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黎明之前》獲得多項大獎:搜狐2010冬季電視劇網際網路盛典最佳電視劇大獎;精品2010時尚盛典最輝煌佳劇大獎;2010新周刊中國嬌子新銳榜年度電視劇;2010騰訊星光大典“內地年度電視劇劇本”;2010優酷指數年度影視劇。內容簡介
《黎明之前》1948年9月15日夜,位於上海國民政府中央情報第八局情報處處長齊佩林抓獲了中共江蘇省委交通員秦佑天。秦佑天隨即叛變,經審問後並記錄了口供,且執意要親自向局長譚忠恕指認一名掩藏在八局多年的中共臥底,譚忠恕深夜趕到,發現檔案室里機密要員錢宇正在燒毀其叛徒口供,爭奪後只留下了部分未被燒毀的紙張殘片,錢宇當場服毒自殺。譚忠恕端詳著殘缺的口供,意外的發現了一個熟悉代號——水手,那是他的夙敵。譚根據口供殘存的隻言片語布置搜捕,中共地下黨在上海的網路,即將被撕開一個口子。他要迅速撕開這口子,順藤摸瓜把水手找出來。同時還有另一個模糊的影子在譚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那個變節者曾自稱能指認一個中共打進來的臥底。而現在變節者死了,留下一個謎:究竟是否存在這個臥底,如果存在的話——會是誰?作者簡介
黃珂,1976年生,湖南人,200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編劇作品有:《似水年華》《天一生水》《紅粉世家》《金色年華》《蒼穹之昴》《黎明之前》。史俊庭,1978年生,曾任職中國新聞社河南分社。著有長篇科幻小說《我就在你們中間》,中篇科幻小說《怪才俱樂部》,《深藍兒童》,短篇科幻小說集《龍祭》,詩集《站在人群背後》,中短篇小說集《祈禱》,電視劇改編小說《母親心》等。
媒體評論
《黎明之前》:一場信仰對人性的勝利——《文匯報》
《黎明之前》:美劇本土化樣本
——《羊城晚報》
《黎明之前》代表了一種新的理念和方式
——《華商晨報》
《黎明之前》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摒棄了過去非此即彼的二元單向思維
——仲呈祥(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院長、著名影視評論家)
《黎明之前》成功做到了電視觀眾年輕化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化評論家)
《黎明之前》是解濱國共兩黨關係的-把鑰匙
——曾子航(暢銷書作家、著名主持人、影評人)
目錄
第一章雨夜巧殺叛徒第二章對手死而復生
第三章驚現“木馬”行動
第四章診所查出嫌疑
第五章屈招終成笑柄
第六章“水手”初露真容
第七章死囚出獄立功
第八章無心救起炸彈
第九章敵特叛變投誠
第十章真實“摩西”浮出
第十一章舊賬翻出新疑
第十二章高手弄巧成拙
第十三章“南京保鏢”被捕
第十四章嫌疑“臥底”潛逃
第十五章爆破專家犧牲
第十六章密室遭遇圍剿
第十七章交換寡母孤兒
第十八章“軍師”自願挨槍
第十九章可怕“木馬”出爐
第二十章妙計解救群囚
第二十一章激戰亞新碼頭
第二十二章“摩西”計畫失敗
第二十三章“水手”主動捐軀
第二十四章臥底不辱使命
前言
我的《黎明之前》—黃珂一、緣起
《黎明之前》開始於一個夢。不是我的夢,是別人的。
做這個夢的人叫做黃磊,是個演員、導演。他還是我的表哥(不是堂哥,同姓只是巧合),也是我作為編劇合作的第一位導演。我參與了他的第一部電視劇作品《似水年華》的劇本創作。
我是個偵探推理和間諜小說迷,早就想嘗試這類突出情節和懸念的故事,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大約在2002年,電視劇《誓言無聲》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也啟發了我——原來反特和間諜題材可以拍,而且居然可以拍得這么精彩。於是就一直尋思著想寫一個關於間諜的故事。
2003年春天,磊哥突然打電話邀我去烏鎮會合,說有特別緊急的事商量,我就跟當時的搭檔,我的同學葛杉直奔機場。結果趕上大霧全部航班停飛,又改奔火車站……風風火火趕到烏鎮,見面自然劈面問“出什麼事了”,回答竟是“我做了個夢”……豕突狼奔三千里地,就為了跟一個痴人聊一個怪夢!
這夢是一組人物關係:解放前夕,一個國民黨情報局首領、一個中共地下黨特工和一個在敵情報局中臥底多年的休眠者。夢中的爭鬥也許驚心動魄,但這痴人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驚醒時窗外正是黎明的光線,於是這夢還有了個名字——《黎明前的瞬間》。
葛杉安慰我:夢中這“鐵三角”的人物關係,足以構建一個精彩的故事了,抽點時間寫寫看?回北京後碰巧有空,我開始寫這個夢。先給“鐵三角”分別起了名字,他們就是劉新傑、譚忠恕和段海平。之後,周邊的角色也大致一一就位,我寫出了一個故事框架,現在大家看見的劇情大線索基本有了。
陰錯陽差,這么一個基本有了的故事,一放就是兩年。2005年《暗算》出來了。我如痴如醉地看完,才恍然大悟——被高手搶去了先機。決定不做跟風的傻事,於是這故事又放了兩年。
2007年,我們的製片人陶昆跟華錄百納的合作如火如荼。那時已拍出了大獲成功的《雙面膠》,正在啟動後來也大獲成功的《王貴與安娜》。我弱弱地問能不能買一送一,於是,華錄百納的老闆看了故事大綱。很快地,《黎明》也啟動了。
這時我想到夢的主人黃磊,他不僅是造夢者,公司接納《黎明》也有他的功勞。我找了一瓶25年的Scottishleader,去找他換來了繼續做這個夢的許可。這瓶酒到我手裡之前,也是陰錯陽差在一個庫房存放了11年,算起來正好與痴人同歲。
這是我這輩子做過的交易裡面最划算的一筆。
二、誕生
確定了《黎明》項目並開始劇本寫作的初期,我突然覺得華錄百納是一家很奇怪的公司。
首先,據以簽約的故事大綱是一篇既無包裝也不講究格式的短文,內容僅包括全劇第一集的詳述和最簡略的情節脈絡。我自己都覺得不正規,怎么就能被老闆看得入眼?在寫作過程中,我也是一拖再拖,交稿日期一改再改,以致最後乾脆成了無期。公司上下好像也無人著急,就那么等著我慢慢磨。
後來在跟出品人劉德宏先生談天時問起,當時從我那樣簡略的一個大綱,你看得到《黎明》劇本現在的樣子嗎?他只用了秒殺一切的四個字回答:我看得到。這四個字也解答了我第二個疑問——他們後來對進度的無限忍耐,也應該是來自於這強大的信心。
儘管如此,我的一拖再拖還是帶來了一個“杯具”——在劇本的初稿即將完成時,《潛伏》面世了。姜偉老師是我最佩服的編劇和導演之一。記得在校的最後兩年,姜偉老師和張建棟老師這對編導搭檔接連推出電視劇作品,出一部火一部。
果然,《潛伏》火透了,那是一團席捲全行業的烈火。
在我看來已有三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橫亘在還未面世的《黎明》前方:《誓言無聲》、《暗算》和《潛伏》。在那樣的情形下如果我是投資商,我不會選擇PK這樣的對手,我一定會打退堂鼓。但華錄百納似乎對這壓力毫無感覺。
導演劉江的《媳婦的美好時代》剛殺青,就開始研讀劇本,按部就班地籌劃,選演員……。將要開拍時,製片人羅立平先生說,《黎明》將是一部可以和《潛伏》相提並論的作品,我聽著只好笑笑,雖然也很享受這種勉勵。
等到《黎明之前》真的開始被無數人拿來跟《潛伏》橫比豎量的時候,心下反而惴惴,畢竟《潛伏》是那樣的一座高峰。羅立平先生預言的“相提並論”已經實現了,在我看來觀眾的這種對比,本身就是對《黎明之前》的肯定。
話說回來,當初對“PK”的種種情緒都只是情緒,作為作者,我對《黎明之前》的信心是百分之百。這信心來源於幾個方面:
一方面來自於自己——我對劇本的含金量是有把握的;
一方面來自於公司——出品人和製片人那種淡定之下的躍躍欲試,真的很有愛;
一方面來自於劉導——在開始和他的碰撞之前,我研究過他的作品、他的主創班底、他的工作習慣……;
一方面來自於演員——導演和製片方逐漸搭建起人物譜,隨著那些名字和面孔出現在我眼前,我會跟自己神交已久的一個個劇中人去對應,這時我就有個感覺:成了。
三、見觀眾
終於,從地面輪映到上星播出,《黎明之前》見觀眾了。作品已完成,當然是任褒任貶,問心無愧的是自己已用盡全部心力。
說實話,播出後反響之強烈還是出乎意料。很多觀眾朋友津津有味地關注和推敲《黎明》劇中的細節,其細緻程度讓人驚嘆。網友看完該劇之後引發的評論,對我也是一種激勵。
四、創作中和當下一些片斷式的想法
1、對歷史的幻想
從前,在策劃一部年代劇時,有個同事說到一個概念:“對歷史的幻想”。我深以為然。
我們常常要找尋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故事,要結識很多與自己時空相隔的人物。我認為,有依據的幻想,才是正確的方法。
在這樣的體驗中我總是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輕易下結論說:“那個時候的人是怎樣的,那個時候的事應該是如何……”
在這樣的體驗中,我只能幻想。
這種“對歷史的幻想”絕非孟浪,而是敬畏。
我認同的結論只有一種:“那個時候,可能有這樣的事發生著,可能有這樣的人生活過……”。
2、人物原型
《黎明之前》這部戲中的角色,無論主要次要,統統沒有一一對應的真實人物原型。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綜合了很多人的特點、性格和事跡。我不認為作者必須要參照某一個真實人物來創作,除非是傳記類的作品。我也不認為作者有權力摁著某個歷史人物當原型。這是個尊重的問題。
3、真實、可信和虛構
人們常常說“真實可信”,說順嘴了之後,這個詞組顯得無比自然。但是,仔細想想你會發現,“真實”與“可信”之間,不是總能劃等號。
我認為,在文藝作品中找尋“真實”是南轅北轍,衡量文藝作品的標準,應該是“可信”。這種“可信”是建立在設定和假定性基礎上的,也就是說,是存在於作品自有的邏輯中的,另一種真實。
我們在形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細節時,常用一個詞“逼真”。我理解,逼真就是接近真實、迫近真實,但絕不能等同於真實。
我對於“虛構”,有這樣的理解:虛構不僅僅是創作的手法,有時候它甚至是對創作的一種要求。虛構不僅是作者有權利使用的手法,同時也是有義務遵守的條規。
這既是尊重真實,也是尊重創作。
4、美劇
關於《黎明之前》有一種說法,“美劇本土化”。有人說這位“70後”編劇是個美劇迷,所以《黎明之前》具有美劇的味道。我知道這是褒獎,但還是想說說我的看法。
其實咱們很多人都是美劇迷,多到你不敢相信。“70後”、“80後”不必說,“60後”、“50後”、“40後”中,也不在少數,只是很多人都沒想起來。咱們全民看美劇,是從《加里森敢死隊》開始的,想起來了嗎?後來還有《斯蒂爾傳奇》、《藍色月光》、《成長的煩惱》、《神探亨特》、《俠膽雄獅》……曾幾何時,各大譯製片廠跟現在的字幕組一樣給力。
其實我想說的是,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就是部分觀眾看《黎明之前》時感覺到的“像美劇”,其實感受到的是一種標準。因為只要想像一下創作的狀態就能知道,照著美劇寫,是寫不出美劇味道的——這種嘗試不是沒有人做過。
5、一個故事
《黎明之前》是個故事。它源自一個夢,用幻想補全。
它不是歷史、不是現實、不是教科書、不是特工手冊、不是科普讀物、不是人際關係大全、不是職場秘笈、不是戀愛寶典、不是笑話集、不是心理分析指南、不是里程碑、不是奠基石、不是剃鬚刀、不是挖掘機、不是軟炸裡脊、不是清涼油……除了一個故事,它什麼都不是。
可是作為一個故事,它很好看、很精彩,用來打發時間應該很不錯。娛樂,就是娛樂。
“講一個好故事”——就是我的信仰,我一直盡力而為。
附:劇中人物姓名不完全揭秘
譚忠恕
來自《論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譚國彬(譚忠恕上軍校時的曾用名):有一位親族長輩,出身於宗教家庭,原名是按聖經中使徒來取的,叫做“約翰”,抗戰時瞞著家裡參了軍,自己改名就叫“國彬”。
劉新傑
我的一個同學,睡上鋪的兄弟,湖南嶽陽人。這名字真像當年的軍校生自己起的。
齊佩林、衛克利
也是來自於親族長輩,覺得人家名字好,直接用的。
邊日南
這個名字來自於好友的同學,朝鮮族。邊日南和“圖們江”酒館的設定,參考上海當年朝鮮人聚居區的情形。
畢玉海
我的國小同學。
錢宇、孫大浦、李伯涵
這一串一塊兒起的,“趙錢孫李”。沒有趙。
錢宇是我大學同學,是個導演。
孫大浦來自於“鼎盛佳作”的剪輯師張大朴,正巧他也是《黎明之前》的剪輯。
李伯涵,當年有過一部戲《天一生水》是我起的名字,伯清、仲淇、叔涵,換了個次序得到“伯涵”。
段海平
段姓來自攝影師段正軍。當年我們一塊兒在浙東轉悠,到了個地方叫“海寧”,是徐志摩故鄉,變個字得到“海平”。又聯想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句,所以段海平真名叫做李潮生。“李潮生”沒用上,下次用。
顧曄佳
我大學同學,錄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