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魯郡堯祠1送張十四遊河北
猛虎2伏尺草,雖藏難蔽身。
有如張公子3,骯髒4在風塵。
豈無橫腰劍,屈彼淮陰人5。
擊築6向北燕,燕歌易水濱。
歸來泰山上,當與爾為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堯祠:祭祀堯帝的祠堂,在充州城東泗河金口壩附近,拿圮。張十四I李白友人,生平不詳。
猛虎:喻張十四。
張公子:即漢成帝劉驁。這裡借指張十四。
骯髒:亦作抗髒,即高亢正直。
屈彼淮陰人:漢淮陰侯韓信失意落泊時,曾忍受淮陰惡少的胯下之辱,而終於功成名就。這裡以忍辱全志的韓信比擬張十四。
擊築:典出《史記·剃客歹lJ傳·荊軻傳》,言戰國末刺客荊軻游於燕市,曾與高漸離結伴,漸離擊築,荊軻和歌,自抒哀樂,旁若無人。這裡用燕市擊築來點明詩人與張十四的深厚友誼。築:古代弦樂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作品譯文
猛虎隱伏在尺把長的草叢,藏腿難蔽身。有如咱張公子,飛揚跋扈在風塵。
難道你沒有橫腰而系的寶劍?只是韓信當初在淮陰的時候也受盡委屈。
你現在要擊築去向北燕,在易水濱高唱燕歌。
等你歸來,我們相聚泰山上,我們一起隱居,當個好鄰居。
創作背景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是天寶四載秋(745)作於魯郡瑕丘(今充州)。
作品鑑賞
詩中並沒有對堯祠一蒂景物描寫,而是引用典故,藉以抒發感慨,排道悒憤。繼而詩人張開想像的羽翼,馳聘於人間天上,古往今來,任感情的波瀾起伏變幻組合。懷著美好的願望入京,又經受幻想的破滅的失望而引起憤慨。人生無常,詩人感想萬千,宣洩於詩中。表現了詩人豁達奔放的襟懷、崇高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也表達詩人對當時朝廷感到失望而歸隱山林之意。
首兩句:意思是猛虎伏淺草始終難以遮掩猛虎的身體,猛虎喻友人。
第三、四句:“骯髒”二字表明張公子正直不阿的態度,“風塵”明指社會,暗指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賢才受辱的黑暗政治。“骯髒”與“風塵”形成鮮明的對比,直言道出張十四因秉性剛直不阿,難以避免被人排擠、迫害的遭遇。暗喻是由於朝廷昏庸、權貴排斥,使詩人的政治抱負根本無法實現,而感到惆悵、苦悶以及憤懣。
第五、六句:“豈無橫腰劍,屈彼淮陰人”是用了淮陰侯韓信受辱之典,意在表達猛虎伏淺草終莫能掩。在詞語的運用上,也表現出獨有的特色。上句“豈無橫腰劍”中的“豈”字與下句“屈彼淮陰人”中的“屈彼”二字,前後呼應,不但增強了語氣,而且一個威武不屈之士的形象也一躍然而出,表現出極大的力量。
第七、八句:“擊築向北燕,燕歌易水濱”無疑是借荊軻於易水河畔辭別高漸離之典,贊其為豪氣英雄。如此,於風塵漂泊中的張十四偉直不阿的形象躍然紙上。
末兩句:明確指出詩人希望能與張十四一起隱居,反襯出詩人的政治抱負落空,使詩人感到失望而歸隱山林。
全詩藉助送別張十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理想的未來的深切嚮往。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