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雲步凌波小鳳鉤》

《鷓鴣天·雲步凌波小鳳鉤》是金代党懷英所作的詞。 此詞作者借誦古老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表達了脫俗超凡的廣闊胸懷。

概況

【作品名稱】鷓鴣天·雲步凌波小鳳鉤
【創作年代】金代
【作者姓名】党懷英
【作品體裁】詞

原文

鷓鴣天
雲步凌波小鳳鉤,年年星漢踏清秋。只緣巧極稀相見,底用人間乞巧樓。
天外事,兩悠悠。不應也作可憐愁。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

作者

党懷英
(1134-1211)字世傑,號竹溪,原籍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父純睦,為泰安軍錄事參軍,卒於官,妻子不能歸,遂為奉符(今山東泰安)人。少與辛棄疾同師劉瞻。金大定十年進士。調莒州軍事判官,累擢至翰林學士承旨。曾出使南宋。大安三年卒於家。年七十八。諡文獻。《金史》卷一二五有傳。趙秉文撰《墓銘》稱其“文似歐公”,“詩似陶、謝”,“篆籀入神”,“古人名一藝,而公獨兼之”。有《竹溪集》,已佚。詞存五首,見《中州樂府》。

賞析

此詞作者借誦古老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表達了脫俗超凡的廣闊胸懷。
“雲步凌波”是典故。曹植在《洛神賦》中寫道“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描繪了洛神的輕盈飄逸。作者借洛喻美,一幅美人出行的畫卷令人注目。是仕女遊春嗎?否!“年年星漢”寫出她的出行是如和織女一樣,一年一度與心上人在“七夕”相聚。“清秋”點明周圍環境之幽靜,“踏”,踐約的意思。這裡,詞人雖未正面描寫織女的美貌,但仍會令讀者意會到女子的絕世丰神,飄飄若仙的身影,對情人的脈脈深情。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在我國流傳極廣,婦孺皆知。
南朝殷芸《小說》(《月令廣義·七月令》引)中寫道:“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逸,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隨廢織糹任。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在漢代已經有了“鳥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使其夫婦相會的說法(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引《淮南子》)。周處《風土記》載:“七月七日,其夜灑枉於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當會,……見者便拜而乞富乞壽,無子乞子。”七月七日在古代被視為吉祥如意的日子,在這一天祈禱,所有願望會得到滿足,因此,婦女在夜間向織女乞巧(乞求靈巧),七夕被稱為乞巧日,七月被稱為巧月。富貴人家往往在庭院中搭結彩樓,稱為乞巧樓。詞人在第三、四句中用“只緣”“底用”對世俗之見給予了否定。他認為:織女與牛郎一年一度才得相見,根源是她的“巧極”。即因為心靈手巧織出了錦鍛才嫁給了牛郎,結婚後‘廢織’才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因此,人間的婦女們何必向織女去乞“巧”呢?更沒必要勞民傷財地建樓搭棚乞求了。“天外事,兩悠悠,不應也作可憐愁”,抒寫了詞人的感概、是繼“只緣”“底用”之後的進一步表述。“悠悠”是個多義詞,在此作“遙遠”解。“兩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間”連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詞人明確地指出人間天上悠悠遠隔,織女之巧,人間的必乞取;對天外的織女牛郎雙星的“稀相見”更沒必要同情和為他們憂愁。接下來作者直抒胸懷:天上雙星長相思、難相聚,雖淒涼寂寞但天外人間兩悠悠,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又怎么管得了呢?我且拉開窗簾盡情賞月,享受新秋涼爽睡美之樂吧。“開簾放入窺窗月”句化用了蘇軾《洞仙歌》中“綞簾開,一點明月窺人”。詞貴創意。詞人“開簾”“放入”均寫出其主動積極,此時情真呼之欲出,平添許多情致。況周頤《蕙風詞話》評價此詞末兩句說:“瀟灑疏俊極矣。尤妙在上句”窺窗“二字。窺窗之月,先已有情。用此二字,便曲折而意多。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不同矯揉鉤致,石墮尖纖之失。”非常中肯。
在寫作上,作者繪景抒情極具匠心。古人形容女子之美常常用螓首蛾眉、齒如編貝等詞語直指容顏。此詞卻僅以“雲步”、“鳳鉤”寫織女的步履輕盈,纖足弱小,正是從側面烘托,別具隻眼。此詞的另一特點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詞人在觀察、體驗和攝取周圍景物時,是以其獨特視角,深懷情感進行的。以景寓情,融情入景,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二句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