭芳的《黛玉葬花》拍成電影后,幾十年來,把《紅樓夢》搬上銀幕和螢屏的已有十多部,足以顯現中國古典名著的魅力。

基本信息

簡介

《黛玉葬花》《黛玉葬花》

《紅樓夢》最早上銀幕,始於我國電影業剛剛起步的二十年代。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梅蘭芳演出的五出戲,拍攝剪輯成一部兩本長的戲曲短片,其中就有《黛玉葬花》。此片是借了北京東四九條一所原屬清朝貴族謨貝子的府第拍攝的,房主人的身份和建築的格局、園林的布置,都與曹雪芹筆下描寫的大觀園的氣派差不多,時代氣息較接近。《黛玉葬花》放映的時間很短,就是梅蘭芳本人也沒有看到,生前曾一直引為遺憾。只是當時這是部默片,在有梅蘭芳的片中卻沒有梅蘭芳的聲音,這是莫大的遺憾。但當時銀幕技術只限於做到此。

劇情介紹

《黛玉葬花》《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這是梅蘭芳排演的第一出"紅樓"戲。是取材於《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駑芳心。"並結合"黛玉泣殘紅"中的情節,由齊如山、李釋戡、羅癭公等編寫劇本。劇情是:林黛玉夜訪寶玉,丫環惡言相對,拒不開門,黛玉疑是寶玉故意不見,很懊惱。次日,見園中落花無主,乃荷鋤葬花,並賦"葬花詞",以遣愁思。寶玉適至,表明心跡,二人又言歸於好。此劇梅蘭芳於1916年初在北京吉祥園首演。梅蘭芳飾林黛玉。在排演時精心設計了服裝、道具、布景和燈光等,均一一處置妥當。同時因《紅樓夢》是廣大民眾熟知的文學作品,劇中人物林黛玉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必須表現出來,觀眾才能認可。梅蘭芳根據原著本意,在表演中淡化林黛玉的弱不禁風和多愁善感,突出刻畫黛玉與沒落封建大家庭格格不入的孤傲倔強,著意表達其深受封建禮教壓抑束縛而無法排遣的苦悶,試圖掙斷枷鎖,嚮往幸福婚姻的思緒。梅蘭芳在劇中塑造的林黛玉與文學名著中的林黛玉高度相似,是曹雪芹筆下的人物在舞台上的重現,顯示出深邃的藝術魅力。整齣戲展現了優美的意境,宛如一首清麗哀怨的抒情詩,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而且閃爍著青春的光芒。梅蘭芳在此劇中塑造的淡雅而富有詩意的林黛玉形象,得到了文化界和廣大觀眾的熱烈讚賞和歡迎。

梅蘭芳演《葬花》

早在晚清,梅蘭芳之祖梅巧玲就在內廷演過《紅樓夢》史湘雲。1905年,王國維發表了《紅樓夢評論》一文,掀起了一股“評紅熱”一直持續到1921年,胡適發表了《紅樓夢考證》,史稱“舊紅學”。在這段時間裡,梅蘭芳對紅樓也產生了興趣,。1915年,梅蘭芳研讀了原著及清代有關的“紅樓”劇本,根據第二十七回和二十八回,編演了《黛玉葬花》,劇情自茗煙向寶玉送西廂開始,以“埋香冢黛玉泣殘紅”結束。

梅蘭芳後來回憶:“我演《葬花》,外面流傳的只有三場,其實前面還有一場,是晴雯跟襲人白天吵嘴,寶釵與黛與勸完了。晚上黛玉到怡紅院敲門,沒有敲開,聽見裡面寶釵與寶玉的笑聲,黛玉忍不住就哭了,唱幾句搖板,回到自己的蕭湘館。我們在初排的時候,就把這一場的總本丟了,所以外面始終沒有見到這一場。”

《黛玉葬花》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每場戲的戲票都被搶購一空,有的戲迷千里迢迢從外地趕到上海,以一睹“黛玉”的風采為快。

1916年,梅蘭芳又根據紅樓的第三十回和第三十一回編演了《千金一笑》。說的是晴雯撕扇。《千金一笑》的演出效果比《葬花》更好,因為有更鮮明的尖銳的戲劇性。

二十年代,梅蘭芳根據《紅樓夢》第二十一回編演了《俊襲人》(《解花語》):“襲人因寶玉喜與妹妹嬉戲,加以諫止。寶玉反辯,襲人故佯嗔以試其心”。這是一出獨幕戲,劇中人主要人物只有襲人,(梅蘭芳演)和寶玉(姜妙香演)兩個,劇情凝鍊集中,效果頗佳。

在拍《黛玉葬花》時,梅蘭芳吸取了拍《春香鬧學》外景戲的經驗教訓,尋得了與劇情相符的外景地,他選中的是其朋友馮幼偉的住宅花園,這原是一個清朝貴族謨貝子的府第,將其充作大觀園的一角還是較為合適的。在黛玉的服裝、化妝、道具的選擇與安排上,都注意到了與花園建築的協調,因而比起《春香鬧學》進了一步。在拍“葬花”這一片斷時,梅蘭芳飾林黛玉,他特別注意面部表情的表演,力求“在眉宇之間,用一個‘顰'字,以此來表達林黛玉的淒涼身世和詩人感情”。在該花園的另一角,又拍攝了黛玉讀《西廂記》及聽梨香院芳官等演唱《牡丹亭》“遊園”的曲文的幾個鏡頭。

主角形象

梅蘭芳在《黛玉葬花》中的優美形象

最早將《紅樓夢》故事搬上銀幕的是梅蘭芳!1924年,梅蘭芳的《黛玉葬花》被拍攝剪輯成戲曲紀錄片,遺憾的是,這是一部默片,沒能記錄下他的聲音。梅蘭芳從1924年秋應民新影片公司邀請,拍攝了《西施》、《霸王別姬》、《上元夫人》、《木蘭從軍》和《黛玉葬花》五出戲的片斷後,懷著極大興趣參加了各次電影活動。此片是借了北京東四九條一所原屬清朝貴族謨貝子的府第拍攝的,房主人的身份和建築的格局、園林的布置,都與曹雪芹筆下描寫的大觀園的氣派差不多,時代氣息較接近。《黛玉葬花》放映的時間很短,就連梅先生本人也沒有看到,生前曾一直引為遺憾。

梅蘭芳根據原著本意,在表演中淡化林黛玉的弱不禁風和多愁善感,突出刻畫黛玉與沒落封建大家庭格格不入的孤傲倔強,著意表達其深受封建禮教壓抑束縛而無法排遣的苦悶,試圖掙斷伽鎖,嚮往幸福婚姻的思緒。梅蘭芳在劇中塑造的林黛玉與文學名著中的林黛玉高度相似,是曹雪芹筆下的人物在舞台上的重現,顯示出深安全邃的藝術魅力。整齣戲展現了優美的意境,宛如一首清麗哀怨的抒情詩,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而且閃爍著青春的光芒。梅蘭芳在此劇中塑造的淡雅而富有詩意的林黛玉形象,得到了文化界和廣大觀眾的熱烈讚賞和歡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