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峰上的愛》

《駝峰上的愛》

刊於《收穫》1982年第2期,是中國當代作家馮苓植的代表作品。中篇小說《駝峰上的愛》,主要角色是駱駝,但指歸在於人,人性,希圖表現的是人間之愛。這部作品的格調是低郁的,“愛”是虛幻的。

基本信息

(圖)《駝峰上的愛》《駝峰上的愛》
刊於《收穫》1982年第2期,是中國當代作家馮苓植的代表作品。中篇小說《駝峰上的愛》,主要角色是駱駝,但指歸在於人,人性,希圖表現的是人間之愛。這部作品的格調是低郁的,“愛”是虛幻的。

作者簡介

馮苓植,生於1939年,原籍山西省代縣。幼年時因戰爭隨父母顛沛流離,先後在四川、陝西、山西、河北等地生活過。1949年隨父母遷居內蒙古自治區,間或工作,間或學習,從師範附小、師範學校斷斷續續一直讀到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馮苓植一直生活在基層少數民族地區,因工作需要,經常活動於邊疆草原、河套田野、戈壁沙漠、高山林莽,做過國小教師、中學教師、盟文工團編劇、地區文聯工作人員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得大獨厚的自然環境陶冶了他的性靈,賦予了他豐厚的情感,激發了他創作的衝動。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後出版或發表的作品有:長篇小說《阿力瑪斯之歌》、《神秘的松布爾》;中篇小說《駝峰上的愛》、《霧中的牧歌》、《去年的故事》;短篇小說《田野靜悄悄》、《推開這扇門扉》。此外還有長篇遊記《巴基斯坦紀行》和兒童文學作品《馬背上的孩子》、《林中遇險》等,並發表電影文學劇本《重歸錫尼河》 、《駝峰上的愛》、《烏蘭嘎魯》等。

內容概要

(圖)《駝峰上的愛》《駝峰上的愛》

茫茫蒼蒼的荒漠草原上,叢生著一簇簇寸草、冬青、芨芨、沙蓬。它們遮掩了黃沙,隱沒了戈壁,形成一片單調的綠色,無聲尤息地鋪到大邊。在這寂寥沉悶的草原上,住著兩戶牧民:一戶是牧馬人阿杜沁、他的妻子及他們的女兒小塔娜,另一戶是陰鬱的放駝人和他的兒子小吉爾。小吉爾從小跟奶奶一起生活,6歲時被父親接回。他從未見過自己的母親,也不知道誰是自己的母親,父親隻字不提,成天陰鬱地沉默著。他給小吉爾最貴重的玩具和最豐富的食物,而小吉爾卻重未感受過溫柔的愛,他那幼小的心靈常常感到寂寞和乾涸。有一次,查乾敖包舉行3年一度的那達木盛會,放駝人遠遠避開這荒漠上難得的狂歡節,小吉爾只好跟著阿杜沁一家前去參加。在那裡,小吉爾見到了一個嬌小美麗的女人,在夜的篝火旁瘋狂地舞蹈。

當她見到小吉爾,卻熱淚奔涌,連呼兒子。小吉爾對她沒有好感,但一種強烈的渴望卻被喚起,回到自己家的蒙古包里,小吉爾向父親哭喊道:我要媽媽!這個女人正是小吉爾的媽媽。10年前,放駝人以其剽悍英俊征服了任性美麗的她,生下小吉爾。然而他的粗野和她的輕佻終於使其浪漫的愛情夭折,她離他而去。放駝人從此變得性情暴躁、沉默寡言,酗酒成為他隱藏痛苦、麻痹良心的好方法,經常喝得酩酊大醉,駝群失去精心的管理、小吉爾陷入深深的孤獨和迷惘。一匹叫阿賽的母駝,由於失去羔駝而發瘋,它不吃不喝,到處尋找著心愛的羔駝,或引頸哀號,或狂奔似火,將寂寞的草原擾得天翻地覆。是阿杜沁的女兒小塔娜,用她親切的歌聲和溫柔的小手抑制了阿賽的瘋狂,將它帶到迷幻的境界,漸漸忘掉了失子的憂傷。阿賽精神恢復正常後,將小塔娜視若親人,一步也不肯離開。每天下午兩點,當小塔娜放學回家的時候,阿賽就會在學校外面的山崗上等候。為此,小吉爾妒火中燒,唆使一群男孩子羞辱小塔娜,說她是駱駝的女兒,有一個駱駝媽媽。這些並沒有使小塔娜拋棄阿賽,相反,阿賽的深摯依戀使小塔娜更加珍愛它。一天,一個長著黃鬍子的採購員來到放駝人家,用10瓶二鍋頭換走了阿賽。小吉爾曾哭著懇求阿爸留下阿賽,還尾隨著黃鬍子直到太陽西沉。小吉爾苦惱了一夜,終於想出一個大膽的計畫。第二天,小吉爾和小塔娜便失蹤了。放駝人早被酒灌得爛醉如泥,絲毫不知道兒子的消失。小吉爾身背獵槍,帶著小塔娜,騎上光脊樑馬背,追趕黃鬍子去了,小吉爾忠實的夥伴-大狗巴日卡,也隨他們上了路。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他們終於聽到了空曠沙漠中傳來的熟悉的哞哞聲-阿賽嗅出了他們的氣息,絕處逢生似地大聲呼叫了起來。叫聲驚動了黃鬍子,他手擎電筒、拿著哨棒走出帳篷,對著阿賽沒命地毒打。阿賽頭破血流,終於跪臥於地,不再叫喚,駝群漸漸安靜下來。待黃鬍子熄燈安寢後,小吉爾和小塔娜才摸到駝群前面,割斷繩索,救出了阿賽。劫後餘生,小塔娜撫摸著阿賽流血的頭顱淚流滿面,阿賽則顯得更加溫馴。兩個小傢伙相偎著跨在駝峰上,聽憑巨大的夥伴載著他們沒命地跑。這一夜跑了多遠的路,他們誰也不知道;大狗巴日卡跟不上趟而消失在駝蹄後面,當太陽從東邊出來時,它竟追循著駱駝的血跡而趕了上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天空和草灘,這是他們從未到過的地方,也許童話中的英雄希熱圖王子和美麗善良的公主就住在這樣明淨優美的地方?小吉爾和小塔娜興奮起來,共同商定他們的目的地:讓阿賽帶著他們去找希熱圖王子和善良小公主。那是一個水草豐美、人心善良、沒有欺詐、沒有痛苦的地方,他們和阿賽可以在那裡幸福地生活。美妙的幻境仿佛就在眼前,孩子,大狗,駱駝,向著他們的目的地前行。然而,希熱圖王子和公主並不存在,他們卻步入了大自然的陷阱之中-他們踏入了牧人們的禁區“無水草原”。自古以來,牧人們便逐水草而居;打不出水的地方,闖進去便只有死亡。果然,草地上綠色越來越少,白熾的光茫烤得他們頭昏腦脹,焦渴、飢餓、酷熱折磨著這四個相依為命的生命。阿賽儘管已氣若遊絲,強烈的母愛支撐著它帶著孩子們頑強地跋涉,它掙扎著分泌出乳汁,讓兩個孩子和一條大狗吸吮,像勇敢的女神衛護著孩子和狗。又過了一夜,當草原上的牧人們驚慌失措地到處尋找他們時,大狗巴日卡最先倒下,噙淚看優它的主人。兩個孩子昏昏沉沉地被阿賽拖著拽著到了一個地面潮濕的沙丘下,沙丘旁長著一團團蜷伏的草團兒。孩子們倒在地上再也動彈不得,阿賽在烈日下搖晃著巨大的身軀,眼看就要栽倒,可是,一種神奇的力量使它在絕望中掙扎著,發瘋似地用蹄子猛刨草團,用頭顱拱動灼人的黃沙,腿破了皮,頭沁出血,坑越掘越大,最後竟奇蹟般地掘出了水!疲憊到極點的阿賽,伸長脖子吸取坑裡的水,一次又一次地往地上昏倒的孩子臉上噴灑。當尋找孩子的牧人們趕到時,阿賽用溫柔的眼睛望了望兩個孩子,“撲”地倒地,永遠也不會起來了。放駝人目睹這感人的一幕,滾燙的眼淚奪眶而出,良心和愛被喚醒。在另一批趕來接應的牧人中,騎馬走在最前面的正是那個矯小美麗的女人,放蕩的笑容消失了,臉上交織著悔恨的淚水。

作品鑑賞

(圖)馮苓植作品馮苓植作品

愛,是這篇小說的基本主題,它通過情節中幾組對比強烈的細節和畫面得以完成。無愛的生活對心靈的扭曲與人對愛的強烈渴求,在小吉爾父子身上體現得最充分。放駝人由於失去妻子的愛情而變得粗暴、憂鬱,他不懂得愛,對幼小的兒子猶如餵養小動物,僅僅是物慾的滿足,而孩子孤獨寂寞的心靈是他從來不知的領地。妻子的出走不但使他漠視周圍的一切,而且虐待動物。阿賽的失子、發瘋都是他的粗疏與敷衍所致。作者注重的不是人物外在的行為方式,而是其內心的存在狀態。因此,與放駝人粗野無愛的外部行為相對比的,是他對愛情的壓抑與渴望。他不去參加那達木盛會,不許人們提他過去的妻子,是對內心強烈感情的壓抑;只有到了夜深人靜、酒酣之後,他對妻子的渴念才偶爾外露。與他冷漠粗野的形象相對比的,是兒子小吉爾純樸稚拙的對愛的渴望和追求。他幼小心靈中的那些陰影(如對學習不感興趣、煽動夥伴嘲笑小塔娜等)正是無妥的生活對他的扭曲;但也正是他對愛強烈的渴望使他寂寞的心靈充滿對愛的珍視與追求。當阿賽瘋了時,小吉爾焦急得如坐針氈,對阿賽的遭遇非常同情,這便與他父親的漠然不知形成對比:當父親輕率地以10瓶二鍋頭出賣阿賽時,小吉爾又急又氣,並勇敢當先、帶著小塔娜前去營救,父子二人的性格、心靈對比。又在“愛”的主題上鮮明地呈現出來。作者自始至終圍繞“愛”這一主旋律安排情節,設定對比,從而使這一主題淋漓盡致地得到表現。與放駝人一家冷漠孤獨情調不同的,是牧馬人阿杜沁一家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正是這種良好的環境使小塔娜心地善良、純潔。她在小說中仿佛一個愛的天使,奇蹟般地使阿賽精神復原。而她對小吉爾的友愛及影響,遠遠超過小吉爾的父親。

小說對小塔娜的刻畫一往情深,她的一舉一動、一喜一怒,既是符合其年齡特徵的,又明顯地帶著作者的主觀偏愛。她是作品的關鍵人物,是連線駱駝與人,表現愛的主題的中心點。小說最具匠心的構思,是母駝阿賽。阿賽這個動物身上表現出的愛,是那樣深摯、感人,與冷漠不負責任的放駝人構成鮮明對比,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阿賽對小塔娜的感情,已經超過一般動物對人的感情,是那樣的依戀、摯愛。作者不借筆力刻畫阿賽的形象,由衷讚美這個動物身上體現出的人性、母愛,從而無情地鞭撻了放駝人及其妻子殘缺的人性,嘲笑了人類人性的弱點。當小吉爾、小塔娜、阿賽和大狗巴日卡闖進無水死亡區後,這四個可憐的生命便沒有了人與動物的差別,成為相依為命、相濡以沐的伴侶,阿賽的超人的愛心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使作品愛的主題在一種激越悲壯浪漫主義旋律中最後完成。整部作品像一首優美深情的管弦樂,主題單純,反覆表現,呼喚著人類永恆的愛。作者對戈壁草原那遼闊、寂寞景色的描繪,生動形象,充滿詩的情調;寫人記事、狀物抒情,處處可見作者難以抑制的主觀激情-這既造成了作品詩的意境、詩的情愫,有時卻使作品顯得深沉不足,有較明顯的雕鑿之痕。但無論如何,這篇作品帶給讀者的,仍然是深摯的愛的詠嘆與絢麗蒼涼的大漠景色,是新時期小說中較有特色的一種。

藝術效果

固然,文學作品不排斥描寫動物形象不排斥借喻、擬人之類的手法。然而,“在整個感性世界裡,人是最高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所能感覺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至於世界上其它各級存在物只有按照它們暗示到人或令人想到人的程度,才或多或少地獲得美的價值”。中外文學史上優秀的寓言童話、神話或其它一些以動物為題材的作品,正是依著這種“暗示”,借用宇宙間相似的熱情和意志,採取借喻、誇張、幻化等曲折的手法,去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情百態的。這是為了把人間看去模糊的現象,揭示得更加清楚,把人類難於表現的特徵,顯現得更加分明,把人們的某種理想和情懷抒發得更其酣暢。馬的神駿,是為了謳歌英武的騎士;海的寬闊,讚美著人的精神。孫悟空阿童木都是人的智慧的幻化。對這一點,不必涉世多深,人人都是明白的。所以,不管取材於什麼,不管出自何家手筆,大凡能得到人類的認可,並能經年流傳的文學,都是“以一個人的身份向人們講話”(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語),肯定人是中心,人是主宰;讚美人,謳歌人的智慧和力量。當然,從某個角度看來,許多動物也都有其可愛之處,甚而還有值得人們汲取的某種特質,如黃牛精神、駿馬風格等。但是,當描寫、謳歌這些特質的時候,或把人自然化的時候,不能,也不應該損傷人的自足性、獨立性,不能貶低人的價值。總的結論還應當是“在人看來,人為最美”,最深切優美的感情還是存在於人間。當然,也產生過怨恨人、詛咒人類的作品,但都若過往煙云為人類所不齒。《駝峰上的愛》是直接反映現實的作品,不好同寓言、童話之類相類比。至於駱駝用整個身軀在沙旋輻花下掘出一個巨大的沙坑,為吉爾和塔娜掘出了清泉,是細節上的失真。而篇末吉爾父母的和好乃是貼上去的“理想”標籤,和小說情節與人物性格的發展毫無聯繫,所以作品不能和浪漫主義相等同。從總的藝術效果上來看,《駝峰上的愛》非但把生活中極其鮮明,人人都有感受的“母愛”表現得虛幻模糊.,並且以駱駝的低級表現襯託了人的醜惡,以“翡翠王國”的輝煌,對比地顯示了草原的昏暗。給人的感覺是,美不是存在於人間,而是存在於動物界,存在於虛幻縹渺的非現實之中。這難免使人感到迷惑和壓抑。所以,即使暫且把問題放在抽象的“人”的意義上來說,《駝峰上的愛》的格調也是偏於低郁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