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王安憶著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ISBN:9787511001085
上架時間:2010-8-27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開本:32開
頁碼:88
版次:1
所屬分類:小說>社會
內容
小皮匠娶了師傅的女兒,繼承了師傅的家業,把家留在鄉下,獨自在上海的弄堂里修鞋。鄉下來的小皮匠如何在上海這個眾所周知的倨傲虛榮的城市夾縫中贏得尊嚴,實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他雖然地位卑微,卻有著可貴的令人起敬的品質:手藝一流,極富專業精神,為人義理通達,會生活,愛乾淨,喜看書,有見識。這令弄堂里的中年女性銀娣刮目相看,獲得了銀娣與銀娣丈夫小弟的友誼,也招來了許多風言風語。獨居城市的小皮匠終於與惺惺相惜的銀娣暗地裡發展出一段情事,那些欲抑不止的火星兒,逐漸燃成了一場難以撲滅的情慾之火。當我們理解了他們“發乎於情”的出軌行為時,小皮匠卻主動剎車,接來了老婆孩子。或許,是那些時時招妓的外來工鄰居“認同”的目光,喚起了小皮匠的驕傲。在一個各種原則邊界逐漸被欲望模糊打破的時代,他選擇了自尊、自持的生活。
書摘
一
倘若要說明這塊方寸之地為什麼屬於小皮匠,大約就要涉及這近代城市的發展史了,具體地說來,且又是一些個別的人和事。最初時候,這片地方還是在城市的近郊,外國人在這裡開了墓園,本地人稱“外國墳山”。四周就有了一些鮮花店,蠟燭店,還有出售木雕和石刻的十字架、小天使、耶穌聖母像等等裝飾墓地的用物。後來,墓園的邊緣,那些連線田地的地方,被開闢出來埋葬中國人,墓園擴大了,周遭就有了中國殯葬習俗的店鋪:香燭、紙紮、壽衣、錫箔、中國樣式的棺槨。再後來,墓園越延越廣,最深遠處,其實已成荒冢。終於有一天,工部局征下地皮,準備建住宅區。第一要務清理墓地,也就是本地人說的“墳山”。先在報紙上登了七天啟事,讓中國人來遷墳,無人認領的墓便拾骨平地,一總焚燒,只留下外國人的墓地,用圍牆圈起來。這樣,周遭的殯葬業便不驅自散了。等這片地方建起幾條弄堂和一排洋房,初具街區規模,就又有一些當年的舊業主回來,不過都轉了行。有的擺水果攤,有的是餛飩挑,還有的做了看弄堂的人。其中有一個浦東人,原來是賣錫箔的,現在騎了腳踏車,車後面掛一個蒲包,包裡面是河鮮魚蝦,挨家挨戶兜售。漸漸與住戶相熟,還和一個山東籍的巡捕交了朋友,就在一條弄堂口搭出偏廈,賣蝦肉餛飩,將原先的柴爿餛飩挑擠走了。浦東人的女人也從鄉下上來,鎮日坐在弄堂口擠蝦仁。後來生意做大了,巡捕又到別處為他找了地方開店。這偏廈,其實只夠放一個煤爐坐湯鍋的,巡捕又讓給一個銅匠做營生。後來,巡捕走了,銅匠自作主把地方讓給他的同鄉人,一個鹽城鄉下的皮匠。自此,這塊地方就歸了皮匠的行業以及家族。
……
評價
《驕傲的皮匠》仿佛一部小巷人物誌,中篇尺幅正好容納這一幅工筆畫:以小皮匠為中心,兜兜轉轉穿起了銀娣、銀娣的丈夫小弟以及對銀娣有點意思的爺叔、對爺叔有意思的金蓉、愛嚼舌頭的金蓉婆婆老太等各色人等,每個人都是一部小而微的歷史,放射出各自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態度,這些形形色色的上海人相互映襯、彼此參照,組成了一幅細膩鮮活的上海風情畫。弄堂中的杯水風波所折射出的弄堂文化,令人窺見上海的靈魂所在。這靈魂躁動在煙火氣中,有點兒俗,有點兒小,卻又是那樣生氣勃勃,引人入勝。在這樣的襯托中,小皮匠的“驕傲”才顯得尤為難得與珍貴。在這個太容易為墮落尋找藉口的年代,於欲望的囂動中保持內心的平靜並非易事。王安憶卻賦予了小皮匠一種精神的超越,讓他戰勝了來自社會、時代的誘惑,置身於外界的種種不安中依然保持內心的鎮定與坦然。促使小皮匠皈依道德的,並非實在的律令,而是內心對價值生活的認可與追求。這種自覺的生活信仰令他有“定力”、有能力抵抗四面八方的誘惑。在這個意義上,小皮匠與其說是一個典型,不如說是一面鏡子,讓我們映照與審視自己的內心。
作者以令人欽佩的耐心和洞察力將她的觀察與分析娓娓道來,將大上海小里弄中的人情心態、世俗政治描繪得絲絲入扣,滴水不漏,亦令雖身在其中卻未必領悟其中玄妙的讀者看得津津有味。在王安憶的顯微鏡下,城市中平庸的生活原來有著那么多微妙的學問;弄堂中每一個平凡的人原來都有那么多奧妙的生活藝術。於此,王安憶一隻腳似乎回到了說書人的傳統之中,將分析與說理揉進了觀察與敘事;另一隻腳則仍然踏在現代小說的土地上,讓人想起了巴爾扎克的風光。《驕傲的皮匠》顯示出作家對小市民的熟悉與理解,卻並未沉浸于欣賞之中,而保持著批判的距離。因此,作者既能浸淫其中,將市井生活的毫釐之微品咂入味;又能跳脫之外,在平俗生活的精神品質中覓得珍奇。最為難得的,是結尾點到為止、引而不發的微妙,讓小說陡然有了超越生活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